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隋唐五代(13)
    隋唐五代(13)

    唐太宗很想建立一个清明的吏风,可贞观初期,隋朝末年留下的的吏治还未改变,不少官员照旧贪污受贿,对此,唐太宗很是恼怒,可一时又不知道哪些个官吏受贿。有一天,他秘密地派手下的亲信去贿赂一些官员,试探一下谁是贪官。果然有人上钩。有个司门令史受绢一匹,唐太宗为了杀一做百,下令将这个官员斩首。令刚下,民部尚书裴矩对唐太宗进谏说:“官吏贪污受贿,理应杀头,但陛下是派人送给他的,这是陷人于法,恐怕不能服人!”唐太宗听后,觉得他说得有理,很是高兴,立即召集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上殿,当众赞扬裴矩说:“裴矩能够做到为官尽职,据理力争,不当面顺从。倘使每个官员都能这样做,天下还担忧治不好吗?”

    唐太宗对裴矩当众赞扬,这对树立良好的进谏之风是很有好处的。裴矩在隋朝做过吏部尚书、右光禄大夫,官职不小,可他从没向隋炀帝进谏过。对此,宋代史家司马光评论说:裴矩在隋朝是个佞臣,而在唐朝却是个忠臣,这是因为隋炀帝恶闻其过而唐君乐其直言的缘故。

    贞观三年,太府卿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一天,朝廷有个使者到凉州办事,见李大亮府中有一只大雄鹰,猛劲凶健,很是宝贵。使者知道唐太宗喜爱鹰犬骏马,便劝李大亮将雄鹰献给唐太宗,李大亮不答应。使者走后,李大亮给唐太宗写信进谏说:“陛下早已停止打猎,可使者来求鹰,若是陛下之意,便是违背陛下自己过去立下的再不纵情打猎的意愿;若是使者擅自求索,那是陛下用人不当。”唐太宗阅信后,即给李大亮回了一信,对他的进谏表示赞赏,并且说:有像你这样忠直的臣子,朕还有什么忧虑呢!古人称一言重于千金,此话深足宝贵。于是赏给李大亮金壶饼、金碗各一枚,还赐给李大亮苟悦著的《汉纪》一部,勉励他勤勤阅读,为国效忠。李大亮于贞观十八年卒于长安,死前还留下一份奏表请求唐太宗不要去打高丽。死时家里只有五斛米、三十匹布,在官吏中可说是个清贫之士。

    魏征一生对唐太宗进谏二百多事,所受赏赐也多,举其一列如下:

    贞观十年十二月里的一天,唐太宗怒气冲冲地来到齐政殿,召集三品以上朝官到殿坐定后,指责臣子们说:“我有一言,向公等说,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时天子,就不是天子吗?往年天子儿,是天子儿;今日天子儿,就不是天子儿吗?我见隋朝诸王子,朝中达官以下,都不免受他们的折辱。我的儿子,自然不许他们放纵欺人,公等日子也好过,但公等却轻蔑他们。我如放纵我的儿子,你们能不受折辱吗?”

    唐太宗这番话是由何引起的呢?原来有人向他告阴状(打小报告),说是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很轻视魏王李泰。这李泰是唐太宗的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聪敏多才,很得唐太宗的宠爱。告状的人是想激起唐太宗对魏征等大臣的不满,唐太宗果然上当,于是把大臣们召集来指责一顿。听完唐太宗的指责和看他那铁板着的脸孔(平时他为了鼓励臣下进谏总是和颜悦色地对待臣子们),房玄龄等大臣都吓得汗流浃背,立起身来连声谢罪。殿中鸦雀无声。这时只见一人挺身而出,站到班前神色严肃地启奏。这人便是侍中、郑国公魏征。魏征从容不迫地说道:“臣窃以为当今群臣,没有一个敢轻视魏王的。从礼法上来讲,臣子和儿子应该同等对待。三品以上官员都是名列公卿的,也应该受到陛下的礼遇和尊重,即使小有过失,魏王怎能加以折辱呢?过去隋文帝宠爱放纵诸王子,使他们对大臣无礼,以后一个个都被废黜。隋文帝能够为陛下所仿效吗?”唐太宗听完这番话,立即转怒为喜,又如往常那样和颜悦色地说道:“凡人说话说到理上,不得不使人信服。朕以私爱忘公义,刚才发怒时,还自以为没错。听了魏征的话,方知理屈。人主讲话多不容易啊!”于是下诏赐给魏征绢一千匹。

    唐太宗鼓励人臣进谏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下面的一件事可见端倪。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