宋辽金(6)
据说,宋太祖病危时,曾经召见晋王赵光义,交待后事,左右近侍都奉命回避。近侍们只是遥遥看见,在烛影下晋王赵光义常常离开座位,好像是要逊避什么诏命一样,过了一会儿,宋太祖拿了一把皇帝身边陈列的柱斧戮在地上,大声对赵光义说:“你好好傲吧!”不久,宋太祖就死了。此说出于宋僧人文莹所著笔记《湘山野录》,自然也不免是出于道听途说。后人有认为此说不可靠的,也有赞同此说的,所以又有“烛影斧声,千古之谜”的说法。
赵光义即皇帝位后,改元太平兴国,尊宋太祖的皇后宋皇后为开宝皇后;封皇弟赵廷美(为避皇帝名讳,改赵光美为赵廷美)为齐王,任职开封府尹兼中书令;封宋太祖之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任永兴节度使兼侍中;任宋太祖另一子赵德芳为山南西遭节度使、兴元尹、同平章事。下诏齐王、武功郡王的地位排在宰相之前,并且下令宋太祖之子、齐王之子及他自己的儿子并称皇子,女儿并称皇女。
不过,宋太祖的两个儿子的命运并不佳妙。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武功郡王赵德昭从宋太宗出征幽州,一夕军中夜惊,诸将不知道宋太宗哪里去了。有人认为,国不可一日无主,主张立赵德昭为皇帝。不久,宋太宗回来了,听说军中夜惊时有人想立赵德昭为皇帝,心里十分不高兴。等到班师回朝后,因为北征无功,便没有奖赏前一阶段攻克太原有功的将士。武功郡王赵德昭便向宋太宗建议按功行赏。宋太宗勃然大怒说:“等你当了皇帝后,再赏他们不迟。”赵德昭惶恐地回自己的王宫后,问左右近待:“你们身边带着刀吗?”近侍们说:“宫中不敢带刀!”赵德昭就到王宫的茶酒阁,关上门,取割果刀自刎而死。宋太宗闻讯大为悔恨,抱住赵德昭的尸身大哭说:“痴儿何至于如此想不开呢!”赠中书令,追封魏王,后又改吴王、改越王。不过人死已不可复生了。剩下宋太祖的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则于太平兴国六年三月突然死亡。
宋太祖的两个儿子都死了。宋太祖的三弟秦王赵廷美心中就不安定了。当时有个说法,认为按皇太后的意思,宋太祖传位给二弟赵光义,再由赵光义传位三弟赵廷美,再由赵廷美传位宋太祖的长子赵德昭。如果宋太宗不打算这样传位,那么,赵廷美的日子就必然不好过了。
这就要说到当初和宋太祖一同记下皇太后旨意并藏于金匮中的赵普了。赵普在宋太祖晚年已经因事得罪,不再担任朝官,出为外镇节度使了。宋太宗即位后,由于他并不知道宫中有金匮藏有赵普所记皇太后遗诏的事,自然赵普就得不到重用。宋太宗仅因为赵普是老臣,召他入朝担任太子太保,这是个闲官。这时,正好有大臣揭发秦王赵廷美阴谋搞政变,宋太宗找赵普商量。赵普说:“臣愿意参与国家机密工作,以察奸变。”回家以后,又上书自陈,曾参与并且记下皇太后临终嘱托,藏于金匮。宋太宗查阅了宫中金匮藏书,发现赵普所言是实。多年来,宋太宗一直以为赵普反对他继承皇位,这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于是召见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到五十岁,已经知道四十九年之非了。”于是重用赵普。
不久,宋太宗找赵普商量,应不应该传皇位给三弟赵廷美。赵普说:“太祖已经错了,陛下岂可再错。”宋太宗于是下了不传皇位给三弟的决心,复任赵昔为相。太平兴国七年三月,金明池水心殿建成,宋太宗将泛舟游览,有人报告赵廷美将乘间发难谋害宋太宗。宋太宗遂诏降赵廷美为涪陵县公,到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雍熙元年正月,涪陵县公赵廷美在房州忧悸成疾而死。死时,年三十八岁。宋太宗听到赵廷美的死讯后,痛哭流泪,对宰相大臣们说:“廷美从小刚愎自用,长大后更是凶恶。因为他是朕的至亲,不忍置之于法,让他住到房陵(历代诸侯王有罪都迁于此地)去改过自新。不料朕正想复他旧职,他却先死了,真叫朕痛心啊!”悲泣得大臣们都一起流泪了。
事情过去一段日子以后。宋太宗有一次从容对宰相大臣们说:“廷美的母亲陈国夫人耿氏,是朕的乳母,后来嫁给赵氏,生军器库副使廷俊。朕因为廷美的缘故,令廷俊在我左右,不料廷俊尽泄宫中事给廷美。(太平兴国)七年三月,西池水心殿建成,桥梁夫备,朕想泛舟其上。廷美得消息后与左右商量,要等朕去游玩时,加害于朕。这次阴谋未能成功后,廷美又诈称有病,想等朕亲临探病时再加害于朕。有人向朕报告了廷美的阴谋。朕此时若命令有关部门追问,则廷美罪不容诛。朕为了不暴扬廷美之恶,只能不加追问。等到廷美和宰相卢多逊私下交通往来的事揭发出来,也只是令他居守西京。但廷美还是不悔过,更加怨恨朕,常出不逊之语,朕这才命令他迁到房陵。朕对廷美,可以说对得起他了,”宋太宗话未说完,群臣都感动了。李昉说:“廷美悖逆,天下共闻。不过西池一事,乃宫禁中之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后人也有认为,宋太宗逼死了其弟赵廷美,才故意这样讲的。宋太宗讲的这一切,是真是假,确实我们今天也真个无法判断了。
此后,宋太宗就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了。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