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46)
王峻回太原向刘知远报告说:辽太宗打下汴京后,军队的粮草不是通过正常的赋税途径取得,而是像过去两军交锋时一样,派出军队到处抢掠,叫做“打草谷”,用这样残暴的统治办法,是不可能长久占领中原地区的。于是,刘知远又派北都副留守白文珂代表他去向辽太宗献奇缯、名马,进一步缓和辽国对自己的压力。辽太宗也看出了刘知远的观望态度,要白文珂带信给刘知远说:“你既不臣服南朝(指长江以南的南唐政权),又不臣服北朝(指辽国),究竟想干什么呢?”
这时候,有人劝刘知远索性出兵进攻辽国,收复汴京。刘知远说:“用兵有缓有急,应当随时制宜。如今辽国新收降晋兵十万,虎踞汴京,没有其他变化,怎么能轻易和他作战?而且我看辽国只注重搜刮货财,并无大志,搜刮足了,就会回老家去。那时候再向他进攻,才是万全之计!”
这时,辽太宗耶律德光已在汴京称帝,改契丹国号为大辽。当时,辽国虽然拥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但政治上还比较落后,打草谷的做法,激起了原晋国范围内各地民众的起义;驻守陕城(今河南陕县一带)汉族军官们又杀了辽国派来的监军和保义节度副使,全军投归刘知远。刘知远的部下们也都劝刘知远说:“中原无主,大王应该称帝,以收拾人心,号令四方。”刘知远于是在公元947年称帝,初称帝时未定年号,仍用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天福,排下来这一年是天福十二年。这样的做法也有笼络原后晋将领的意思在内,以后才定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刘知远成为后汉高祖(947-948)。
刘知远称帝后,更加促进了原后晋地区的各地起义队伍的发展,他们纷纷表示拥护刘知远,各地起义队伍少则千百人,多则数万人。宋州(今河南商丘等县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等地)、毫州(今安徽毫县及河南鹿邑等县)、密州(今山东沂山、莒南以东、胶县、安丘以南地区)等地都被起义军占领,辽太宗对左右说:“我没有想到中国之人难制到如此程度!”于是产生了回归北方老家的想法。
与此同时,刘知远也下了和辽军作战的决心,打算从百姓那里征收赋税来赏将士,刘知远的夫人李氏谏劝他说:“陛下以河东为基础创建大业,没有给百姓以恩惠,先要夺去百姓赖以为生的资财,这决不是新天子所以救民之意。如今宫中钱财虽然不多,可以全部拿出来劳军,哪怕数量较少,军士们也不会有怨言。”刘知远说:“好主意!”于是不向百姓收钱,而是把全部内府蓄积拿出来赏给将士。各方面听到这个消息,都非常高兴。
这时,辽军已经开始北退,刘知远趁这个机会,先向洛阳进军,再进一步进军汴京,辽军不断败退,各地百姓进.步起义,终于迫使辽兵退出中原,恢复了原来后晋的失地。这样,后汉政权就稳定了。
(取材自《旧五代史·汉书·高祖本纪》、《新五代史·汉本纪·高祖》、《资治通鉴·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乾祜元年》)
80.郭威平叛
郭威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一位大将。后汉高祖死后,后汉隐帝刘承祐(948-950)即位,郭威任枢密使。汉隐帝乾祐元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与长安的赵思绾、风翔的王景崇,三镇连横,举兵叛汉。后汉隐帝命郭威为帅,率诸军前往平定。郭威出师之前,向当时的文官首领、太师冯道求教。冯道说:“李守贞自己认为自己是老将,诸军大多是他的旧部,士卒都依附他。你只要不惜官物;赏赐士卒,广施恩泽,使军心许国,夺取他的依附,就可以打败他了。”郭威深以为然。
郭威率军来到河中府治所蒲州城(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外,任命部将白文珂在河西扎营,他自己驻扎在河东。部队刚安营驻扎,郭威便命令士兵挖长沟,筑城垣,将蒲州城紧紧地围困。他围而不打,准备长期困住李守贞,待其兵疲粮尽之时,再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郭威广交宾客,结纳各方豪杰,与诸将平等相待,与士兵同甘共苦。在敌兵出城进攻时,他身先士卒,冒着矢石冲锋在前。将士们立了功,便大加奖赏,将士受伤或生病,他亲问安抚。士无贤不肖,有所建议,他都虚心接纳,和颜相待。偶然有人刘他出言不逊,他也不在意。但是谁要是违犯军纪,他决不饶恕。军中禁酒,一次,他的一位爱将叫李审,违犯禁令,在军营中喝酒。他毫不留情地下令将李审斩首示众。因此,军中纪律严明,全军上下都愿意尽力作战。
困守在蒲州城内的李守贞很忧虑。为了摆脱困境,他曾冒险发动对河西营垒的攻击,但很快吃了败仗。后又屡次出兵,均被击败。河中城内粮食将尽,城内居民饿死者十之五六。汉隐帝乾祐二年七月十三日,郭威下令攻城,二十一日,蒲州城攻破,李守贞全家而死。据守在长安城的赵思绾也已粮尽,杀妇孺以食,七月,赵思绾出城投降。十二月王景崇自杀,凤翔投降。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