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九年,陕州人常德玄上疏告刑部尚书张亮谋反,要成大贵人。说他私养义儿五百人,还和术士公孙常说他“名应图箓”,又向术士公孙颖说:“相州是形胜之地,人言不出数年有王者起,公以为如何?”公孙颖称张亮卧似龙形,必有大贵等。唐太宗阅疏后,即下令将张亮逮捕进京,关进狱中。命宰相马周等人审讯此案,张亮不服。他说自己是先帝佐命旧臣,根本没有反意,是受人的诬陷。马周将张亮的供辞上报,唐太宗说:“他私养义子五百人,不是谋反是什么?”又让朝中众官议论此案,众官看唐太宗的脸色行事,都说张亮谋反是实,应当杀头。只有将作少匠李道裕说:“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罪不当死。”唐太宗不听,终于下令将张亮斩首,还抄了他的家。
一年多后,刑部侍郎空缺,宰相房玄龄提了好几个名,请唐太宗选定,唐太宗都不中意。过了几天,唐太宗对宰相们说:“我找到一个人选。前时李道裕参加讨论张亮案子时,说张亮谋反证据不足,这话很对,朕当时虽不从,至今仍觉后悔。”遂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唐太宗到了晚年,多疑心重,张亮的冤死便是他多疑心的牺牲晶,张亮死后,他还感到后悔,以后又有个官员被他冤杀,他可一点也不后悔。这人便是李君羡。
李君羡是洛州武安人,原在王世充手下为将,因厌恶王世充的为人,投归唐朝,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时常单人匹马冲入敌阵,因功得到唐太宗的赏赐不可胜数。唐太宗即位后,累封武连县公。又任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值班掌管北门宿卫。贞观二十二年间,太白星时常出现,太史官占卜说:“女主昌。”当时民间又流传着一本《袐记》的书,书中说:“唐三世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唐太宗听后,心中十分疑惑,时常想这女主武王是什么人。一天,唐太宗在宫中设宴,招待一批武官,李君羡也应邀参加。席间行酒令时,约定谁输了就得自报小名。轮到李君羡时,他自报小名叫“五娘”。唐太宗很是惊奇,笑着说:“什么女子,会如此勇健么!”过后唐太宗一想,想到“女主武王”的流言,联想起李君羡的小名“五娘”的“五”与“武”同音,李君羡的封爵也有一个“武”字,由此对他起了疑心。
唐太宗便找个借口将李君羡出为华州刺史。李君羡在华州时,一天有个名叫员道信的老百姓来见他,自称通晓佛法,能几天不吃饭。李君羡对他很是相信和尊敬,常和他单独相处共语,李君羡的这一举动,立即被人告到京城(可能唐太宗早已派人监视他),御史官便上奏唐太宗,说李君羡和妖人勾结,图谋不轨,没几天,唐太宗便下诏将李君羡斩首,还抄了他的家。这时已是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晚年的疑心病重,封建帝王的独断专行和随意杀人的劣根性也显露出来了。
(取材自《旧唐书·张亮》、《旧唐书·李君羡》、《新唐书·李君羡》、《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
32.冤杀刘洎
刘洎是一位刚正鲠介敢于直言进谏的宰相,贞观七年拜给事中,十五年转治书侍御史,后迁黄门侍郎,十七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贞观十五年时,刘洎上了一份措辞比较激烈的奏疏,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尚书省办事效率很低,诏书、文件堆积很多,拖拉作风十分严重,有的诏书下达一年多还未执行,主要原因是在尚书省掌事的,都是一些王公贵戚、元勋大臣,他们或年老智昏,或力不胜任,和贞观初期的尚书右丞戴胄、左丞魏征,以及以后的尚书右丞杜正伦相比,差得远了。对此,刘洎提出必须精简尚书省的机构,另选适当的人任尚书省的官员。唐太宗看了这份奏疏后,就将刘洎调进尚书省任尚书右丞之职。但刘洎因此却得罪了一些勋戚大臣,给自己埋下祸根。
唐太宗是位文史知识丰宫且又有一副好口才的皇帝,贞观中后期,他变得过于自信和自满,和公卿大臣谈论古今时,时常穷追诘问,弄得臣下十分难堪,不敢畅所欲言,更不敢直言进谏。对此,刘洎又上书劝唐太宗不要高傲自矜,强辞夺理。他在奏疏中写道:“古代的贤人,大辩若诎(好口才却像是笨嘴巴)。而像秦政(秦始皇)那样强辩的帝王,终于失掉人心。陛下即使做到和颜悦色、虚心地纳谏,也还怕群臣心怀畏惧不敢直言,何况是显露出自己神妙的机智、滔滔不绝的言辞,引证古史来堵塞臣下的议论呢?乞请陛下如贞观初年那样,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