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1724—1764年)平生事迹,久已湮没不彰;身非显宦名公,更无碑版史传。“五四”以来,雪芹之名,始为人知重。考证、研究,稍稍盛行起来。虽然诸多疑难尚待解答,众说意见复不一致,但比起后人对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了解来,我们对于曹雪芹的知识已算较多了。
雪芹单名霑,取《诗经·小雅·信南山》写雨雪兆丰的古句:“……既优既渥,既霑既足:生我百谷。”他的诞生,应与旱年喜雨相关。
雪芹一生,堪称知己莫逆之交的好友,是敦敏和敦诚兄弟二人。他们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幼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他家在政治上叠遭事故,沦落废闲。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岁首,敦诚赋诗挽悼刚刚于上年除夕亡故的曹雪芹,作七言律诗二首,其中一联说:“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邺下才人”,是把雪芹暗比为三国魏时大诗赋家曹植。
在雪芹生时,野史稗官,闲书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高等”人士所齿的。郭诚最初赏爱雪芹,也不在此,他佩服器重的是雪芹这位诗家。他说“邺下才人”,既是巧用雪芹先世的典故,又以赞许他的诗才。至于说雪芹是一位全面、深刻地反映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伟大文学家,伟大的诗人、画家、小说家,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文坛的巨星,这是我们今天的人方才认识得到的。
如上所言,人们渴望了解雪芹,而苦无碑传;多亏敦氏弟兄,才留下了几首重要的诗篇,给雪芹作了传神写照。其中一首写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我以为此诗堪当碑传,足以弥补我们的憾恨。其诗题曰《寄怀曹雪芹》,全篇云:
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
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
扬州旧梦久已觉,且著临邛犊鼻裈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
接□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
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敦诚此时只有二十四岁(他小于雪芹约十龄),感时抚事,念别怀人,笔笔雄深,句句雅健,以大方而沉著的线条,替雪芹钩勒出一幅“画传”。试看:源流谱系,家世生平,性格才情,胸襟气度,艰辛写作,濩落生涯——几多重大事实,一片深至情肠,一一具现于纸上。数百年下展卷诵读,也会为之感动。说是可当一篇碑传,并非过言。
诗句是从魏武子孙说起。雪芹家原是魏式曹操之后。只是在旧时,魏武遭腐儒笑骂,已历千载,俗常亦多误解。敦诚故用“无乃”二字,貌似疑词,意在含婉,不过雪芹于此,是略无掩饰的。
曹家不但为魏武之后昆,也是济阳的嫡派。丰润曹氏有一副世世相传的春联门对,文词固定是“汉拜相,宋封王,三千年皇猷黼黻;居江左,卜京右,亿万世国器珪璋。”汉拜相,是说曹参、曹操。宋封王,指的就是宋代开国名将曹彬、鲁国公,封济阳郡王者是。曹彬乃真定灵寿人氏,而祖墓又在宁晋:实为河北人。其第三子曹玮的后人,一支在江西进贤,到明朝永乐之初一次大移民中,北迁回到河北,定居京东丰润,又分出一支迁往关外,落户铁岭。到清太祖天聪八年(1634年),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已在多尔衮(清代创业的第二代主要人物)的属下作了旗鼓佐领(旗鼓籍,奴仆身份)。及至清人入关,“定鼎”北京,曹家就成为皇室包衣(“家奴”之义),录属内务府正白旗。当年大诗人杜甫诗赠画家曹将军(霸),开头就说:“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敦诚巧妙运用杜句,婉蓄地叙出了雪芹实亦魏武之裔,而又暗示出:到此时代,却连“为庶为清门”(一般百姓,寒素之家)都不能够了,只落得身隶奴籍,万苦备尝。
雪芹是处在众多功能“交叉点”上的一位奇特的历史人物。在他身上,错综复杂地重叠着这些“交叉”:古、“今”,南、北,满,汉,旗、民,兴、亡,荣、落,贵、贱,穷、通,悲、欢,离、合,爱、恨,喜、怒,雅、“俗”,庄、谐、贤、“愚”,痴、黠……。以此之故,他阅历丰富,感受非凡。他的哲思,混茫着世界、人生;他的才华,潋滟着千汇万状。
内府包衣,皇家世仆,子子孙孙,都要为皇帝当差服役。雪芹的曾祖曹玺,娶妻孙氏。这位孙夫人被挑为顺治帝第三子玄烨的保姆,自玄烨婴抱时,抚育长大,居于宫城西侧(遗址为福佑寺,至今犹存)。玄烨视孙氏情同慈母,与孙氏之子、雪芹之祖父曹寅,正所谓“明是君臣,暗如兄弟”。玄烨即位,是为康熙帝;自曹玺为始,历曹寅、曹颙、曹頫,三代四人,皆钦差前往江南去做织造监督,承办皇家服用。曹寅又兼任了两淮巡盐御史,常驻扬州。江左繁华,竹西歌吹,“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生活,他家是不陌生的,前后共阅时至六七十年之久。曹寅工诗,尤擅词、曲,一生爱才好士,遍交当世作家,对“通俗文学”小说、剧本这类为士大夫轻贱的作品,他却非常爱赏,十分重视。他素喜读书,因此也喜藏书、刊书,对东南半壁的文化活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