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出现了两个问题: 第一,既然“冬至一阳生”的谚语揭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那么周瑜等将领为什么要为无东南风而苦苦犯愁呢?其实,许多将领在战争中往往忽视气候因素的作用,尤其会忽视气候随季节的转折性变化,他们没有养成在战争中对未来各种因素通盘考虑的思维模式,而诸葛亮善于作这样的考虑,这正是他作为军事领导人的异常高明之处,正是我们这里所要指出并想给予充分肯定的一点。第二,既然曹操也知道“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的道理,那么为什么他在接受庞统的建议用铁环连锁船只时,还给众人解除疑虑说: “凡用火攻,必借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得有东风南风耶?”(第四十八回)我们认为,曹操这里出现了一个漏洞,“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是对一个时间期间内气候情况的判断:“冬至一阳生”是指气候在一个时间点上的转折,而冬至这一点是包含于隆冬这一时间期间内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曹操在作“但有西风北风”的判断时,是处在p点上,其判断在当时是正确的,但由于p点处于隆冬之际,他就作出了“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的结论,这就出了问题。事实上,他只能说,隆冬之际的前段时间只有西风北风,他的结论是把特称判断换成了全称判断,思维上出现这个漏洞,使他不恰当地延长了判断的时间期限,忽视了冬至这一点上的气候变化。冬至之时,风向转折。当第一场东南风骤起时,曹操还没来得及对他关于“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的错误判断反应过来、纠正过来,就被大火烧败。曹操考虑的是一个时间期间,忽视了其中的一个特殊点。诸葛亮则抓住这个特殊点大做文章,不给曹操以纠正的机会。孔明利用大雾天气“草船借箭”,是与“借风”事件相类似的。
总之,诸葛亮善于在作战中利用季节条件、气候条件,善于利用随季节而发生的气候变化规律;他能想别人所未想,知天之情,巧夺天工,故能得“天”之助。
为了战争的需要,孔明曾为自己的军队配制过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喷火假兽。孔明南征孟获时,八纳洞主木鹿大王来为孟获助战,两军相对,他发一声号令,虎豹豺狼、毒蛇猛兽就冲将过来,蜀军抵挡不住。这时,孔明让人从十多个柜中取出早已预备好的百余木刻彩画巨兽、外套服饰,有钢铁爪牙,一兽可坐十人,给兽口中装上烟火之物,等木鹿大王再次呼出猛兽后,蜀阵中冲出假兽,口吐火焰,鼻喷黑烟,身摇铜铃,对真兽张牙舞爪,真兽被吓得退奔本阵,将自家人马冲倒,蜀军乘势掩杀,大获全胜。第二,火药、地雷。孔明在南方对付藤甲兵和在葫芦峪火烧司马懿父子时使用过,他曾向众将解释过这种武器及使用方法: “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第九十回)第三,冲车。孔明在陈仓口为对付郝昭的“火箭”而创制,可惜当时未能奏效。第四,木牛流马。孔明北伐中原时,交通不便,后勤供应困难,于是他设计了“木牛”与“流马”,让人依法制造,牛马既不吃草,又不喝水,昼夜运转不停,就像活的一样灵活。这种设备极大地缓解了后勤供应上的困难。由于能成功地解决山路运输问题,在当时具有极先进的意义。第五,创造了“连弩”之法。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第一百四回)。孔明生前没使用它,传给姜维,后姜维伐中原时几次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看来,孔明重视谋略,同样重视武器装备的作用,先进装备的作用是谋略所不能代替的。孔明所使用的先进装备有些是事先预备,有些是临时创制,但威力较大、效用较高的一般是前者。
诸葛亮营旧址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