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系统性、科学性的战略战术(2)(2/2)
    孔明伐中原,路途艰险,交通困难,时常是粮草不继。有一次,他选定陇西麦熟的季节出兵,在军中乏粮时他派人去陇上割麦就食。他利用麦子将收未收的时机,就地取食,将敌方的物资资源化归己有。

    赤壁大战时,孙刘联军指挥部决定对曹操实行火攻,但隆冬季节只有西北风,曹兵隔江在西北方,联军在东南方,曹兵在上风头的位置,联军若放火去烧,只会伤了自家战船。当时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时,孔明愿为联军凭天借到三日三夜东南大风,以应战争急需,并约定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周瑜为之拨兵筑坛,等候动静,在约定日子的当夜三更时分,果然东南风大起,联军乘风出击,火烧赤壁,大败曹兵。还在孔明随周瑜刚出兵时,他就告诉刘备说: “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第四十五回)吩咐刘备于十一月二十甲子派赵云驾船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他。

    十一月二十日是什么日子呢?原来那天是冬至之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得到日照最多和得到日照最少的两个日子,这会引起地球表面各种气候的变化,古人虽不了解这样深层的道理,但却发现了这两个转折性日子的存在,分别命之为“夏至”和“冬至”,并用“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来概括这两个日子后的气候变化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冬至之前,如果阴气旺盛,在长江沿岸表现为西北风,那么冬至之后,阳气生长,风向则要发生变化,表现为东南风。诸葛亮正是在随季节而生的气候变化规律上大做文章,贪天之功,神乎其神,迷惑了周瑜。其实,诸葛亮即使在起风的当天,对是否有风尚无绝对的把握。他对身边的鲁肃说: “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用,不可有怪。”(第四十九回)有人认为,诸葛亮能知道起东南风的日子,是他事先在江岸渔民中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的特点而知道的。当然不能排除这一可能,孔明若能这样做就更好。然而,孔明若是知道了“冬至一阳生”的气候变化规律,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起东风的时间了。赤壁东南风大起时,程昱提醒曹操加以提防,操笑着回答: “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第四十九回)既然曹操也知道这种气候变化的规律,那孔明当然就更可能掌握和运用这一规律了。

    时逢冬至,自有东南风起于江岸,孔明所以向周瑜诈称自己借风,一是要故弄玄虚,贪天之功为己有,在破曹战役中“争”得一份大功,作为日后占有荆州的重要借口。例如一次鲁肃来索要荆州,他就提出: “若非我借东南风,周郎安能展半筹之功?”(第五十四回)诈称借风的第二个原因是他要摆脱周瑜,迅速回到自己军中,调兵遣将,与周瑜争夺曹操失地。事实上,孔明为他离开周瑜营寨,事先做了许多准备工作: 第一,吩咐刘备在甲子东南风起时派赵云在指定地点接应;第二,以祭坛借风为名离开周瑜营寨,既摆脱了周瑜的直接监视,又造成对他的麻痹;第三,起风的当天寻找借口打发走了身边的鲁肃;第四,起风前对周瑜派来的守坛将士下令: “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第四十九回)他利用兵士对祭坛借风的神秘感剥夺了他们的一切自由,直到周瑜派兵来捉他时,守坛将士仍执定旗子,当风而立。这为他的行动自由创造了极大的方便条件。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