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隋唐五代(23)(2/2)

    唐高宗刚即位时,确实想遵照其父唐太宗的样子,有所作为,也有一些政绩。永徽初年他每天规定叫十个刺史进内阁来,询问百姓的疾苦,商议兴利除弊之事,所以那个时候确也可以说是国泰民安。可如今,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他已经无动于衷了。前几年,他刚到泰山封禅,做了他老子唐太宗想做而未做的事,如今,他还想遍封五岳,即中国五大山岳他都要去封禅。永淳元年七月,他在嵩山南面建造奉天宫,准备到嵩山封禅。文武大臣除少数几个阿谀奉迎吹牛拍马之徒外,大多心里都很急,但却没有人敢站出来进谏。这时,却有一名小官站出来了,他是监察御史的实习官(称监察御史里行),名叫李玄感的,直言对唐高宗说道:“陛下封禅泰山,告祈太平,招致瑞福,可以和三皇五帝比兴隆了。可是数年来,五谷歉收,饿殍千里,四夷不断入侵,兵车不断。陛下该当恭思默想以消灾灭祸,可是却广造宫室,劳役不休,天下没有人不失望的。臣耻居于为国家耳目的朝臣之列,私心以此为忧。”唐高宗听后,虽说不予接受,却也没有为难他:可李玄感这个小官进谏的事,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振动了朝廷内外。大家说这是件好事,称之为“凤鸣朝阳”,说是自韩瑗、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被杀后,二十年间,再没有人敢犯颜直谏。

    “凤鸣朝阳”这个典故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本是一首颂诗,是歌颂诸侯和帝王的诗,后世也用来比喻高材遇明主。古时用凤凰比喻高材,用朝阳比喻明时,用梧桐比喻明主。据说凤凰非梧桐不栖,在封建时代,出现凤凰是难得的祥瑞。唐高宗的臣民们将李玄感对高宗的进谏称之为“凤鸣朝阳”,说明这是很难得的事,又暗含着臣民们对唐王朝的一种希望的情绪,希望唐高宗从此能振作起来,恢复贞观初期那种君臣直言相待的好风气。

    李玄感对唐高宗的谏言,说的全是事实,尽管唐高宗执政时期,唐王朝的经济总的说来还是处在发展之中,但局部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灾害,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加上唐高宗的懦弱和逐步走向贪图享乐的道路,劳役不休,几年来连续建造了蓬莱、上阳、合璧等宫殿,对高丽、突厥的战争不断,耗费巨大,为什么群臣不如贞观时期那样大胆进谏呢?请看下面一些事实。

    永徽六年,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后一贬再贬,死于爱州。四年后,即显庆四年四月,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告谋反、贬至黔州;被诬告与长孙无忌同谋的还有褚遂良、韩瑗、柳爽、于志宁等人,于是削去褚遂良的官爵,其子彦甫、彦冲也流放爱州,半路被杀死。柳爽和韩瑗除名,于志宁免官。过了三个月,即显庆四年七月,唐高宗在武皇后授意下,又命李勣、许敬宗等人再次审讯长孙无忌的谋反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等人到黔州审问长孙无忌,硬逼他供谋反之罪,逼得长孙无忌自缢身亡。唐高宗又下诏将柳爽、韩瑗斩首。这三家近亲几十人都流放到岭南为奴婢,常州刺史长孙祥,犯了与长孙无忌通信之罪而被绞死,长孙氏、柳氏被贬降官的还有十三人。于志宁贬为荣州刺史,于氏被贬官的九人。

    永徽五年,武皇后刚进宫时,对唐高宗百依百顺,曲意奉迎,极力讨唐高宗的欢心,她又聪明敏慧,颇涉文史,终于赢得唐高宗的宠爱和信任,大权逐渐落到她的手里。她得志后,便作威作福起来,唐高宗的一切行动都受她的牵制,懦弱的唐高宗有时也愤忿不平,有意废掉她。一天,他秘密召见西台侍郎上官仪商量此事。上官仪说:“皇后专政,海内不满,请废掉她。”唐高宗表示赞成,即命上官仪起草诏书。

    上官仪废后的诏书刚送到唐高宗手上,左右侍从即向武皇后(她早在高宗身旁安插好自己的亲信)告密,武皇后急忙去找唐高宗自诉,唐高宗立即收回成命,还怕武皇后怨怒,骗她说:“我并无此心,这是上官仪教我的”,于是武皇后令许敬宗诬告上官仪谋反,这年十二月上官仪被捕下狱,连他的儿子上官庭芝都被杀害,家产没收,朝中受牵连的甚多。自此以后,唐高宗每次上朝,武皇后都垂帘听政,政无大小,都要她决断,天下大权全归皇后。朝廷内外称之为“二圣”。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