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第三十八回,诸葛孔明先生可出来了!刚拿到书时我就在翻目录,没想到这么关键的人物竟耗到全书的三分之一时出场!终于知道原来先生三十九岁时方出茅庐,将近不惑之年后才辅佐刘备夺得三分天下。真的英雄要耐得住寂寞呀,可有的人呢,这样的年纪却已经“死”掉了……感叹ing……(317-319)
40. 孔明先生宁愿在家呆着也不愿入世。刘备又哭了:“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最受不了这种代天下人表态的口气,刘备有什么资格代表苍生。再说,苍生没了谁也不是活不下去地。这马屁拍得忒没水平了。
或者换句话说:我刘皇叔是人民的大救星,我可以代表苍生,你要是不出来,“如刘备何!”。就是和我过不去,俨然有要挟的成分。(319)
不久刘备被曹操逼往江陵的途中,路过景山后,看到从者零落无几,又哭了:“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简直就是太不要脸了。(344)
41. 曹操大军压境,刘备弃了新野和樊城后,面对十余万百姓时,又哭了:“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 百姓逃难在战争中是很正常的事情,说这话真的很不要脸,刘备以为自己是谁,这人也太自恋了。
后来,甚至要“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虚伪!恐怕他就是知道旁人会救他才敢跳河,这就是做戏给百姓看。真有诚意自杀的,都是偷偷摸摸找个没人的清静地方了断。一般故意表现得要死要活得,都不会真死,肯定有什么图谋。(340)
42. 第四十一回,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那段,写得真是精彩。当时的紧张程度比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时还要惊心动魄万分,更厉害的是赵子龙“杀死曹营名将五十馀员”。
《三国演义》中我唯一喜欢的大将只赵子龙一人。(344-347)
最后赵云保得小主公安全见到刘备,出现了那场著名的掷子事件。我觉得刘备够虚伪,真有愧心,就要认真地掷,掷都没掷死,可见没有诚意,所谓掷子显然只是笼络臣子的烟雾弹而已。不过最后也出了点问题,刘禅为什么是扶不起的阿斗呢?恐怕就是那时候摔傻的罢。(348)
43. 刘备的夫人们最麻烦,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回了,扯后腿的永远是她俩,后来长坂坡死了个糜夫人又多了个阿斗,相当麻烦。 44. 曹操领百万大军来袭江东,时劝孙权归附,共伐刘备。鲁肃是主战派,当时他是这么说的:“如肃等降操,当以肃回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
此话可证:即使汉献帝灭了曹操,重掌大统。但人心已散,队伍就不好带了。有实力的都想称“孤”,谁还稀罕什么爵位,有了天下自己就有了封别人爵位的权利。英雄也好、枭雄也罢,早就不拿皇帝当回事了。(355)
45.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主降派头号分子张昭说:“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也就是说诸葛亮当时是很有名气的一个人,而他的哥哥诸葛瑾很早以前就在孙权的帐下,可孙权为什么就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可得万世基业的人才呢?(355)
直等到诸葛亮以二乔激周瑜后,周瑜才知道此人厉害,方派了诸葛瑾去做说客。家门口的人才居然被放过了,敢问他们的眼睛都长在哪里了?这是不是应该叫做兔子不食窝边草捏?(370)
46.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虞翻质问:“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尤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先生的回答相当精彩:
“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这段话说得实在,不因为曾经的失败或自己的弱小而自卑、怯懦,举陈事实,没有夸夸其谈,赞!不卑不亢的态度,对比的巧妙运用,言语的犀利,不愧是卧龙先生!(357)
47.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回答薛综的质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
之所以抄了这么一大段,是我终于明白了刘备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人望。刘备以皇叔身份代表汉朝皇帝的正统而战,“汉朝苗裔”的名头够正;反观曹操是贼,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助了刘备算是匡扶汉室,弄好了恐怕还会有光武中兴的希望;归了曹操就成了乱臣贼子,无君无父了。
