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36)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一定要诚心诚意地去做事:首先想到他人,还要毫不犹豫地知错就改。我当了皇帝,但却流落异地,离开了祖先的宗庙。我应实实在在面对以往的过错,认真接受教训,才可望在将来有所振兴……我以前生长在深官之中,居安忘危,不知道老百姓耕作之艰难,不体谅将士征战之劳苦……老天在头上责备我,我不知;百姓在埋怨我,我也不了解;以致战乱纷起,社会混乱……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百姓……”
在沉痛的自责和冷静的分析后,唐德宗又表示,除了对自封皇帝的朱泚不可宽恕之外,对河北一带作乱的“四王”等藩镇都可以既往不咎,“一切待之如初,以示朕悔过自新,与民更始之意”。这篇言辞恳切的诏书发出之后,唐德宗重新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拥戴。疲于作战的田悦、李纳、王武俊终于去掉自己的“王号”,并向唐德宗上表请罪。唐德宗也不食言,仍然封他们做节度使。“四王”之中数朱滔最为顽固,他和占据长安的朱泚一唱一和,拒不妥协。同时,土皇帝李希烈在襄阳击溃了官军之后,自恃兵强马壮,进一步在河南自称“大楚皇帝”(历史上称为“二帝”之一)。几股叛军互相呼应,奉天城又遭到了猛烈的攻击。
但是,这时候全国的民心都在唐德宗一边了,几路官军也迅速向奉天开来,使唐德宗在困境中坚定了战胜叛军的信心。他率众撤出奉天,一边和叛军迂回周旋,一边向官军主力靠拢。到四月份时,天气渐热,大臣们劝唐德宗脱去冬装,换上夹衣。他对大臣说,将士们还穿着棉衣作战呢,我自己怎么可以先换上春装?将士们得知后更加拚死作战,逐渐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随着春去夏来,这场旷日持久的平叛战争终于进入了胜利的阶段。兴元元年七月,守卫奉天城的功臣浑瑊重振雄风,率大军一举收复了重镇咸阳;神策军大将李晟同时进兵呼应,最后两军一鼓作气,于八月收复长安,把朱泚、朱滔兄弟杀得落荒而逃。经过一年的颠沛流离生活,唐德宗这才重新回到了京城的皇宫。
第二年,唐德宗再改年号为贞元。此时,藩镇叛乱大势已去,天下思定。随着官军的乘胜追击,称“帝”在逃的李希烈被手下人毒死,河南即告平定。其余一“帝”一“王”,朱泚逃出长安后也被部将杀死;朱滔后来走投无路,向唐德宗上书请罪后,抑郁而死。至此,前后大约持续了六年之久、给国家带来巨大破坏的这场藩镇大动乱始告平息;唐德宗和他的《罪己大赦诏》也在历史上获得了比较肯定的评价。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德宗》、《新唐书·兵志》、《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二至五十二·德宗建中元年至德宗贞元十八年》)
56.昙花一现的改革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九月里的一天,太子李诵突然得了中风病,口不能言。第二年正月初一,诸王亲戚来向德宗拜年,只有太子李诵因病未来。唐德宗触景生情,悲叹涕泣,罢朝后便病倒,没几天死去。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805),改元永贞。这时唐顺宗已经四十六岁了。
唐顺宗虽然嘴里说话很困难,可脑子却是清醒的。他当太子时,便看到朝政、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严重问题,下决心进行改革。
唐顺宗想改变父亲德宗留下的弊政,他需要一些奋发有为的、有才干、有能力的大臣辅助他。首先进入他政治圈子的是王伾和王叔文。王叔文是太子侍读,曾伴李诵读书达十八年之久,深得李诵的信任。王伾和王叔文又引进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八人,这些人大多是进士出身,熟读经史,又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
永贞元年春二月里的一天,唐顺宗被人扶上丹风门,由待诏王伾发布一道道诏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一切欠债;罢去各地官员对朝廷的进贡;废去宫市、五坊小儿等。什么是五坊小儿呢?五坊就是设在宫中供皇帝游乐的雕坊、鹰坊、狗坊、鹘坊、鹞坊,在五坊里当差的称五坊小儿。这些人经常刁难百姓,敲诈勒索,民愤极大。消息传出,百姓欢欣鼓舞。
京兆尹李实,是个贪官。唐顺宗接受王叔文等人的奏议,将李实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刺史。李实离开长安前往通州的那一天,长安市民纷纷立在街道旁,带着瓦块,准备砸死这个贪官。李实吓得不敢走大街,只好从小路偷偷地溜出长安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