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20)
高延寿的援军失败后,安市城的城主杨万春坚守抵挡唐军,杨万春是位能战能守的大将,李世勣等将率兵猛攻不下。安市人一见到唐太宗的旗盖,便在城楼上喧哗鼓噪。唐太宗大怒。李世勣向唐太宗提出,安市城攻下之后,全城的男子一律坑杀。安市人知道后,更加坚决抵抗。降将高延寿、高惠贞向唐太宗献计说:“安市拚死抵挡,难以攻下,不如绕道先攻下乌骨城,然后直取平壤。”这是个良策,但长孙无忌不赞成,唐太宗也没探用。安市仍然攻打不下,转眼到八月间,天寒地冻,粮食又快吃完了,唐太宗只好下令班师回国,一路上冻死的人不少。
攻打高丽,是唐太宗晚年好大喜功思想的大暴露,在回军的路上,他也曾感到后悔,可是以后还是继续下诏准备和派出兵将攻打高丽,他自己因为身体已渐虚弱,不能亲自再带兵前往,但至死都没有断过这个念头,同时他对边境其他地区的用兵也大大增加了,劳民伤财,引起百姓的不满,使贞观之治大大褪色。
(取材自《旧唐书·本纪·太宗》、《旧唐书·东夷·高丽》、《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太宗贞观十七、十八、十九年》、《唐鉴·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
31.张蕴古、张亮、李君羡之死
张蕴古、张亮、李君羡这三人都是唐太宗手下的文官武将,先后被唐太宗下令杀死,都是被唐太宗错杀的冤死鬼。
贞观五年,张蕴古被任为大理丞(司法官)。相州有个人叫李好德的人,得了精神病,整天说胡话,称自己是天星下凡,有虎龙相,将来必成大事。唐太宗得知,下诏将李好德关进长安监狱,令张蕴古查办。张蕴古经调查,上奏说:“李好德经证明确实有病,不宜办罪。”唐太宗答应赦免他。事后张蕴古将唐太宗的旨意告诉给李好德听,又和他一起玩博戏。好打小报告的侍书侍御史权万纪和张蕴古有私怨,上疏弹劾张蕴古说:“蕴古籍贯在相州,李好德之兄李厚德是相州刺史。蕴古为了讨好李厚德,故意隐瞒实情,包庇李好德。”唐太宗阅后大怒,下令将张蕴古押赴东市斩首。事后唐太宗感到后悔,指责房玄龄等大臣说:“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该当留意,今不问便不说,见事都不进谏,还谈得上辅弼吗?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徒博戏,又泄露朕言,此亦罪状甚重。但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斩,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覆奏,遂即决之,岂是道理。”因而下诏道:“凡有死刑,虽令即处决,皆须经三覆奏。”
唐太宗虽说规定被判死刑的人要经过三覆奏,但他自己并不严格执行,因为在那个时代,皇帝的话便是法。于是不久又发生了错杀大将张亮的事。
张亮在朝中,地位比张蕴古高得多,是李家王朝的一位功勋大臣。张亮郑州荥阳人,出身贫寒,以农为业,隋大业末年参加李密的农民军,因功授郑州刺史,李密降唐后,张亮因倜傥有智谋,房玄龄、李勣将他引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建成、元吉与世民的斗争白热化时,李世民派张亮到洛阳积蓄力量,伺机起事。张亮被元吉告状入狱受审时,吃尽苦头,始终未招一语。建成死后,张亮授为怀州总管,封长平郡公。
贞观五年,张亮历迁御史大夫,转光禄卿,进封鄅国公,后历豳、夏、鄜三州都督。贞观十一年,改封郧国公。张亮到任之地,都派遣部属下去深察民情,抑制豪强而抚恤贫弱,所在见称。贞观十四年,入朝为工部尚书,迁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大将侯君集谋反时,张亮先奏其将反,侯君集诛后,唐太宗对他优诏褒美,迁刑部尚书,参预朝政。唐太宗将伐高丽,张亮多次谏劝,唐太宗不听。张亮随太宗打高丽时曾攻破龙沙卑城。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