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人物正解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系统性、科学性的战略战术(1)(2/2)
    诸葛亮关于在战略上保持主动的思想是合理正确的,但他过分地强调这一点,连续出击,忽视了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亭战役失败后国家元气大伤,需要有一个恢复国力的时间;第二,兵出祁山,路途艰险,后勤供应困难;第三,连年起兵,国人有厌战情绪。后几次出兵,朝廷有些高级官员已表示不赞成。不能说诸葛亮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他只是过分夸大了争取战略主动这一点,并急于攻取中原,没有给自己军队提供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机会,他常在回兵之隙操练人马,但却没有选拔出超群的武将。

    在对敌作战中,孔明对敌对一方的人事情况非常了解。赤壁之战后,他在派关羽攻长沙时叮咛说: “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手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磐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第五十三回)他对长沙领导班子的组成,主要人物的年龄、能力及历史十分清楚。孔明在舌战群儒时,陆绩曾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孔明开口一句就问: “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郎乎?”(第四十三回)以陆绩的历史调侃揶揄他。魏国司徒王郎自负才学,想在两军阵前说服孔明投降,孔明反在阵前骂王郎,其中说道: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第九十三回)孔明在初出祁山时,料到魏国只有司马懿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看来,孔明对于自己一方所要接触的各种人物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使他在与对方的军事斗争和谈判斗争中非常受益。

    孔明对敌人一方的情况也有了解不够的时候,他一出祁山时,司马懿受离间被解除兵权,孔明自忖中原已无对手,遂放心用计进兵,不料天水冀人姜维却识破其计,大破蜀兵,孔明在败给姜维一阵后,认真对待,了解到姜维事母至孝、母住冀县等情况,以此作为突破口,收服了姜维。孔明不是神,在他对敌人一方的人事情况了解不清时也会失误,但失败后能及时弄清敌方情况亡羊补牢,从而继续较量,转败为胜。

    兵法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的人事情况不是“知彼”的全部,但却是“知彼”的最重要的内容。孔明了解到对方主要人员的能力、性格、个人历史及家庭情况,其一是便于选择适当的对付手段,其二是便于自己调兵遣将,其三是使自己在谈判中掌握更多的材料,保持主动地位。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