但是只因一个相同的姓氏“刘”就能代表所谓的正义,真真荒谬已极。天下应视能者而居之,汉献帝姓刘,不是也奈何不了大势嘛。
可见“忠孝”二字当真是当时文人悬在头上的利剑。“无君无父”就是忘本、就是反逆。“一臣不事二主”是当时的主流思想、道德准则。所以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刘备较之曹操算是正统。而刘备则是刘姓皇族中比较有前途的人选,这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刘皇叔了。
我开始的不明白,是因为如今的环境已经和当时不同,我以今人的眼光看去,自然觉得曹操比较可爱,刘备被人喜欢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同一本书,放在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所控制下的古人眼中,就和我们今天的观点大相径庭了,这样的视线下刘备俨然英雄,虽然他很爱哭;曹操竟成了白脸的乱世奸雄。
我又想到了昨天写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后的话,历史这个东西呀,真的很难说得清楚。“真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历史的真实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当事人也会有不同的评说角度。而过去发生的是“历史”,今天发生的叫做“新闻”,“新闻真实”岂非也是个老话题了。(358)
48. 诸葛孔明智激周瑜时,如此形容二乔的美貌:“操本好色,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先生真乃神人也!身居汉末就知道几百年后的唐朝有个杨玉环mm,服了!(365)
49. 诸葛瑾前来劝服弟弟诸葛亮辅佐孙权,开口以伯夷、叔齐二人之事问之。孔明先生的回答真的太妙了。没等哥哥说出相请之事,便反客为主地请他念在兄弟之情以助刘备。真的太聪明了,把大包袱丢给自己的兄弟,让哥哥先说出伤感情的拒绝。隐含不宣的意思就是:既然你不能为了骨肉之情离开孙权,自然也不能这么要求我离开刘备了。佩服。(370)
50.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其实赤壁一战,诸葛亮只是作为刘备的说客,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共敌曹操。之后草船借箭,诸葛亮露了一手也是为了自保。借东风只能说诸葛亮在天气预报方面有些心得。
其中周瑜确实居功至伟:黄盖用苦肉计;阚泽下诈降书;庞统献连环计。都能看出周瑜深思周密,用人得宜,及至火烧赤壁前,调兵严谨,真有帅才。
开始不明白刘备有什么资本和孙权结盟。今天看诸葛亮用兵,以便最后的绞杀。(409)
51. 曹操跑到了乌林,这时赵云杀出来“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我很好奇,抢那么多旗帜有什么用处?(411)
52. 曹操败走华容道那段,我对着三国地图研究了半天。就是没弄明白,从乌林到葫芦口,应该先经过华容道呀,曹操是怎么绕过华容道先到的葫芦谷呢?也就是他怎么从 “乌林”——“葫芦谷”——“华容道”的呢?(413)
53. 关于义释曹操那段。可能诸葛亮就是想放人。
我统计了一下当时曹操的人马,书上说“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止有二十七骑……”
之前曹操与张辽,只剩下了“百余骑”;毛玠救了文聘后,“引数十骑到”;后又加上从马延、张觊处分得的两千人马。这总计两千多兵马,又在乌林和葫芦谷损失了很多。
华容道如果不派关羽完全可以轻松拿下的,所以让关羽去。恐怕诸葛亮就有放人的意思,顺道卖关羽个人情,再用军令状拿关羽一道。此一计,三处得益,先生高明。(410-415)
54. 自从诸葛亮来了以后,刘备真算是言听计从。这之后他除了哭之外就没别的能耐了。《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真不找我待见。
55. 周瑜设美人计诓刘备来东吴以换得荆州。书中写了这么一段话:“却说玄德没了甘夫人,昼夜烦恼”——小生偷笑一下,此意颇深呀……(441)
56. 甘露寺,吴国太会女婿,我要是国太就把闺女给赵云了!刘备老嘛咔嚓眼的,怎么能把妙龄的女儿给他呢!人家子龙年少英俊,多帅呆呀!(444)
57. 刘备带着夫人终于逃到了刘郎浦。有这么一段:
赵云曰:“主公在虎口中逃出,今已近本界,吾料军师必有调度,何用忧疑?”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你说他哭什么呢:日后恐怕又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难舍曾经的繁华?还是后怕“美人计”差点泯灭了自己夺天下的壮志?(453)
58. 周瑜欲行“假途灭虢”之计,以助刘备攻打西川为由,而图谋荆州。此计被诸葛亮识破,周瑜行至荆州城下,赵云转述了刘备的一段话:“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那当初为什么要与鲁肃定约取西川后还荆州?如果周瑜拿出了当时的约定,刘备又作何解释?
