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15)
唐太宗确实没有看错人。李靖在唐太宗手下,表现出极大的军事才能,成为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军事家。
李靖入唐太宗的将军幕府后,便随唐太宗南征北战。武德二年,李靖随唐太宗征讨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立功授开府①。①原指可以成立府署,自选僚属,后发展成为官名。汉代只兰公、大将军可以开府;唐代开府已成为官职,一般授与有大功的臣子。武德四年正月,李靖上书唐高祖,陈述出兵讨伐盘踞江南的梁王萧铣(梁武帝萧衍的后代)的方案,献上十策,均为唐高祖探纳。唐高祖即命李靖为平定萧铣的行军总管,在平梁中建立奇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唐高祖盛称李靖的将才,说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他。
唐太宗即位后,即任李靖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李靖以本官行中书令之职。贞观三年,唐太宗派李靖、李世勐、薛万彻等将率兵众十万,出征屡次进犯的东突厥,由李靖统一指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率三千轻骑孤军深入,打进突厥心腹地,攻下定襄城,突厥颉利可汗只身逃跑,旋被另一支唐军活捉。终于平定了多年为患的东突厥。
贞观八年,吐谷浑侵犯凉州,唐太宗下诏大举讨伐吐谷浑。李靖以63岁的高龄受命出征吐谷浑,任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诸军,统领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甄生等将领。贞观九年春,李靖诸军进驻伏俟城,诸将以为当时春草未生、马已瘦弱,不可赴敌。李靖决计进军,深入敌境,越过积石山,前后数十战,杀伤甚众,大破吐谷浑。这当中还发生了一件事。
利州刺史(一作岷州都督)、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甄生,没有按期到达,李靖按军法给他处分。高甄生怀恨在心,写信给唐太宗诬告李靖谋反。这高甄生是唐太宗任秦王时的秦王府旧将,跟随唐太宗南北征战,多次立功,深得唐太宗的信任。唐太宗得到他的密告信后,觉得事情重大,但他没有轻信高甄生的话,而是派人去进行认真的调查,发现高甄生纯属诬告。唐太宗很生气,依法给高甄生惩处,将他发配到边疆充军。有的大臣考虑到高甄生是唐太宗的旧将,和唐太宗的关系不错,便出面替高甄生求情说:“高甄生过去是秦王府的功臣,请从宽处理。”唐太宗对他们说道:“高甄生违反李靖的调度,又诬告他谋反,如果这样的人还可以宽恕的话,那么国家的法律还怎么施行呢?而且国家从晋阳起兵后,功臣多矣,若将高甄生赦免,以后人人犯法,怎能禁得住呢?我对于过去的功臣,从未忘掉他们的功劳,也因此不敢随便赦免。”他还是将高甄生流放边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下诏给李靖等二十四名功臣绘图像于凌烟阁。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故。
李靖具有卓绝的军事才能,唐太宗平时常和他谈论兵法,他们两人的谈兵语录经后人整理成书,这便是《李卫公问对》,可惜书已经散失,仅《通典》中保存了部分内容。
唐太宗善于发现和重用来自不同营垒中的人才。李靖是他从刀下救出的。还有来自对立营垒中的人,如魏征,王珪、薛万彻(原为李建成东宫中人,反对过李世民),来自农民军的如李勣(原名徐世勣、改李世勣,又改为李勣)、程咬金、秦叔宝等;当然也有仰慕他的大名丽自动投奔他府下的,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也有来自少数民族的,如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唐太宗在封建时代所立下的功绩,可以说是和他善于识人和善于用人分不开的。
(取材自《旧唐书·李靖》、《新唐书·李靖》、《资治通鉴·唐纪九、十、十三·贞观四年、八年、九年、十七年》)
24.喜得马周
贞观三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要朝中文武大臣每人写一份奏疏,议论朝政的得失,献谋献策。唐太宗对每一份奏疏都仔细阅读。一天,他读中郎将常何的奏疏时,忽然拍案叫绝,连声称赞。常何奏疏中所奏的二十余事,件件说得合情合理,极合唐太宗心意,他准备大赏常何一番。可是唐太宗过后一想,心里又犯疑了。他想常何是个武将,带兵打仗还行,写文章写奏疏可不在行,这份奏疏为什么写得如此精彩呢?他越想越奇怪,便令人传常何进宫问个明白。—问,常何便说了实话。他说,他确实写不出这样的奏章,是他家的宾客马周代写的。常何还介绍说,这马周是个穷书生,博州茌平人,流落到京城,寄住他家。马周见他为写奏疏的事愁眉苦脸,半天也写不上几个字,便自告奋勇,欣然提笔,代他写了这份奏疏。唐太宗一听,十分高兴地下令传马周进宫。马周未到时,唐太宗连着四次派使者前去催促。马周入宫拜见唐太宗后,两人谈得十分欢洽,唐太宗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当即赐马周在门下省任职,后又授马周监察御史之职。并且赏常何推荐(虽说是无意的推荐)之功,赐常何帛三百段。
马周任用后,又给唐太宗上了一份奏本,提出批评和建议多条,其中有一条是:对唐太宗最近所下的诏书批准实行封建制(即宗室勋戚的子孙可以继承其父兄在节镇的职位)提出异议。马周认为,王公子孙未必个个都是贤人,如果他们是骄傲愚笨之人而任节镇之职,那么百姓就要遭殃而国家也会受其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