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14)
贞观十八年二月里的一天,唐太宗上朝时,下令召见各州县入京呈报一年政绩的官员——朝集使,叫他们分列站好,又下令将治州刺史席辩押上殿来,当众宣布他的贪赃枉法的罪状,立即押赴刑场斩首,还令朝集使们一起前往观看,以为警诫。
贞观二十年春正月,唐太宗派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按州、县官考核的六条标准巡察四方,结果是刺史、县官以下的大多贬职,上京城申诉的人络绎不绝。唐太宗令宰相褚遂良整理好材料,亲自判决,最后决定二十人提升,判死罪的七人,流放以至免官的数百千人。
这个时候,唐太宗本人已经逐渐变得不大听得进意见了,但他对州县官的要求仍不放松,不过,由于上行下效,这时的吏风已大不如贞观初中期了,因此受罚的远远超过受赏的。不过,唐太宗的这种对州县官坚持赏优罚劣的精神,到晚年仍能坚持下来,这仍旧是很不容易的。
(取材自《旧唐书·良吏上·陈君宾》、《新唐书·循吏·陈君宾》、《隋书·赵元楷》、《资治通鉴·唐纪九、十三、十四·太宗贞观二年、十八年、二十年》、《贞观政要择官第七》)
22.平定突厥
唐贞观四年三月里的一天,几匹快马带着一份捷报从北方边陲直奔京城长安,很快地一个消息传遍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多年在北方边境侵扰掠夺的东突厥,其主力军被唐军彻底摧垮,大将李靖、李勏在阴山一带大获全胜,东突厥的颉利可汗也被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活捉。李靖等人即日班师,颉利可汗也在押解途中。消息传开,长安百姓同声欢呼,高声庆贺天下太平。
四月里,李靖、李勏带领队伍押解着一大批突厥俘虏和颉利可汗进入京城。唐太宗登上顺天楼,满朝文武官员和全副武装的卫队威武雄壮地侍列两旁,在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当颉利可汗押到顺天楼下时,唐太宗想到他多年来不断的入侵,使得北方边境不得安宁,很是气愤,指责他说:“你继承父兄事业,却残暴无道自取灭亡,这是你的第一条罪,你多次和我朝订立盟约而又多次背约,这是你的第二条罪;你恃强好战,致使尸骨遍野,这是你的第三条罪。但考虑到你自便桥订立盟约以来,尚没有大规模入侵,所以饶你一死。”颉利叩头谢罪,满脸流泪辞谢而下。唐太宗下令,留他住在长安,给他好的待遇,不杀突厥一个俘虏。
事后,唐太宗接纳宰相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的降兵降将和百姓安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一带,设置四个都督府加以管理,又在东突厥故地设置了云中、定襄两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员一百多人,突厥人迁居长安的有一万多人。唐朝对突厥的胜利及对其妥善的安置,使当时边境各族如薛延陀、契丹、高昌、焉耆及龟兹等,对唐太宗十分尊敬,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太宗高兴地说:“我已经是大唐天子,还要再管可汗的事吗?”各族君长高呼万岁。从此以后,唐太宗给各族的文书信件都署上“天可汗”的称号。
唐太宗平定突厥可不容易呢!这是经过与突厥长期、艰苦的斗争,经过唐太宗君臣上下的励精图治、宫国强兵和唐王朝执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结果。贞观初期,唐对边境各族采取和睦、和亲和优抚的政策,很少用兵,因而大致都能和睦相处,唯独与突厥的关系比较复杂,有时斗争还很尖锐。这里讲两件唐太宗亲历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