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隋唐五代(13)(2/2)
    贞观元年里的一天,唐太宗带着他心爱的十数把良弓来到制造弓箭的兵器作坊,请几个精通弓箭的匠工评判一番,弓匠们仔细审视后,告诉他这些弓都算不上是良弓,还把道理对他说明。唐太宗被说服了。回来的路上他悟出一个道理,正好遇见太子少师萧踽入朝奏事,唐太宗于是把所悟出的道理对萧踽说道:“朕自小爱好弓矢,多年来得良弓十数把,自认为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刚才给弓匠们看,他们都说这些弓不算良弓。因为所用的材料不太好:木心不直,脉理歪斜,弓虽有劲而发矢不直。这说明我对弓的认识还不精。朕以弓矢打天下,对弓的认识尚且未尽,况天下之事,能都知道吗?”于是下令让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蓟中书省值班,唐太宗随时召见他们,向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听取他们对政事得失的意见。贞观二年,魏征又告诉他,人主“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他也深以为然,并且见之于行动。唐太宗自己也对臣下说过:“人要自照,必须明镜;主要知过,必靠忠臣。人主若自以为比别人高明,人臣不肯匡正其过失,要想不危败,是办不到的。因而君失其国,臣也不能保全其家。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始终不闻其过,乃至灭亡。”这也可以说是唐太宗鼓励臣下进谏的根本原因吧!

    (取材自《旧唐书·裴矩》、《旧唐书·魏征》、《资治通鉴·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资治通鉴·唐纪八、九、十、十三·太宗贞观元年、三年、十年、十八年》、《贞观政要·求谏第四》、《贞观政要·纳谏第五》、《唐鉴·太宗上》)

    21.赏优罚劣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令,表彰邓州刺史陈君宾。唐太宗为什么卞诏表彰他呢?这陈君宾在隋末任襄国太守,武德初年归顺唐朝,封东阳公,任邢州刺史,贞观元年,调任邓州刺史。陈君宾到任时,邓州经过多年的战乱,百业凋蔽,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陈君宾经过一个多月辛勤的治理,逃亡在外的百姓陆续回到自己的家园,各行各业都在恢复中。贞观二年,许多州县遭到霜、涝、干旱等灾害,惟独邓州一境取得较好的收成,当年便有粮食积余。虞州和蒲州的灾民来邓州就食,陈君宾都作了妥善的安排。灾民返回时,还给他们带些粮食和布帛回去。这就是唐太宗下诏表彰他的缘故。唐太宗的这份诏书,言辞十分热切,大意如下:“隋末乱离,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百不存一,朕日思夜想,心情苦痛,每逢水旱灾害,霜雹失所,总是内心自责,自惭德薄。只恐贫乏之百姓,不免饥饿。于是倾空仓库,尽力救济。去年关内云州及蒲、虞、陕、鼎等又遭大早,禾稼歉收,储粮既少,只好分散就食。听说刺史你和百姓很理解朕的忧虑之心,分粮救济灾民,灾民回乡之时,还给他们带去粮食和布匹。如此用意,实在值得大加赞扬。水旱无常,各州县彼此互相救济,就不怕灾年,再者深知礼让,轻财重义,四海百姓,都是兄弟。改变不好的社会风气,树立仁慈的风尚,政化如此,朕还有什么忧虑呢?”

    这封表彰的诏书下达不久,唐太宗便将陈君宾调至京城任太府少卿之职,转少府少监。陈君宾后卒于虔州刺史任上。

    唐太宗十分重视州县官吏的选择任用。注意赏优罚劣。贞观二年中的一天,他在朝会上对臣下说道:“为朕养民的,是那些都督、刺史,朕常将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观之,得知他们在官的善恶之迹,都写在他们的名下,作为升降的依据。县令尤和百姓接近,不可不慎重选择。”于是命朝廷内外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推荐可当县令的人选。唐太宗还定期派遣有威望而且正直的朝官到各州县考核州县官员的政绩,对有政绩的官员予以表彰或提升,对那些不称职的坚决撤换,而对那些贪赃枉法的则予以惩办,尽量做到赏罚分明。

    贞观七年二月,唐太宗外出巡视,路过蒲州,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讨好皇帝,驱使城中的父老百姓穿着黄纱单衣,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恭迎圣驾。他还预先将城里的楼堂馆舍盛饰一番,又准备数百头肥羊、数千尾大鱼款待随行的官员。唐太宗知道此事后把赵元楷找来,责备他说:“我外出巡视,一路上所需要的东西,都由宫中内库供给。你现在所做的,就是使隋朝灭亡的弊俗啊!”唐太宗最后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到赵元楷的痛处。原来赵元楷在隋末任江都郡丞时,正值隋炀帝第三次游江都,赵元楷专掌供应隋炀帝的御膳,他投隋炀帝之所好,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挥金如土,使隋炀帝及其宫妃们美酒佳肴不断,加深了百姓的困苦。唐灭隋后,不计旧恶,任他为蒲州刺史,但他旧习未改,结果受到唐太宗严厉的谴责。他既羞愧又害怕,过不多日便因忧惧过度而死去。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