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隋唐五代(14)(2/2)

    突厥是我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隋朝时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隋末唐初,东突厥强盛起来,拥有部众百万。隋末李渊起兵时,想借助东突厥的力量,派刘文静去向突厥求援,向突厥称臣。当时一些割据势力也与突厥勾结,引突厥兵不断入境骚扰掠夺。唐建国后,武德七年,因突厥不断入侵,有人主张将京城长安放火烧掉,迁都内地。唐高祖李渊居然同意,还派人到樊、邓一带寻找建都的地方,只是秦王李世民极力劝阻,才取消这个打算。不久,突厥的颉利和突利两个可汗又带兵大举入侵,李渊命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率军北上抵挡,两军于豳州相遇。阵势摆开后,颉利可汗带领一万多骑兵来到城西,驻扎在五陇阪,列阵挑战。唐军兵少,将士们很是惊慌,李世民对李元吉说:“眼下敌人气焰十分嚣张,我们丝毫不能示弱,应澍前去迎战,你能和我出战吗?”元吉不敢上阵,李世民自己带着一百多个骑兵向敌阵飞奔而去,来到阵前隔着一条海水对颉利可汗说道:“我国和可汗和亲结盟,你为什么背约深入我地?我是秦王,可汗要是能斗,就和我单独决斗,如若全军上来,我就用这一百多骑同你决战。”颉利可汗摸不清唐军的底细,不敢出击,只是笑而不答。李世民趁颉利可汗犹豫不决之际,派个骑兵去对突利可汗说:“你和我们有盟约,说好有急事互相救应,如今反而引兵相攻,为何忘了盟约之情?”突利可汗无话可答,李世民策马上前,打算越过沟水与颉利决战。颉利可汗见他毫无畏惧之色,又听到他刚才派人与突利可汗讲订盟约的事,怕突利和李世民合谋,赶快派人去对李世民说:“秦王不必渡过沟水,我们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和你们重申盟约而已。”说罢引兵退却。

    此后接连十多天阴雨连绵。李世民对部将说:“敌虏靠的是弓箭,连着几天大雨,弓弦都泡松了,他们就像鸟儿折断翅膀一样,此时不进攻,更待何时。”于是趁夜冒雨带领全军出击。颉和得报大惊,李世民又派人去与突利可汗联络订盟。这突利可汗是颉利可汗的侄子,他的可汗之位是颉利所立,但却常受颉利的欺侮,和颉利貌合神离,他一口答应与秦王订盟,不与唐军交战。当唐军逼近突厥营垒时,颉利要带军迎战,突利不许,颉利只好派人请求结盟。李世民答应,于是突厥退去。

    过了两年,唐武德九年八月间,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刚登上帝位没有几天,突厥颉利可汗又带领大军进犯,很快进到离长安城仅四十里地的渭水便桥北面,京城大震。颉利先派心腹大将执失思力来见唐太宗,执失思力威胁唐太宗说,突厥百万大军已经压境。唐太宗大怒,将他拘留起来。

    隔天,唐太宗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来到渭水便桥,隔着渭水和颉利可汗对话,当面指责他背弃盟约,说话间,唐军旌甲蔽野,列阵于渭水边上,颉利见他派出的大将执失思力没有回来,又见唐太宗神色自若,军容甚盛,便露出几分胆怯之色。唐太宗命令唐军稍往后退,列开阵势,只身一人与颉利挑战。颉利不敢出战,当天便派人求和,几天后,唐太宗又来到城西,与颉利可汗在便桥斩白马歃血结盟。颉利引兵退回。

    突厥兵退走后,唐太宗立即加紧战备,亲自训练士兵准备与突厥进行一场大战,消除边患。三年后,唐朝的生产有了发展,国力逐渐强大,丽突厥内部矛盾却很尖锐,突利可汗有一次因战败而被颉利可汗关闭和打骂,一怒之下投降唐朝,加上突厥连年大雪,牲畜大批死亡,人民受冻挨饿,颉利可汗十分残暴,不断加重对突厥百姓的盘剥,引起百姓的不满。贞观三年,唐太宗任命李靖、李勣、李道宗、柴绍、卫孝节、薛万彻等六个行军总管,由李靖统一指挥,攻打东突厥。贞观四年二月,李靖大破颉利可汗大军于阴山,没几天又活捉颉利可汗,至此东突厥平定。唐朝的威望大震,于是边境各族纷纷归唐,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时,边境少数民族来朝贡的数百人,听到唐太宗的死讯时,有的大哭,有的剪发、剺面(割破面部)、割耳,流血满地,表示极端的悲哀和痛苦。虽说唐太宗晚年对边境的用兵多了,但他在世时的民族政策,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开明的。

    (取材自《旧唐书·突厥》、《新唐书·突厥》、《贞观政要·征伐第三十五》、《资治通鉴·唐纪七·高祖武德七年、九年》、《资治逼鉴·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23.刀下救李靖

    李靖本名药师,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北)人,隋末任马邑郡丞。唐高祖李渊起兵攻入长安后,李靖被俘。因为他曾打算向隋王朝告唐高祖李渊谋反,唐高祖于是令人将他斩首。临刑时李靖大声呼道:“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成就大业,怎能以私事杀壮士呢?”唐高祖觉得他出言不凡,犹豫起来。这时后来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站出来再三为他求情,唐高祖这才赦免李靖。唐太宗立即将李靖招进自己的将军幕府。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