所以我真受不了刘备这种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说了一大段冠冕堂皇的鬼话,其实心里既想着荆州又惦记着西川。真受不了这种人。(462)
59. 周瑜在巴丘发出了著名的“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后“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
这句长叹实在有自抬身价的嫌疑。赤壁之战周瑜确实堪称英杰,但其后在针对荆州以及诸葛亮的逐个用计及行事中,都棋差许多招,谁叫你在诸葛亮面前犯了那么多的错误,周瑜明显差了很多的档次,把自己和诸葛亮并列,确实可以抽自己了。(463)
60. 周瑜死后,遗书荐鲁肃为都督,总统兵马。可之前“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孙权知道后“不胜忿怒,欲拜程普为都督”(454-455)
这时为何不用程普?而用了鲁肃?(464)
61. 柴桑口卧龙吊丧时,祭文中有这么一句:“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听着像哭情人,比较夸张哦。(465)
62. 卧龙吊孝后在江边碰到凤雏庞统,邀其共助刘备时,说:“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所学。”
首先这点就比徐庶厚道,徐庶也是没办法了,才在最后关头走马荐诸葛。诸葛亮在举荐人才上是没有什么偏心的,况其确有非常之才,才不怕别人顶替了他的位置罢。
其次,这是否也可以成为当年诸葛亮不投孙权的原因?(465)
63. 鲁肃举荐庞统于孙权后,“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这已经怪到极点了,还好意思瞧不起别人。(466)
64. 庞统因相貌问题,不被孙权所喜,后又放出轻视周瑜的狂言,遂见轻于孙权,不被其用。之后鲁肃和庞统有一段对话:
肃曰:“公报匡济之才,何往不利?可实对肃言,将欲何往?”
统曰:“吾欲投曹操去也。”
肃曰:“此明珠暗投矣。可往荆州投刘皇叔,必然重用。”
统曰:“统意实欲如此,前言戏耳。”
肃曰:“某当作书奉荐。公辅玄德,必令孙、刘两家,无相攻击,同力破曹。”
鲁肃和周瑜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庞统对周瑜说了这些,周瑜恐怕会杀了他(前者有诸葛亮的例子),他是不能允许人才跑到敌对一方的。但是假如周瑜还活着,他能否重用庞统?即使被周瑜重用,庞统能屈居周瑜之下?这样想下来,我才明白诸葛亮为何要随了刘备。
而鲁肃竟然反劝庞统去投刘备,当然他不希望这样的人才为曹操所用,成为自己的大敌,所以希望他去荆州?但我觉得最安全的方法是,扣住庞统,既然我用不了你,别人也别想用你。鲁肃的性格,很值得推敲。(466)
65. 庞统来到刘备处,仍因容貌问题被轻视,被安排到耒阳县充一县宰。不知庞统怎么想的,赤壁现连环计时,曹操并未因其丑陋而轻视他,但孙权和刘备皆因此而见弃之,所以投曹操怎有“明珠暗投”之说,“暗”就“暗”在正统的名分上吗?
