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22)
长孙无忌将房遗直找来一问,房遗直却说出一件使长孙无忌大吃一惊的事。原来房遗直告发房遗爱、高阳公主夫妇、驸马都尉薛万彻和驸马都尉柴令武等人合谋,要立荆王李元景为帝,这不就是谋反吗?这几个人中的薛万彻是员猛将,隋末投奔高祖李渊,立过大功,成为太子李建成手下的重要武将,玄武门之变后投归唐太宗,多次带兵驰骋于塞北广漠地区,在与突厥、吐谷浑和高丽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勇冠三军,唐太宗曾对人说:“当今名将,惟李勣、遭宗、万彻三人而已。”贞观十八年,授左卫将军,娶太宗女儿丹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后因口出怨言,被除名流放到边疆,后逢大赦调回京城。唐高宗永徽二年,授任宁州刺史,入朝后和房遗爱十分亲热,房遗爱对他说道:“若国家有变,我当与公立荆王元景为君主。”荆王李元景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六子,是唐高宗的叔父。高宗即位后,进位司徒。李元景的女儿嫁给房遗爱的弟弟房遗则为妻,两家时常往来,李元景对房遗爱等人的合谋也知道,他曾雄心勃勃地说:“我梦见自己双手捧着日月。”意思是登上帝位。合谋中还有一个是柴令武,他的父亲柴绍是李渊的女婿,母亲平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妹妹,父母亲都曾带兵响应李渊的起义,是唐代开国功臣。柴令武娶唐太宗的女儿巴陵公主为妻,也是个驸马爷,授卫州刺史,他以公主生病为托辞留在京师,与房遗爱勾结上了。
长孙无忌先审问房遗爱,房遗爱一问便如实招供,审问薛万彻时经房遗爱对证,也承认了。荆王李元景也没申辩便承认。案子本来到此可以结束,可长孙无忌却借此案夹带私怨整人,使案情扩大,成了唐高宗即位后兴起的一次大狱。
原来长孙无忌和吴王李恪结有私怨。吴王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李恪文武全才,颇有威望,唐太宗说他很像自己,曾经有意立他为太子,长孙无忌坚决反对,因此和李恪结下怨恨。李治则是长孙皇后所生之子,长孙无忌扶助李治登上帝位后,因担心李恪的威望超过李治,又怕李恪寻机报复他,在办理此案时,有意将李恪牵连进去,在审问房遗爱时,进行诱供,房遗爱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希望能免一死,便顺着长孙无忌的意思招供,把吴王李恪说成是同谋人。
案子报到唐高宗那里,唐高宗流着泪对臣子们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我想免他们一死,可以吗?”兵部尚书崔敬礼认为不可。于是在永徽四年二月,唐高宗李治下了一道诏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和高阳公主、巴陵公主(柴令武妻)赐自尽。
薛万彻临刑时大声叫道:“薛万彻大健儿,为国家效死力岂不佳,乃为房遗爱犯罪而杀死吗?”说罢解开衣扣叫监刑官早点杀他。刽子手斩他一刀不死,薛万彻怒斥道:“为何不用力!”连砍三刀才死。吴王李恪临死前大骂道:“长孙无忌窃权弄权,陷害善良,祖宗有灵,不久将灭他全族。”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此案又株连许多人,江夏王李道宗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和,也被办罪,流放到岭外,罪名是平日与房遗爱来往密切。因同一罪名被流放的还有:侍中兼太子詹事宇文节,左骁卫大将、驸马都尉执失思力(突厥人,归唐后屡立战功,十分骁勇);还有吴王李恪的同胞弟蜀王李愔贬为庶民,迁住巴州;房遗直贬为铜陵尉,将薛万彻的弟弟薛万备(也是一员大将)流放到处州。
这个案子的出现充分暴露出封建统治者内部的尖锐的矛盾,也暴露了唐高宗李治的懦弱无能,一切听大臣摆布,这事在唐王朝平静的生活中掀起了波涛,但更大的波浪还在后头呢!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高宗》、《旧唐书·房遗爱》、《新唐书·房遗爱》、《旧唐书·房遗直》、《旧唐书·薛万彻》、《新唐书·太宗二十一女·合浦(高阳)公主》、《新唐书·高祖诸子·荆王元景》、《旧唐书·太宗诸子·吴王恪》、《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高宗永微三年、四年》)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