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隋唐五代(36)(2/2)
    素有威望的老将军范希朝被任命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总领禁军,任兵部郎中韩泰为行军司马,协助范希朝。这一任命的实质是,要从宦官手中夺回兵权。

    但是,多年掌军权的宦官们已经盘根错节,不肯交出兵权,范希朝和韩泰等没有得到一兵一卒,这一来,唐顺宗和革新派没有军队作后盾,处境十分软弱。

    藩镇势力也怕中央政权实行改革措施,剑南节度使韦皋以唐顺宗病重为由,上疏朝廷,要求“皇太子监国”,即要唐顺宗将大权交给太子李纯。接着,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都上疏要求让太子监国,在京城里,俱文珍等宦官勾结一批守旧大臣,竭力要求唐顺宗让位。

    因得中风病而经常卧床的唐顺宗招架不住了,他已到了心力俱竭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掌军权的将军、大臣作坚强支柱,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都是文人,在军队中毫无影响,这场革新在强大反对势力的逼迫下,只能以失败告终。永贞元年八月四日,唐顺宗下诏“令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

    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806-820)。唐宪宗上台的第二天,便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王伾为并州司马;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也接连贬到边远地区为司马。被贬为司马的有八人,史称八司马。

    这场革新运动因为发生在唐顺宗永贞年间,史称永贞革新,它实行了仅仅五六个月便宣告失败,成为昙花一现,但在我国历史上,却是一件重要的史事。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顺宗》、《旧唐书·王叔文》、《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顺宗永贞元年》)

    57.平定淮西

    元和元年正月里的一天,唐宪宗问宰相杜黄裳,对藩镇该怎么办,杜黄裳回答他说:“德宗自经忧患,对藩镇姑息,节度使不由朝廷任命。在老节度使死后,他们的子弟便要求继任父职,朝廷派使者去了解情况,使者常常接受贿赂,回朝后便说他们的好话,于是便委任他们的子弟为节度使。陛下如要振兴朝纲,宜稍以法度制裁藩镇,这样天下便可治理得好。”唐宪宗赞同杜黄裳的看法。

    就在这时,发生了西川节度使刘群叛乱的事。永贞元年八月唐宪宗即位后不久,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给事中刘辟被任命为西川节度副使,代知节度事。但是他还不满足,要求统领西川、东川等三川。唐宪宗不同意,刘辟便出兵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康,李康向朝廷告急,唐宪宗召集朝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大多害怕藩镇的势力,他们借口西蜀地势险要,反对出兵讨伐,宰相杜黄裳坚决说道:“刘辟只是一个狂妄的书生,取之易如拾芥耳!”杜黄裳还推荐神策军使高崇文勇略可用。唐宪宗接受杜黄裳的意见,命高崇文率步骑五千作为前军,任神策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步骑二千,作为次军,会同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讨伐刘辟。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后,将刘辟捉住,押解到京城,唐宪宗下诏灭其族。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川西的刘辟被灭后,浙西观察使李錡又起来闹事,他在润州杀留后王澹和大将赵琦,囚禁朝廷的使者。唐宪宗得报后,即命淮南节度使王锷统率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讨伐李錡。这次解决得更快。朝廷的兵将还未与李錡交战时,李錡被他的部将张子良、李奉仙、田少卿与牙将裴行立发兵捕获,械送京师。唐宪宗下令将他斩首。

    元和四年春,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死,其子副大使王承宗自任为留后,等待朝廷正式任为节度使。河北三镇的节度使,父死子继的事已有四十多年了。唐宪宗要改变这个弊习,不打算同意王承宪继任,决定朝廷另派人担任节度使,如不服从则派兵征讨。但是,一些大臣不赞成对河北用兵,宰相李绛则认为,现在对河北用兵不是时机,难以取胜。唐宪宗不听,却又用宦官吐突承璀为带兵的统帅,翰林学士白居易等上书力谏,认为朝廷不宜用宦官统兵,可唐宪宗没有接受这个正确意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