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隋唐五代(19)
    隋唐五代(19)

    魏征的话说得不错,随着唐太宗享乐思想的滋长,营建宫殿的劳力越用越多。贞观五年,大修仁寿宫,接着又修建洛阳宫。隋朝末年出现的有些百姓为了逃避徭役,将自己的手足弄残(称为“福手”“福足”)的事也出现了,唐太宗不仅不同情民众的疾苦,还下令说,凡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魏征进谏后,唐太宗改变不大。贞观八年十二月,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了一份奏疏说:“陛下修洛阳宫殿,这是劳役百姓;收取地租,这是加重聚敛;民俗好高髻,这是宫中影响所致。”唐太宗阅后,勃然大怒,对宰相房玄龄说:“皇甫德参要国家不劳役一个人,不收一斗地租,宫女都剃光头才适意呢!”要办皇甫德参的诽谤罪。魏征知道后,马上进宫对唐太宗说道:“自古以来,给人主上疏,言辞不激烈,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陛下近来听到直言进谏的话,虽然也勉强露出笑容,但不如过去那样豁达大度。”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对,便反过来奖励了皇甫德参,并且任命魏征为监察御史。但唐太宗在行动上却改进不大。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又上书指出唐太宗多营建不急之务,百姓嗟怨。马周还说,当年隋炀帝也笑他的前代北周、北齐时的一些昏君暴君胡作非为,陛下千万不要让后代的人也笑你像隋炀帝那样。唐太宗觉得马周说得很对。这时魏征也多次上疏,指出人主善始的多、善终的少。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了一份很长也很有名的《十渐不克疏》指出唐太宗在勤俭节约、约束自己、爱惜民力、听取谏言等十个方面远不如贞观初年,表示出自己对唐太宗深深的忧虑。唐太宗阅后,也很有触动,但不久又故态复萌。魏征直到贞观十七年死去时,都没有停止过尽一个正直良臣的责任,不断地上疏进谏。魏征在位时对唐太宗进谏二百多事,大多讲得有理。魏征死时,唐太宗大哭一场,亲自为魏征写碑文,还说他失去一面能照出自己过失的镜子。

    魏征死后,唐太宗作为一块矿石所含的杂质表现得越发明显,他在走下坡路,终于听不进群臣的进谏,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对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也增多了,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很重的负担。但魏征、马周、王珪等一批正直臣子所留下的直言进谏的遗风还在,贞观二十二年三月,唐太宗的充华(嫔妃之一)徐惠,眼见唐太宗东征高丽,西讨龟兹,大造翠微宫、玉华宫等事,上了一份奏疏说道:“陛下以有限的农事收入,去填那如海般的无穷的;图谋尚未得到的他国的兵众,而丧失现成的我军;这难道不是居功恃大、弃德轻邦、图利忘危、肆情纵欲所致吗?由此可知,土地广大并非是长治久安之计,百姓过度劳累乃是祸乱的根源啊!”徐惠还写道:“珍金宝玩,就像是丧国的刀斧,珠玉锦绣,实在是迷人心窍的毒液。”她还说:“十分注意俭朴,尚且要担心会奢侈,何况去追求奢侈,怎么能够管得住以后发生的事情呢!”唐太宗看完奏疏后,觉得她写得很好,但这时他已经快走完他生命的路程,无法再使他这块已大为褪色的矿石再次熠熠闪光了!

    (取材自《旧唐书·魏征》、《新唐书·魏征》、《旧唐书·马周》、《旧唐书·后妃·贤妃徐氏》、《资治通鉴·唐纪十·太宗贞观六年》、《贞观政要·任贤第三》、《贞观政要·慎终第四十》)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