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博望坡与火烧新野
刘备投奔了荆州刘表,被安排屯军于新野。其时刘备请得诸葛亮为军师,训练调度军马,曹操闻讯,派夏侯惇为大将,引兵十万,杀奔而来。刘备将剑印交付诸葛亮,授予全盘指挥权,诸葛亮对新野数千人马的应战作了如下策划: 第一,令关羽领兵一千伏于博望之左的豫山,放过曹军,但见前军火起,则纵兵焚其后军粮草。第二,张飞领一千军伏于山林后的山谷中,但见南面火起,则出谷杀向博望城,烧其粮草。第三,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伏于博望坡两边树木丛杂中,等曹军一到,便引火烧之。第四,令赵云为前部迎敌,只要输,不要赢。刘备领一千人马为后援,敌军黄昏时杀到,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回军掩杀。第五,诸葛亮自己与糜竺引五百人守新野,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次日,夏侯惇、于禁领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为前队,其余护粮在后。前军与赵云相遇,交锋不久,赵云败走,夏侯惇纵马追赶,并告诉劝谏的副将说: “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第三十九回)直赶至博望坡,炮响处刘备领军迎来,曹军将其杀败,直扑新野。黄昏后曹军行至博望坡,路边芦苇丛木被关平、刘封烧着,风大火猛,曹军大乱。赵云回军杀来,关羽纵兵烧了曹军粮食辎重,张飞杀退救粮之兵,曹军尸横遍野。天明后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
诸葛亮以数千兵力粉碎了曹军十万人的进攻,这主要在于军事谋略的胜利。兵法云: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本书所引兵法理论均出自《孙子兵法》,为行文方便,只注篇名)赵云和夏侯惇交战时,诸葛亮已安排和创造好了一切胜利条件,他是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甚至已安排好庆贺筵席,而夏侯惇在战场上见到一战即退的赵云部队和刘备兵弱不整的接应部队,不知道敌方“半进半退者,诱也”(《行军篇》)和“卑而骄之”(《计篇》)的诡诈意图,竟夸口说: “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罢兵!”终于钻进了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圈套。
诸葛亮这次根据兵法上“以火佐攻者明”(指效果明显)(《火攻篇》)的原则。决定利用战场的地形和特征,火烧博望坡。他将敌军诱至博望,放火烧之,既是杀伤敌军的手段,也是一种全面进攻的信号,关羽、张飞遥见火光,知前军得手,遂引伏兵两路杀出,各自完成烧粮和截击的任务。曹军军马虽多,但措不及防,兵败如山倒。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计篇》)诸葛亮是一位擅长于“庙堂”策划的高手,他初次用兵,即出手不凡,显示了极大的军事策划潜能,弥补了刘备军队中军事指挥水平的不足。诸葛亮用兵前安排“功劳簿”伺候,表明他要把军队纳入论功行赏、以法整治的轨道,对刘备这一以义气相聚的军事集团来讲,无疑是显示了一种新的治军手段。
兵法的“制胜之道”中提出: “将能而君不御(指牵制)者胜。”(《谋攻篇》)刘备深知诸葛亮是一位用兵能手,遂交给他全盘指挥权,虽然对这次初战的安排也曾心有疑虑,但并不妄加干预,这也是博望坡取胜的重要原因。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