刘备对庞统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其实刘备真是个庸才,他其实不能识得真正的有用之才,虽然他很幸运地访到了如雷贯耳的卧龙先生,但活生生的凤雏先生就摆在眼前他怎么就没看出来呢?简直就是个睁眼瞎。
后来孔明按察四郡归来,告知庞统之事,刘备才知道庞统是个大大的人才,于是“下阶请罪”,前后判若两人,真是虚伪。(466-468)
66. 书已经看完了,后面的懒得打,提前在这里结束了。最后的感触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呼拉拉似大厦倾……蜀、吴完得太快了。正是前面那段词:“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05年4月6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二月二十八)星期三看《三国演义》总结读后感
一、蜀军每次出击,都要考虑到运粮的问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的数次出征,多数情况下都为粮草所累。所以我想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蜀道难”,不只是对敌人而言,对己方也是个重大的难题。蜀给人的感觉合适作偏安的小朝廷,不好进来也不容易出去。所以每次蜀军运兵出去就比较困难。我坐火车去重庆时,感觉不停地过山体隧道,这还是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试想古人要过去真的不太轻松。
这样我总觉得,诸葛亮开始的计划就有那么点问题。可能是当时天下局面中原归了曹操、江东归了孙权,恐怕只剩下了蜀地还可有所图谋罢。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想到了诸葛亮很重视荆州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不是庞统早死,诸葛亮不得不入川去助刘备,留荆州与关羽照应;试想如果关羽不是托大,撤走了荆州的兵马;试想如果蜀没有失掉荆州,那么荆州可算是进入中原和东吴的跳板了,这样粮道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这样一路想来,我忽然觉得自己的一个看法改变了。以前我觉得做什么事情如果失败了,那是你还不太努力;可是《三国演义》给我的教训是,即使你很努力了仍然会因运气不在己方而失败罢。“运气总是赐予有准备的人”,“总是”并不是个完全、极、尽的意思,这就包含了不一定的成分。
二、越往后看《三国演义》越觉得不真实,感觉它既像武侠小说也像神怪小说,又有那么点传奇的色彩,就是不像历史小说。到最后除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已经不太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了 。
武侠小说方面:比如武将的对战,就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对打,虽然没有武侠小说来得精彩,但感觉有那么点雏形。尤其作者写作的时候,似乎很少谈及兵卒在战争中的作用,好像战争的胜利主要决定于武将是否胜利,战争大场面描写不是很精彩。甚至武侠小说中处在灵魂地位的江湖义气,也可以在三国中找到影子,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张辽对曹操的忠义……
神怪小说方面:比如左慈、管铬等人物已经算是神仙了,还有一些神怪方面的小故事。说来也巧,看完《三国演义》我就开始看《搜神记》,特别惊喜地发现很多《三国演义》中的神怪故事出自《搜神记》。
传奇方面:我先前重看过唐宋传奇,很难不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就是觉得像。
这让我想到了《鹿鼎记》,开始按惯例以为是武侠小说,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像历史小说,到韦小宝带兵打俄罗斯的时候,我甚至以为清康熙年间就真的有韦小宝这么个大活人了。直到最后看完,我还以为金庸先生遍览史料,发现了康熙年间在皇帝身边有个默默无名的重要谋士就是“韦小宝”。
三、本书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回的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是沿袭说书人说书的套路,故意在关键处卖个关子,好赚你下回来听。虽然有时这个要紧的地方并不见得有多要紧,但是作者的写法却很抓人,吸引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很多时候翻过篇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却让我欲罢不能。有一夜,我竟是不停地打着哈欠,直看到了天亮。
四、感觉关羽死了以后,作者的写作速度就加快了。之前作者很注重细节的刻画,例如曹操赤壁后狼狈败走的一大段情节,心理、环境写得都很细腻;可后面,就连很重要的空城计那段,我都觉得有点单薄,甚至没有京戏《空城计》来得更为丰富。
虽然速度加快,但文字更为简练。短短数千字的一回容下了更多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文字功力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我去书店翻了下《三国志》,它是分国别魏蜀吴三国而写。而《三国演义》是将三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按时间顺序编排起来,所以我真的佩服作者组织材料的功力,汉末群雄并起,那么多的枝节用哪个开始更为合适?如何安排主次情节的位置,因为有很多事情是同时发生的,先交待魏蜀吴哪一个比较合适?哪些材料可以弃之不用?哪些又是必须交代的?想想都是些让人头大的问题。虽然三国的故事流传多年,已经有了一条大家习以为常的主线,但编成120回有系统、组织严密的小说,真的是很厉害的事情呀。
虽然我不喜欢这本书,但还是会狠狠地佩服这部书的作者。
五、感觉本书已经在很努力地糟蹋曹操、吹捧刘备。但我这个现代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竟然喜爱曹操、厌恶刘备。这显然有违作者写作的初衷吧,恐怕作者知道是会晕倒的。套句时髦的说法“这就是因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碰撞呀……”。
六、我特别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原谅马谡,虽说马谡失了街亭,但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原谅过别的立下军令状仍然失败的大将(关羽),他甚至能一再容忍有反骨的魏延,为什么就不能赦免马谡?否则西蜀也不至于将才零落得只得一个姜维。
2005年4月16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三月初八)3:182005年4月23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星期六注:本文引文及战事情节请详见原书。我所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三版,2000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的《三国演义》,后注数字为页码。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