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对雪芹来说,已经是很久以前的旧事了。从曹寅下世到敦诚赋诗,相去四十五年,即自曹頫最后落职北返算起,至此也已是三十三年了,故而诗人有“扬州旧梦久已觉”(觉,一本作“绝”)之句。
当时的雪芹,处境如何?他是环堵存身,蓬蒿没径。甚至有如汉代的司马相如,在临邛市上,沦为佣保,身著短裈,躬亲涤器,卖酒当垆。
雪芹一度借此谋生,传说中也适有其事。看来敦诚用典,是有实指的。
敦诚爱重雪芹,首先是佩服他的诗才。“爱君诗笔有奇气”,一语点出。另一处则又说雪芹是“诗胆如铁”,堪与宝刀的凛凛寒光,交相辉映。这就道破了雪芹作诗,不是吟风弄月,实有重要内容。他并回忆起当年在虎门宗学(宗学是雍正时为宗室皇族所设的官学,址在北京西四牌楼石虎胡同,今亦尚存),剪烛快谈的乐事,雪芹那一种接□倒著(狂放不羁,倒著着衣帽)、雄辩高谈的神情意度,给年少的敦诚留下了永难忘却的印象。
康、雍、乾三朝的政局,一再翻覆,各种矛盾斗争,俱极激烈,曹、敦两门,都受牵连,家遭巨变。雪芹因此,坎坷艰辛,流离放浪,几经播迁。这时已到郊外山村幽僻之地,野水临门,薜萝满巷。无以为活,则卖画贳酒,食粥餐霞。犹然时遭主司上官的凌逼,他依旧傲兀不驯,白眼阅世。但是雪芹并非“超人”,亦有妻孥。挈妇将雏,忧伤煎迫,不得已,做大僚幕宾,甚至投靠亲友,寄食朱门。这些事,他都是经历过的。敦诚满怀关切,苦语叮咛:“劝你不要再去叩富儿之门,受嗟来之食;也不必以违世抗俗之材再去浮沉于弹铗长歌之列(即指为人做幕)。在我看来,你的最好的人生道路,是就此山间水畔,碧云寺侧,黄叶林间,坚持完成写作的事业。”
看来,雪芹为境所迫,思想上并不是全无矛盾的;及至决意弃幕游之萍浮,赋北归之松菊,敦敏惊喜意外,逾乎寻常,说他是“野鹤鸡群”,不甘合污,胸中块垒。傲骨嶙峋。同时又一再重复写到他“秦淮风月忆繁华”,“秦淮旧梦人犹在”,“废馆颓楼梦旧家”,点明了雪芹此次是从南京故地重游而归。
有人揣想,雪芹所以愿就南京幕席,也许与他写作小说,访求史事有关。此说也不为无理。
回到北京之后,雪芹的高超才艺,忽然引起皇家如意馆(专门在绘画等技艺上给皇帝做事当差之处)的注意,欲加罗致。雪芹峻拒。盖幕聘犹是礼敬上宾,苑召实同役使奴仆,他不肯再为妆点宫廷、藻饰“盛德”去效劳了。他一意燕台诗酒,歌哭人间。
雪芹接受了好友的心意,从此在山村致力创作事业——这就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惊动当时,倾倒后世的《石头记》。
据清人记叙,雪芹少时,因“不肖”行径(如身杂优伶,登场粉墨,即其一例),被父辈禁闭于空房之内,为时“三年”。这种满洲式的严酷“管教”法,却给他提供了写小说以寄愤的良好条件。此后,他流落无依,仅有笔墨,无钱买纸,就把旧年的历书拆散,在背面书写。这种不成材的、自甘“下流”的生涯勾当,当世之人确实是“众口嘲谤、万目睚眦”。雪芹毅然不顾,就在那一片风雨连宵、楚歌四面的情势下一力奋斗。
《石头记》是一部空前奇丽、石破天惊的伟著绝构。在私下传抄流布时,立刻引动了人们的心目,声闻日广。一次,乾隆帝“临幸”“某满人”家,忽然见到一本《石头记》,大为注意,“急索全书”。其人无奈,只得“连夜删削进呈”。我个人以为,此即是乾隆第八子永璇之事,因为皇帝从无“临幸”一般人家之制度。永璇颇有“不肖”之病,使乾隆十分恼怒忧虑,以至迁怒于永璇的师傅之辈,故曾亲至其府,意在察看。永璇为两江总督、相国尹继善之婿,故有机会与八旗满洲的风流子弟接触,得到了《石头记》抄本。
传说中所述的这次“内廷急索”,以致“删削不完”,极可瞩目。依我看,这件事不但是《石头记》八十回后书稿残缺散佚的直接原因,也导致了雪芹的不幸早逝。他半生呕尽心血、惨淡经营的这部奇书,由于帝王的淫威,爪牙的毒恶,诱逼兼施,奸谋百出,务欲毁坏他的这部心血结晶。雪芹忿恨填膺,郁郁成疾。他贫病交加,医药无告(敦诚挽诗即言“一病无医竟负君!”),不久下世。卒时年华仅得四十(挽诗:“四十年华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一代才人,千秋事业,结局如斯。无怪乎敦诚写下“邺下才人应有恨”的痛语。
雪芹身后——爱子先殇,仅遗孀一人。敦诚说“泪迸荒天寡妇声!”呼天抢地,情景至惨。又说“新妇飘零目岂瞑?”雪芹之死,百恨在心,死未瞑目,诚如诗人之言。
封建社会“产生”了雪芹,却不能容他活下去。盖雪芹处于时代的转折点,对封建社会的一切结构、关系,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是很令人震惊的。所以乾隆时正统人物已然看出《石头记》中所表现的思想,是“邪说诐行之尤”,深恶而痛绝之。所以那个社会是难以容他的,此义既明,《石头记》的伟大,就无待烦言了。
曹雪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家门显赫,不是纨[衤夸]膏粱;文采风流,不是江南才子(“唐伯虎型”)。却召辞荣,不是山林高隐;诗朋酒侣,不是措大穷酸。他异乎所有一般儒士文人,不同于得志当时、夸弓耀马的满洲武勇。他思想叛逆,但不是“造反者”;他生计穷愁,但不是叫化儿。其为“类型”,颇称奇特;欲加理解,实费揣摩。
雪芹不幸四十即死。但“这样的人,规矩是不死的”(雪芹书中语)。他的精气长存,辉光不没,照映着我们祖国的古今艺苑,人间的中外文林。他是我国近代史上当之无愧的启蒙运动先驱者,伟大的思想家。
(原载《百科知识》)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