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宋辽金(1)(2/2)

    赵匡胤带着将士们回到京城,命令兵士们回到各自的营房,自己则退归原来的公署,去掉黄袍。过了一会儿,支持赵匡胤的诸将簇拥着范质等文官来到他的公署,赵匡胤呜咽流涕说:“我受世宗厚恩未报,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实在愧对天地,也不知怎么办好!”在旁的一个将领按剑厉声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有天子。”范质等文官互相看看,不知所措。王溥首先降阶拜见赵匡胤,范质不得已,亦下拜。两位宰相都承认赵匡胤为天子,大局就此定了。

    因为兵变不合皇帝登位手续,所以接下来就由宰相们出面,效法尧舜禅让,补办一个周恭帝禅让天子位给赵匡胤的手续。待召来文武百官,办好禅让手续后,赵匡胤便正式即皇帝大位。原来的幼主周恭帝改称郑王,符太后改称为周太后,迁居西宫。因为赵匡胤原任归德军节度使,驻在宋州,所以定国号为宋。赵匡胤便成为宋太祖。

    以上故事,是根据正史所记的史事如实写下。后人对正史所载赵匡胤乃被迫参加兵变一事则颇多疑问。他们认为,辽国与北汉合兵攻周一事,并不见于《辽史》,《宋史》上后来也只说辽兵自退,那么,这一导致赵匡胤掌握全局兵权的消息本身就可疑,很可能是出自赵匡胤的预谋;又如书写“点检作天子”的木头从何而来;等等。不过,宋太祖后来对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也相当忌讳,初登基时,还任命慕容延钊担任过此职,不久就将慕容延钊调任他职,此后,殿前都点检一职就空着不再授人了。

    赵匡胤当天子后不久,就将过去反对他主管禁兵的侍御史郑起降职外放为西河县令。另一位反对他主管禁兵的右拾遗杨徽之,赵匡胤想找个借口把他杀了,其弟赵光义(避宋太祖名讳,赵匡义更名为赵光义)说:“杨徽之忠于周室,杀之不祥。”所以只将杨徽之降职,出为天兴县令。

    五代时朝代更换动辄杀掉原来的皇帝,赵匡胤能善待周太后和恭帝,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此后的历代宋朝皇帝大致都能善待周世宗的后代。《水浒》中所说柴世宗(即周世宗)的后代小旋风柴进,家藏丹书铁券,即使犯了死罪也能得到宽赦,其历史根据即由此而来。

    (取材自《宋史·本纪·太祖》、《续资治通鉴·宋纪一·太祖建隆元年》、《续资治通鉴·宋纪三·乾德元年》、《新五代史·周本纪·太祖》)

    2.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即帝位后,论功行赏,拥戴他登基的将领们都分掌京师禁兵,或者任为掌兵权的节度使、指挥使等,京师以外各镇原来就握有兵权的节度使们,只要是表态拥护他当皇帝的,一律官职照旧,有的甚至升职;对于那些反对他的节度使,则出兵征讨。

    到建隆二年,即宋太祖即帝位的第二年,宋太祖的主要谋臣赵普,就向宋太祖提出,他身边执掌京师禁兵的老朋友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太重,宜授以其他职务。这些人都是拥立宋太祖当皇帝的功臣。宋太祖说:“这些人绝对不会背叛我,卿太过虑了。”赵普说:“臣也知道他们不会背叛。但是以臣的观察,他们统御部下的才能不足,就恐怕一旦他们的部下作乱,胁迫他们为非,到那时候他们自己就做不了主了。”宋太祖是过来人,一听就明白了。

    过了几天,宋太祖召赵普从容谈论天下大事。宋太祖喟然叹息说:“自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为帝王者经历了八姓十二个君主,朝代更替频繁,抢夺皇位的人络驿不绝,战斗不息,生民涂炭。朕想息天下之兵,建长久之计,应该怎样做才好呢?”赵普说:“陛下考虑及此,乃是天地神人之福。’节镇兵权太重,君弱臣强,是天下不安的根本原因。如能逐渐消弱臣下的兵权,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说:“卿不必再讲了,朕已经明白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