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隋唐五代(21)
    隋唐五代(21)

    唐太宗阅后,亲手写了一条批条,表示接受刘洎的谏言,并说自己给人以“骄人轻物”的感觉,恐怕是由于自己爱钻牛角尖,对人臣穷加追问所致。话虽这么说,但刘洎的直谏,并没有给他多大的触动,朝中敢于直谏的臣子还是越来越少。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也发现对他直言、指出他过失的人渐渐少了。一天,他驾幸太平宫时,对臣子们说:“人臣顺旨的多,犯颜直谏的少。今天我要听听我的过失,诸公直言不要隐瞒。”宰相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深知唐太宗已不是先前的唐太宗了,都说好话:“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有过失。”刘洎却说:“陛下圣化高于万古,确实如无忌等人所说的。但陛下对上疏的臣子常常当面穷加责问,使人难堪而退,这不是鼓励人家说话的办法。”唐太宗回答说:“你说得对,我当为你改过。”刘洎觉得唐太宗有些勉强,便又上了一份奏疏规劝他。唐太宗写了张手扎回答刘洎,表示愿意改正。从表面上看,唐太宗对刘洎的批评还是接受,但心里看来已经有了疙瘩。

    贞观十九年三月,唐太宗亲征辽东至定州,留太子李治监国,命刘洎、高士廉、马周辅助太子管理国事。行前唐太宗对刘洎说:“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寄予重托,卿当深识我意。”刘洎说:“陛下不必担忧,大臣倘有过失,臣即杀之。”唐太宗听了十分惊讶,认为他太狂妄,便警告他说:“君主不谨慎就会失臣,臣子不谨慎就会,卿之性太疏忽傲慢,恐怕要因此而取败,你要小心谨慎,以保善终。”

    这年九月,唐太宗从辽东回来,半路上生病。刘洎和中书令马周前去问候,出来时遇见宰相褚遂良,褚遂良问起圣上病情,刘洎哭着说:“圣体患毒痈,实在令人忧惧。”褚遂良入见唐太宗时,却诬告刘洎图谋不轨,说他想趁皇上生病之机,辅助太子登帝位,大臣中如有反对的便杀掉。唐太宗听后十分恼怒,病愈后召见刘洎,责问他为什么这样说。刘洎将他和褚遂良所说的话重复一遍,并说当时马周在场。唐太宗找马周作证,马周说的和刘洎一样,但褚遂良坚持自己的说法。唐太宗居然下令赐刘洎自尽。刘洎死前,曾向有关的官员要纸笔写申辩书,有关的官员不敢给他。刘洎死后,唐太宗知道不给刘洎纸笔的事,下令将有关的官员抓起来办罪。这说明唐太宗让刘洎自尽后也有点后悔,却又迁怒于他人。总之,刘洎的死说明,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在皇帝这样的拥有无限权力的地位上,晚年的骄横,也是一种难治的病症啊!

    (取材自《旧唐书·刘洎》、《新唐书·刘洎》、《唐鉴·太宗下》、《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八年》、《贞观政要·择官第七》、《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

    33.晚年的懊悔和多疑

    贞观十九年冬,唐太宗攻打高丽回师,途中身上忽然生三个痈,身体大为虚弱。这次攻打高丽,将士死了两千多名、战马损失十之七八,他有些后悔,感叹着说:“魏征如果还活着,就不会让我有这次的行动。”事实上,出兵高丽前,朝中文臣武将进谏劝阻的不少,但他听不进。这时的庸太宗,已远不如贞观初期那样励精图治、广听博纳了,对臣下的直言,常常顶撞回去,结果造成了说好话的人多起来,直谏者越来越少。但他做错事后,有时还会后悔,这也是他与历代多数帝王不同的地方。

    唐太宗身上的痈,经过治疗后不久便痊愈,第二年(贞观二十年)又去灵州招抚敕勒诸部的降众。这年十月,在从灵州回来的路上受了风寒,加上一路上的劳顿,精力大大不济。次年又得了风病,身体更加虚弱,他似乎预感到在世的日子不长了。贞观二十二年正月里的一天,唐太宗将写好的《帝范》十二篇当面赐给太子李治,这《帝范》十二篇是教导太子怎样当好皇帝的,十二篇的题目是。《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他指着《帝范》对太子说:“修身治国的道理,都在书里面了。我一旦离开人世,要说的话也都在这里面了。你应当求古代的明君贤主作你的榜样,像我这样的君主是不值得你效法的。吾自居帝位以来,不善的事做了不少:锦绣珠玉堆满我的面前;宫室台榭时有兴建;犬马鹰隼再运也要去弄到;巡游四方百姓劳烦。但天下人为什么没有起来造反呢?只是因为我立志普济苍生,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建立国家开拓疆土,也立了功劳。益多损少,所以百姓不怨恨;功大过小,所以帝位不毁灭。可是和那些尽善尽美的君主相比,那我就感到很羞愧。你没有我的功劳而继承我的富贵,就是尽力为善,也只能使国家稍为安定,如果骄傲、懒惰、奢侈、纵欲,那就连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你能不谨慎吗?”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