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大学招生收费:是对还是错?(6)
据四川省有关方面反映,有的学生一个月生活费在500至600元以上,花钱大手大脚,放假上学都是乘飞机往返。而另一些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60至70元,甚至出现了学生靠卖血维持生活和学业的情况。目前,有的学校一般荤菜每份价格已达1.2~1.5元,饭每斤都在1.00元左右。学生伙食费男生最低需120元,女生需100元。据四川师大反映,有5~8%的学生仅能保住每日两餐饭,而不吃菜;一周吃一次肉的学生占20%;一周吃3次肉的占50%。
吉林大学是全国首批试行大学生入学缴纳学费的学校,而有一些来自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生活困难。吉林大学曾发现一位身为长春市学雷锋先进个人的女大学生一个月就着咸菜吃29个馒头的事。为此,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177名特困生,决定对烈士子女、孤儿免收学费并每月发放特困补助50元,同时,将无息贷款由原来的每月30元增加到每月50元;其他特困生每月补助生活费35至50元,并享受无息贷款;学校设立勤工助学金,为特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
上海同济大学及时采取措施,为月平均生活费低于120元的1150名本专科生(占学生总数的14%)进行解困;特困生可享受一级贷款(每月30元);每人每月享受补助金20元;将上海市政府下达的8万元专款,按每人50元的标准补助给特困生;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将奖学金的金额由300、200、100元提高到600、300、150元……
1994年的新学年里,大学校园中在原有的“公费生”、“代培生”、“自费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交费款额介于自费生和公费生之间的“并轨生”,使得本来就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又增添了新的“景观”。
看来,如何使那些家庭经济不富裕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应当引起校方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警惕金钱对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卒的特殊时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当适应这个卒。在高等教育新旧体制卒的过程中,既要克服那种仍然抱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和体制不放的僵化思想,也要注意防止和避免金钱至上观念对教育的冲击和影响。
目前,许多人包括一些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行政官员,在回答“上大学为什么要收费”这个问题时,常常用“人才是商品,教育是产业”等市场经济的新观点作解释。理由之一:劳动力和人才已经进入市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劳务是提供特殊使用价值的一种商品,应当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你上大学学本事,为的是将来赚大钱,因此上大学收费便是理所应当的了。理由之二: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你要想优先获得人才,就应当向学校付培养费,高等学校向用人单位收钱也就顺理成章了。
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是人类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活动。虽然这两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它们两者之间又有各自的特殊规律。如果把两者简单地等同起来,势必要给社会带来混乱。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