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在用人问题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人们对此探讨得较多,这里是要指出他作为领导人,在人事问题上出现的失误。
孔明一出祁山后,战果辉煌。为保证大军的安全,他选派深得信任的马谡守咽喉重地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南征时曾向孔明提出过“攻心为上”的方针,被任命为参军;伐魏前提议对司马懿使用反间计,遂使魏主曹睿罢免了司马懿的兵权,之后常在孔明帐前,深得信任。但马谡受命至街亭后,违反作战要领,结果失了街亭,使孔明全线被动,只好全军撤退。
先前,刘备刚得荆襄,伊籍向刘备、孔明推荐当地的马良、马谡等兄弟五人,同一时介绍了一首乡谚: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第五十二回)这个眉间有白毛的人就是马良,当地人将马良看成兄弟中最贤能的人,并没有认为他的弟弟马谡最贤。刘备临终前,孔明与马谡一同在旁,刘备令马谡暂退回避,单独对孔明说: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鉴于孔明将马谡看作“当世之英才”,刘备提出让他再作深切考察。对于马谡,孔明的看法与刘备的看法不同,也与马谡本乡人的看法不同,而最后的事实说明孔明的看法是错误的、片面的。那么,我们可以推定: 孔明在对人的观察上,一定有某种错误的思想方法,由于这种思想方法的作祟,使他对一个在身边工作多年的人不免有一种歪曲的看法。
孔明在人事问题上最大的失误是对魏延的处理。魏延曾慕刘备之名,在长沙杀了他的上司韩玄,救了黄斩马谡忠来投刘备。孔明一见面就要杀掉他,理由是: “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第五十三回)所谓“反骨”当然是荒唐的。孔明关于骨相的说法仅是一种托辞,真正的理由乃是魏延的所谓“不忠”、“不义”,当时由于刘备的保护,孔明未杀魏延,但却一直对他抱有成见,另眼相看。平时有什么硬仗、险仗和诱敌诈败,记不了功劳的仗多派魏延去打,而对魏延多次提出的军事建议却不屑一顾。孔明对魏延一贯不满,魏延不会没有觉察,但他始终听从孔明的指挥。平西川,争汉中,擒孟获,魏延屡建战功,伐中原时魏延是帐下第一员大将,曾斩王双,战张郃,诱司马,功绩无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劳。尤其错误的是,他死前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就断定身后魏延必反,暗中安排马岱斩杀魏延,一手制造了蜀国最大的冤案。
孔明死后,魏延确实与接替孔明领兵的杨仪争夺过兵权。但这种矛盾的产生并不是孔明预料之正确,而是他在身后人事安排上的过错所造成的。当时魏延为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在军中不仅官职最高,且能力、威望属上乘,而杨仪仅是一长史,大约相当于秘书长的官职,又看不出有什么超人的能力和威望,魏、杨二人平时关系不睦,孔明安排杨仪接掌兵权,让魏延断后,魏延自然不服。魏延那样性格的人绝不会对一个功小位卑的人俯首谦让,他公开对抗孔明的人事安排,反倒是合乎逻辑的。因而可以说,魏延的兵变,在某种意义上是孔明逼出来的!魏延负气争权,确是姿态不高,那么,被孔明越级提拔、一度统领全军的杨仪是否姿态很高呢?其实不然。孔明死后,蒋琬受命为丞相,杨仪被加封为中军师,但他以为自己资历高于蒋琬,而位在琬下,又自恃功高,口出怨言,对别人讲: “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第一百五回)杨仪的功劳、职位和人才远不及魏延,思想姿态亦不比魏延高,孔明死前将兵权避开魏延交付杨仪,看来完全是不正常的,是出于对魏延的成见。如果说孔明初见魏延的过激言行尚且可以理解,那么,在以后的长期实践中孔明一贯凭成见看待魏延,就是极其错误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时收纳了袁绍降将张郃,当操听到有人对张郃的投降表示怀疑时曾说: “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曹操愿意对怀有异心的将军结恩感化,而孔明却缺乏曹操具有的那么一种胸怀、那么一种气度,显得心眼太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