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隋唐五代(18)
    隋唐五代(18)

    李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贞观十年,封为吴王,又授安州都督。赴任前唐太宗对他和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魏王李泰教诲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子弟们,受封地、居荣贵的甚多,却只有东平王刘苍(东汉光武帝之子)和河间王刘德(西汉景帝之子)有好的名声,能够保其禄位,其余的大多数不是被杀就是被废。这是因为他们生长于富贵之家,既骄傲又贪图安逸所致。你们要以此为戒,深思熟虑。我要选择贤才当你们的老师,你们要很好地听从他们的谏诤,不得独断专行。”说后又举出古代的一些事例来教诲这几位王子,要他们修德行善,不要恣情纵欲,自陷于刑网。

    吴王李恪离开京城到安州赴任后,便把父皇唐太宗的话忘得一千二净。他不管政务,沉溺于打猎,时常带着一大队人马外出打猎,侵扰百姓。侍御史柳范查知此事后便上疏报告唐太宗,唐太宗下令罢李恪的官,削减他的封地三百户。

    李愔是唐太宗的第六个儿子,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十三年任岐州刺史。这李愔也是个蛮横不讲理的人,在岐州任上,常常无理殴打他下属的县令,又行猎无度,还多次犯法,百姓怨恨,于是有人告了他的状。唐太宗阅状后大怒道:“禽兽经过训练,还可以听从人的指挥;铁石经过冶炼,可以做成方圆的器具,至于像李愔这样的人,还不如禽兽铁石呢!”于是下令减削他的封地和官俸的一半,贬为虢州刺史。

    唐太宗很担心他的王子们尤其是太子李承乾会变坏,贞观七年里的一天,他曾对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说:“我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真情,无不知晓,登帝位后办理政事还有差错,况且太子生长在深宫里,百姓的艰难,一点也看不到,能不骄奢淫逸吗?你们不可不尽力进谏。”不久,他又对侍中魏征说:“自古王侯子弟能保全自己的甚少,都是因为生长于富贵之家,好尚骄逸,大多不懂得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造成的。”因而命令魏征编录古代帝王子弟成败的事迹,辑成一书,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魏征为此书写了一篇序言,序中写道:“为什么创业之君主比较清明有作为呢?那是因为他们起于民间,懂得创业的艰难;而其继承者或其子弟,国丧身亡者不少,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太平的年代,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什么是忧愁危难,更不知稼穑之艰难,因而亲近小人,疏远君子,以至荒淫无度,不遵法纪,终于走向灭亡。”唐太宗阅完此书后,大加赞扬,下令赐给每位王子一本,并对诸王子说:“此书应该常常放在身旁,随时阅读,用作立身之本。”

    唐太宗对太子李承乾的教育特别重视,因为太子要接他的皇位,关系到唐王朝的生死存亡。他极严格地挑选太子的老师,先后派出于志宁、杜正伦、张玄素、孔颖达等学问渊博、为人正直的大臣辅导太子。太子承乾这人,颇有能力,时常协助唐太宗料理政事,太宗外出时便由他监国,管理朝政,但承乾不爱读书,时常出去打猎,年岁渐长后,又染上一些坏习气,好声色游猎。他怕唐太宗知道他的行为,每次上朝见太宗时,总是满口忠义仁孝,退朝后又与一群小人嬉戏娱乐。于志宁、张玄索、孔颖达等人都当面或上书恳切地劝他改正。每次太子都毕恭毕敬地表示接受,但过后依然如故。唐太宗终于知道太子的作为,下令杀掉他身边的一些陪他玩乐的侍从和乐人。承乾仍不改悔,还派刺客去暗杀苦口婆心教诲他的于志宁,幸而刺客下不了手,于志宁才免于难。他又令一些人埋伏在路边,趁张玄素上朝时,将张玄素痛打一顿,差点将他打死。

    唐太宗对太子承乾的表现越来越不满,想立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太子,承乾知道后便暗中联络一些王公大臣,阴谋杀害唐太宗。事发后,承乾被废为庶人,监禁起来。魏王李泰也因心术不正,不久也被监禁,而立另一儿子李治为太子。

    唐太宗对皇亲国戚以至皇子犯法或有不轨的行为,一样惩处办罪。平时也很注意对诸王子的教育,但他的一些王子,没有避免封建时代富贵而骄逸的规律,走上了邪路。贞观十八年,李治立为太子后,唐太宗更抓紧对他的教育,一次吃饭时,他问太子说:“你知道这饭是哪里来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唐太宗教诲说:“稼穑艰难,靠的是人力,不夺农时,才能常有此饭。”一次见到太子乘马,唐太宗又问他说:“你知道马吗?”太子回答:“不知道。”唐太宗说:“马能代人劳苦,按时给它休息,不把它的力气用尽,就可以常有马骑。”又一次,见到太子乘舟。唐太宗问:“你知道舟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唐太宗说:“舟可用来比人君,水用来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当人主时,不可不畏。”还有一次见太子在一棵弯曲的树旁休息,便问;“你知道这树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唐太宗说:“这树虽然弯曲,经过木匠的尺量斧砍便会得到直木,为人君虽说有过失,接受谏言便会变得聪明起来。”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