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58)
116.客忍朱晖
汉章帝时,边境战争不断,贵戚奢侈,谷物价贵,国用经常不足。尚书上言说:“谷物所以价贵,是钱贱之故。可以把钱全封存入库,以布帛为租税,通行天下。又,盐是百姓非吃不可、之物,即使价格贵一些,也不能不买,可以收归国家来煮盐。还有交阯(今我国广东广西省地区和越南的北部、中部)、益州(今四川、甘肃、云南、贵州部分地区)的上计吏(汉时州郡年终送租税统计簿到京城供审核,称上计)往来,可以顺便贩卖珍宝,以收其利,这正是汉武帝时实行的均输的做法。”汉章帝下诏,要尚书诸官通议,尚书仆射朱晖认为的建议不可行,这件事就搁下来了。
后来,国用一直紧张,有臣子又重提的建议,汉章帝同意了,下诏按的方案施行。朱晖再驳奏说:“古来王制,天子不言有无,诸侯不言多少,做官的人家不与百姓争利:如今所提的均输之法,和商人走贩无异,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布帛为租,则吏多奸盗,这不是明君所应该做的事。”汉章帝得到奏书后发怒,重责诸尚书。朱晖等都自己到诏狱中等待办罪。三天以后,汉章帝气平了,下诏叫朱晖等出狱说:“国家高兴听到反驳的议论,黄发(因为朱晖已是老人,头发转黄)没有什么锵,前次朕的诏书过分了,何故自己入狱?”朱晖出狱后,自称病重,不肯在汉章帝同意的方案上署名。尚书令以下的诸尚书官都感到惊恐,对朱晖说:“陛下刚才下诏谴责,你就称病,其祸不小!”朱晖说:“我已到八十岁了,蒙恩得在机密供职(尚书是宣布皇帝诏书的机构),应当以死报答陛下。如果心里明知这件事不应做,丽顺着陛下的旨意雷同,有负于臣子的责任。如今我耳目无所闻见,只待一死。”于是闭口不再讲任何话。诸尚书官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共同上书劾奏朱晖。这时,汉章帝火气已经平了,就把这件事搁下来。
过了几天,汉章帝派值班郎官去问候朱晖的健康情况,派太医去看朱晖的病,派太官(供给皇帝御膳的官吏)去赐朱晖食。朱晖于是起床谢恩。汉章帝再赐朱晖钱十万、布百匹、衣十领。
(取材自《后汉书·朱乐何列传》)
117.不办议论汉武帝之罪
汉章帝时,太学生孔僖、崔骃互相友善,同习《春秋》。读到吴王夫差史事时,孔停放下书来叹息说:“这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啊i”崔明说:“你说得对!过去孝武皇帝(汉武帝)始为天子时,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法先王,开始的五六年间,有胜于文、景之治。后来放纵自己,忘掉以前的善政。”孔僖说:“史书中这类例子多了。”这时邻房的太学生梁郁搀和着说:“照你们这样说,武帝也是狗了。”孔、崔两人都不吭声。梁郁于是偷偷上书告孔僖、崔骃诽谤先帝,刺讥当世。有司传讯崔骃。孔僖估计不久就会逮捕自己,恐怕受诛,于是上书汉章帝,为自己辩护。
孔僖的上书说:“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是指实无此事而虚加诬妄之说。至如孝武皇帝,政之美恶,都纪录在汉史中,明白如日月。我们是直说书传实事,并非虚谤。为皇帝的人做善事,则天下之善都归之于帝;为不善之事,则天下之恶亦归之于帝。这都是自己造成的,不应该归罪于他人。而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有过失,而德泽加于民,天下皆知,臣等怎么会讥刺陛下呢?假使臣等说陛下政治的缺陷,说得对,陛下应当改正;说得不当,也应该包含容忍,也怎么能办罪呢?陛下若不从大处着眼,想想怎么才对朝廷有利,而只是发泄私愤,图一时的快意,臣等受戮,死则死耳,但是天下之人,必然从此事得到教训,推测陛下的心意。自今以后,苟见陛下有不当之事,终究没有人敢讲话了。臣等所以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仍然敢敞开心思讲话者,是为陛下深惜国家大业。陛下如果不自惜,则臣等还有什么可以依靠。过去《国语》中记载,齐桓公亲自讲述其先君齐襄公的恶事,以引导管伸畅所欲言,然后群臣都能尽心讲真话。如今陛下对十世前的汉武帝,还不让臣下讲史藉所记的实事,岂不是与齐桓公大不相同了吗?臣恐怕有司突然加罪,使臣含恨蒙冤,不能自白于陛下,使后世论者,擅以陛下与历史上的君主有所比较,那时候,难道能让子孙掩盖掉这段史事吗?谨诣阙伏待重诛。”
汉章帝本意也只是要有关部门问问情况,并无重罪孔僖等人的意思,看到上书后,立即下诏叫有关部门不再审讯此事,并且拜孔僖为兰台令史。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