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通过各项重农政策的实施,取得了诸多成效:(一)使蜀国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由于刘备与刘璋争夺益州的战争旷日持久,致使益州地区生产凋零,人民穷苦不堪,出现了“民如浮云”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诸葛亮在治蜀过程中采取重农措施,推行“安民息民”、“劝农管农”、“薄赋减负”之策。这些重农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使得人们愿意回到土地上,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经济。蜀国的农业生产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一些地方农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如前左思在《蜀都赋》中用“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来描写蜀中地区的丰收景象。晋人袁准也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凛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重农政策在蜀国很快收到了成效,使经过战乱后的蜀国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矿冶业和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了手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增加了人民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量,促进了与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纺织、盐铁等手工业的发展。在纺织业方面,蜀国的织锦业当时最为发达,居魏蜀吴三国之首。当时的织锦业盛况在前面已提及,这里不再赘述。蜀国的矿冶业以盐、铁、金、银为代表。《华阳国志》载:“(盐井)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有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甚刚,因置铁官。”井火即天然气,可见,蜀民当时已用天然气煮盐,并增加了产量。由冶出的铁“甚刚”,可见冶铁的技术又有了进步。诸葛亮对盐铁实行专人管理。《三国志·蜀志·王连传》载:“(连)迁司盐校尉。”《三国志·蜀志·张裔传》载:“(裔)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手工业、矿治业的发展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铁技术的提高使铁器在西南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对提高西南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是有相当帮助的。
(三)增进了商业的繁荣。三国前期,中原地区由于战乱,商业已不如汉代,而蜀汉的商业,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繁荣。蜀汉政权采纳了刘巴的建议:“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钱币的铸造,方便了交换,繁荣了市场,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成都是当时蜀国的都城,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商业异常繁荣,左思《蜀都赋》描绘道:“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贾贸墆鬻,舛错纵横,異物崛诡,奇于八方。”特别是前文提到的蜀锦,当时闻名全国,远销魏、吴,“魏则布于蜀,而吴亦资西道”。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尤其是水陆交通的发展,使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为贫弱的蜀汉带来了大量的财政税收,增强了蜀汉的经济实力,使其有足够的财力和魏吴抗衡。
(四)巩固了蜀汉政权。蜀汉政权在三国中统治的地盘最小,所辖区域人口也最少,加之连年征战,国家财力入不敷出的局面经常出现。诸葛亮采取重视农业、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解决了军需和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对财力的需求。同时也使得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也相当稳定,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的繁荣景象,这使蜀汉政权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为蜀汉这个蕞尔小国的崛起,并与魏、吴两个大国形成了鼎足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诸葛亮重农的原因
诸葛亮重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农是对法家思想的继承。近人论诸葛亮的学养,多说他是“内儒外法”,也有人认为他是“法道合抱”。总之,法家思想是诸葛亮的核心思想已被世人所公认。诸葛亮躬耕隆中时,曾自比“管仲、乐毅”,而管仲是中国法家的鼻祖,其核心思想就是“重视耕战,厉行峻法”。正是在管仲的帮助下,齐国才得以壮大,称霸寰宇。法家思想的其它代表如商鞅、韩非等人也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商鞅认为“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韩非认为“富国以农”“能越力于地者富”认为不重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荒废,必然是“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所以,继承了法家思想的诸葛亮也必然重视农业生产。
(二)重农是蜀汉政权统治的基础。《管子》指出:“田野之辟,仓廪之实”是发展经济、巩固国家基础的根本大计。傅筑夫在论及中国古代“重农政策”时认为:“(重农)这个政策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是为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服务的。”诸葛亮是蜀汉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重农政策最终是为蜀汉政权服务的,是为蜀汉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服务的。只有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太平。又“由于农业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因而也是一切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存和国家的安危,所以重农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政治问题。”由于农业在封建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也就决定了蜀汉政权地主阶级的代表——诸葛亮,在执政蜀汉时,必然坚决采取“重农”政策。故其认为“耕农、社稷,山林、川泽……所以务地之本也。”
(三)重农是消弭农民起义的重要手段。生于乱世中的诸葛亮对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可谓耳熟能详,所以他知道治理国家“不患贫而患不安”,对待农民要“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才可富国安家”。若“尅食于民,而民有饥贫之变,则生乱逆”。纵观诸葛亮治蜀期间,除了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叛乱外,其它地区,则是“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人民过着“安其居,乐其业”的安定生活。所以作为封建政权统治的代表,诸葛亮是要维护地主政权的统治的,通过重农就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农民起义,削减了农民和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蜀汉政权能将精力集中放在“内修政理”及与魏吴的对抗上。
(四)重农是应付灾害的最好的办法。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灾害四起,民不聊生。曹操用“铠甲生蟣蝨,万姓以死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来描写当时战乱后的惨景。诸葛亮也认为“今诸侯好利,利与民争,灾害并起,疆弱相侵,躬耕者少,未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当时社会生产停滞,灾害不断,而应付灾害最好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豫凶年”,做到“秋有余粮,以给不足”,用以应付各种灾害。《三国会要·五行》中关于蜀国的灾疫记载颇少,而同时期的魏吴两国则是灾疫较多。这其中不能不说和诸葛亮始终重视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关系。
(五)重农是蜀汉“富国强兵”,实现统一这一战略计划的物质前提。《管子》曰:“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则地广。”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就是要发展农业生产。对于国小力弱的蜀国,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有足够的粮食作为物质前提,才可做到足兵足食”,实现北伐曹魏,东征孙吴”,最终使“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诸葛亮对完成《隆中对》中所定战略计划的前提是非常清楚的,离开了农业这一经济基础,蜀汉根本就谈不上“富国强兵”,根本就无法战胜国力远胜自己的魏吴,故其在《出师表》中明确指出“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认为只有通过各项重农政策的实施,发展农业经济,才有可能改变“益州疲敝”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全国。
(六)诸葛亮的重农与其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亮早孤”,后避战乱,逃往南方,定居在南阳隆中,住的是“草庐”,并且“躬耕陇亩”长达十年。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可见诸葛亮早年辗转流徙,曾目睹了东汉末年战乱中人民的生活惨状,加之自身家道中落,迫于生计,不得不“躬耕勤苦,谨身节用”。生活迫使诸葛亮同劳动人民有了接触,使其了解到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面对百姓巅沛流离、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他不得不思索解决之策。并逐渐地意识到: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使得国家“足兵足食”;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使得人民“安其居,乐其业”;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能使得人民“秋有余粮,以豫凶年”;只有重视农业生产,才可以最终做到“民殷国富”。
谭书龙,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