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39)
张韶一队人破门进入清思殿后,张韶坐在御榻上,和苏玄明大吃一通。他对苏玄明说:“果然如你所说。”玄明大惊,说道:“事情尚未结束呢!”张韶也害怕起来了,忙带领众人退走。这时康全艺会同右军兵马使尚国忠带兵赶到,与张裔一队人相遇,双方展开激烈的格斗,张韶等寡不敌众,大多被杀,少数人躲在皇宫里,第二天也被搜捕。这一次张韶、苏玄明等人的刺杀唐敬宗没有成功。
唐敬宗第二次被刺,发生在宝历二年,即唐敬宗当皇帝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唐敬宗游乐无度,他击球、手搏、赌博、观百戏、游猎,更喜欢看大力士角力。禁军及各州县争献大力士,他又以钱万缗给宦官们,叫他们去招募大力士,昼夜不离左右,他还喜欢深夜捕狐狸,闹得侍从们不得安宁。唐敬宗性情狭隘暴躁,力士们对他稍为不逊,动不动便被流放、充军。宦官们稍有过失,动辄鞭打。他身边的人对他又怨恨又害怕。
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日,唐敬宗夜猎回宫,和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等二十八人饮酒。唐敬宗大醉,入室更衣,这时殿上的火烛忽然熄灭,苏佐明等人在室内将唐敬宗刺死。这时他十八岁,前后当了三年皇帝。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敬宗》、《新唐书·本纪·敬宗》、《新唐书·宦者·马存亮》、《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八、五十九·穆宗长庆四年至敬宗宝历二年》、《唐鉴·敬宗》)
63.甘露之变
唐敬宗被杀后,宦官刘克明等人假造遗旨,拥立绛王李悟为帝。仅仅时隔两天,另一派势力更加强大的宦官王守澄等人又带着皇宫禁卫军入宫杀死李悟,把唐敬宗之弟李昂推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唐文宗(826-840)。
唐文宗深知宦官势力之害;他也知道,自己是被宦官们推上皇位的,得罪不起宦官们。这样,唐文宗只能逐步地采取一些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宦官势力相抗衡。而由王守澄之死引发的“甘露之变”,则是双方兵刃相见的一次决战。
王守澄在唐文宗当皇帝后,把持朝政,自然就成了唐文宗的心腹之患。为了除掉王守澄,唐文宗费尽了心机。首先,唐文宗看中了由王守澄推荐的两名谋士——李训和郑注,并委以重任,任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使他们脱离王守澄而成为自己的心腹,他又提拔王守澄手下的宦官仇士良担任左神策军头领,与王守澄平起平坐。起初王守澄还没有觉察唐文宗的打算,直到后来唐文宗突然下令削去他的兵权时才猛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大和九年的一天,唐文宗派人到王守澄家里,“赏赐”给他一杯毒酒,终于断送了他的性命。这也就拉开了“甘露之变”的帏幕。
按照唐文宗的打算,下一步应该趁热打铁,一举除去仇士良等宦官势力。郑注建议唐文宗利用给王守澄举行隆重葬礼的时机下手,对他们来个“一锅端”。唐文宗便派他去凤翔地方(在今陕西西安附近)调军队,准备埋好伏兵,见机行事。
可就在郑注动身赴风翔以后,李训为了同郑注争功,又献上一计:由他出面安排,把众宦官引到“金吾仗舍”(宫名),用伏兵一举铲除他们。唐文宗听后觉得这样更有把握,就让李训去秘密作安排。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晨,唐文宗像往常一样在紫宸殿上朝。这时,左金吾卫使韩约奏道:“启禀陛下:左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间天降甘露。”于是,李训等文武百官纷纷向文宗祝贺,说这是大吉大祥的征兆。唐文宗心中明白,韩约是根据李训的安排这么说的,他表面上显得很惊奇:“噢!朕八月曾在宫中樱桃树上采得甘露;而今已深秋时节,若有此事,必不寻常。李训,你率文武前去察看,速去速回。”此时唐文宗已兴致勃勃地在含元殿等候。李训回来禀报道:“启奏陛下:老臣目力不济,以为并非真甘露。”唐文宗“唉”了一声,显得对此不太满意。他又命仇士良领着众宦官第二次去察看,务必看出点名堂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