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帝王故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隋唐五代(12)
    隋唐五代(12)

    唐太宗读到说他不如隋炀帝的话,不由勃然大怒,令人叫张玄素进宫,当面质问他说:“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比夏桀和商纣如何呢?”张玄素回答说:“如果此役不停,也一定会天下大乱的!”这句话提醒了唐太宗。他深知隋炀帝无休止地劳役百姓,终于自取灭亡。于是他叹了口气说:“我想得不够成熟,没有想,到会引起这样严重的后果。”于是下令取消修建洛阳宫的诏令,赐给张玄素彩帛一百匹。事后魏征赞叹说:“张公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其利广博。”

    贞观六年,一些大臣见到唐王朝的国力一天比一天强盛,纷纷上书劝唐太宗到泰山封禅(帝王祭祀天地的庆功大典),唐太宗知道隋炀帝好讲排场、夸耀自己,这也是他亡国的一个原因’便对这些大臣说;“诸位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盛事,我并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家给人足,虽然不封禅,又有何妨?从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人会说汉文帝不如秦始皇贤明吗?而且祭祀天地,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呢?”但是大臣们还是不断上书请求唐太宗去封禅,终于打动了唐太宗的虚荣心,当他打算批准封禅之事时,一位铁面无私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出来反对了,他就是魏征。这下唐太宗不高兴了,他问魏征说:“你反对我到泰山封禅,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答道:“够高了!”唐太宗问,“是我的仁德不厚吗?”魏征答道:“够厚了!”唐太宗问:“那是中国还未安定吗?”魏征答道:“安定了!”唐太宗问:“是四夷未服吗?”魏征回答说:“服了!”唐太宗问:“是年谷不丰盛吗?”魏征答道:“丰盛了!”唐太宗问:“那是吉祥的符瑞还未出现吗?”魏征回答说:“出现了!”唐太宗奇怪了,便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去封禅呢?”魏征说:“陛下的功劳虽高,但百姓受到的恩惠还不够多;仁德虽厚,但恩泽还没有遍及所有的人;天下虽已太平,但财力还不够充裕;粮食虽说丰收,但库存还很空虚,怎么能向天地报告功业呢?况且陛下承继隋朝大乱之后,户口还未恢复,如今从伊水到洛水以东至于东海、岱山,人烟稀少,荆棘丛生,陛下东巡,千车万骑随从,花费巨大,百姓怎么负担得起呢?为什么要图虚名而使百姓受害呢?”

    魏征的这一席话,顿使唐太宗清醒起来,他想起隋炀帝的教训,这个下决心不走隋炀帝老路的帝王,终于取消了封禅的念头。以后虽说还有些大臣不断提起封禅的事,他也很想登上泰山之巅炫耀一番,但直到贞观二十三年他病逝时,始终没有去过。

    (取材自《旧唐书·张玄素》、《新唐书,张玄素》、《旧唐书·魏征》、《贞观政要·纳谏第五》、《通鉴纪事本来·贞观君臣谈话》)

    19.“皇帝的诏书不都是对的”

    唐太宗一向比较注意自己臣下的品格和表现,随时因材录用。贞观元年,他发现兵部郎中戴胄公正耿直,执法严明,便任用他为大理寺少卿,分管司法刑狱的事。可是戴胄一上任后,却和他抬杠,连皇帝下的诏书也不执行,还认为皇帝下的诏书不都是对的。事情是这样的:

    贞观初年,唐朝实行科举取士的制度,但那时还比较重视应考士人的门第出身。凡上代是勋臣贵戚的,可以优先推荐入选。有的人为了做官,便假造上代的门第资历。唐太宗对此十分恼怒,便下了一道诏书,责令假造过祖先资历的人立即自首。如不自首被查出后,处以死刑。诏书下达后,有个名叫柳雄的人伪造祖先资历而不肯自首,被人揭发出来,唐太宗要制他死罪,交给大理寺定案。可大理少卿戴胄不同意,他对唐太宗启奏道:“柳雄依法应判流放之罪。”唐太宗一听,勃然大怒道:“朕刚下了诏书说,凡假造祖先资历门第的一律斩首,你却判他流放,这不是让朕失信于天下吗?说不定你是贪赃卖法呢!”戴胄回奏说:“陛下要是当时就把柳雄杀掉,臣也没有办法。既然交给司法部门审讯,臣只能依法判刑,不敢违法办事。”唐太宗还是怒形于色地说道:“你要守法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依然从容不迫地回答说:“陛下的这个诏令是从一时的喜怒发出的,而法律却是国家昭示大信于天下的。陛下痛恨那些弄虚作假的应选人,所以要杀掉他们,这是一时的恼怒作出的决定,后来觉得还是应当依法办事,才交给大理寺审讯,这才是忍小忿恨而坚持了大的信用。”戴胄这一说,唐太宗觉得有道理,怒气也消了,对戴胄说道:“少卿能严格执法,朕还有何忧虑呢!”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