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坛评论精选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说说《三国演义》 吃酸杏
    这是我边看三国演义,边打的一些疑问和读后感,望大家不吝赐教^^1. 刘关张三人结义得未免太草率,刘备因为一声长叹认识了张飞,两人在酒馆喝酒无意中看到了关羽,聊了几句就决定共商大议、桃园结义了。

    三人根本全不熟识,只是知道姓字名谁,根底完全不清的情况下就能聚在一起,古人是不是也太没什么心眼了,万一被骗了怎么办?怎么没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

    要说三人结义的现实利益就是:刘备有地位(汉室宗亲)、张飞有银子(颇有资财)、关羽有力气(身长九尺)。三个人如果组成一个团队开战,有名头、有辎重、有将才。也许这三人就是权衡了他们的优长互补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2. 董卓使李肃作说客,用赤兔马换了吕布的投诚,吕布杀了义父丁原,反认了董卓做义父。说实话,这样的儿子我真不敢认。是不是董卓太有自信了,以为吕布断不敢再杀义父?后来王允献貂婵,反间董卓和吕布。董卓就死在这个义子的方天画戟下。我倒是觉得赤兔马和貂蝉好有一比,虽然一个是畜牲一个是人,但都成了人们设计陷阱而用的筹码。貂蝉怎么看赤兔马?赤兔马怎么看貂蝉。二者纵然不能抱头痛哭,恐怕也要相识怃然吧。还有一个最要紧的问题,我不能问不会说人话的赤兔马到底爱谁,所以只能自问:早已长眠地下的貂蝉到底曾经爱过谁呢?

    3. 只看了前几回觉得曹操描写得特别生动,设计欺骗父亲、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刺杀转而献刀等等都很精彩。我觉得这么聪明机变的人物不得天下,真是太没道理了。

    而且,为什么到了曹操举起“忠义”旗,投者那么多。刘皇叔最开始招揽不过500人,而曹操,“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出钱、出粮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不是就叫做人心所归呢。

    4. 袁绍被推为盟主后,第一个重要官职就授给了自己的亲弟弟袁术,他是这么说的:“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天下英雄都不是傻子,这种有节制性的要害官职给了自家人明显不公,所以一旦同盟结束恐怕他会被众人所弃。

    5. 关羽斩华雄后,在袁绍帐中,曹操和袁术的对话(对刘关张三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操有识人之才、容人之心。而袁术,正好是曹操的反例,他这样的人留在帐中,并居于要害位置,真是袁绍误用亲人,是大错。可见他的讨董卓联盟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其实大家也是各怀鬼心,曹操以牛、酒抚慰刘关张,未尝不是在笼络人心。

    6. 黄巾党管亥部围困孔融的北海城,太史慈出城去请救兵,时被数百骑八面为定。有这么一段描写:“慈倚住枪,拈弓搭箭,八面射之,无不应弦落马。”我就想太史慈到底带了多少箭,这是不是有点像80年代的港产枪战片,手枪里的子弹是打不完的。而且我们的古人身体素质显然比今人的高科技要强大,身负沉重的很多箭,正面射人就已经了不得了,而且能快速地八面射击,那得是什么样的旋转速度呢?而且古人80、100斤的武器随便就拎起来了,能像耍把式地所向披靡。可奥运会的举重选手,举个100多斤都费死牛劲了。可见,这个地球确实被污染久矣,人类的体质越来越退化。(89)

    7. 刘备看到孔融的信使太史慈后,“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看到这句我就笑了。刘备英雄孤独,久不被人问津,看他激动的样子,显然那是太寂寞了。我就忽然想到自己找工作的感觉,我虽然不是英雄,但没有招聘单位搭理的感觉倒是和刘皇叔有点类似。神呀!赐我一个孔北海罢!(89)

    8. 吕布夺了兖州后,迫使曹操撤离徐州,陶谦再三甚至以死请刘备为州牧,备力拒。陶谦应该是怕了曹操再来灭族,所以想让出职位,但是为什么非要请刘备呢?旁边就有个广结天下善缘而且更有名望的孔融,这不是让孔融难堪吗?(93)

    9. 曹操刺杀董卓事败后,路经中牟县被捕,后为陈宫所救。陈宫见曹操因疑,杀吕伯奢全家,转念:“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37)遂弃而奔东郡。但后来他居然跟了个更加豺狼之辈、见利忘义的无谋吕布。陈宫到底是怎么想的?按道理他不应该再选择这样的主公了,这违背他做人的原则呀。难道是时运不济,不得已投到温侯门下?(94)

    10. 吕布在定陶被曹操打败,奔走各处,无人收留,跑到了徐州。刘备不顾众人反对,竟收留了吕布,他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不知道养虎为患的道理吗?前车之鉴太多了,为什么还不吸取教训?或者他想利用吕布以助阵脚?那么这个选择就太危险了,这不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刘备似乎想用宽厚待人的老好人形象感化别人最后利用其为己谋势,他这种看似忠厚,其实挺没心机,是特别缺心眼的小聪明。最后恐怕是费力不讨好,要失把米。(103)

    开始我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要让徐州的牌印送给吕布,直到陈宫的一句:“‘强宾不压主’,请使君毋疑。”我才明白,刘备这是在试探吕布是否有夺城之意,而吕布“却待要接”,真是太自以为是了,一个败将,兵残马缺、没有任何资本也好意思“接”,你凭什么!这就是过分自信的人,对自己和别人的实力没有清晰的考量,吕布不失败,真是没道理。陈宫倒是个明白人,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跟了吕布,是不是只有在这样有勇无谋的人手下才能显得自己有才能吗?(104)

    11. 看汉献帝不得已利用各路军阀,力不能均后,从长安到许都一路狼狈逃窜,真是太可怜了。我觉得他有点像民国时期的手中无兵的孙中山先生,所以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拥兵自重而且兼具运筹帷幄的能力才是硬道理呀,后来领导的解放军不得天下也是没道理的。

    12. 李催和郭汜,因献帝的反间计成仇,打将开来。郭汜夺了前来说和的朝廷官僚六十馀人,说了这么一句话:“李催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这可真是混蛋逻辑,已经完全成了小孩子在打架,你抢了我的木手枪,我就得抢了你的泥和尚才算扯平。真无大将之风。(106)

    13. 吕布终于取了徐州,刘备到处逃命,袁术又催吕布速灭刘备。陈宫却出了这么个主意:“术拒寿春,兵多粮广,不可轻敌。不如请玄德还屯小沛,使为我羽翼。他日令玄德为先锋,那时先取袁术,后取袁绍,可纵横天下矣。”陈宫也真敢定计,刘备也真能忍下夺城之恨,屈而就于小沛。恐怕刘备也是令谋打算,准备再夺徐州。(124)

    (我发现,如果是我到了汉末乱世,肯定混不下去。军阀们都应了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们可以随时背叛,随时缔结盟心。拆伙聚伙都特别容易,大家只是彼此利用,不管新仇与旧恨,只要利益和需要的存在,修好是极简单的事情;当然一旦这些基础消失,反目也在眨眼之际。而且我不知道该信谁的话,随时有人叛变,到处都是奸细。所以曹操的善变多疑,就是我完全可以理解的。)

    14. 袁术派纪灵携大军前来灭刘备,吕布射戟辕门解了刘备的围困。我就开始不明白了,纪灵为什么听从吕布的安排?他可以假意遵从,回到帐中,再图攻击也没有问题呀。军阀们出尔反尔是惯了的,为何现在乖巧起来?而且就凭射中的箭就可退兵,这是吕布在炫耀武力吗?还是纪灵不想损兵折将?可是袁术弑备的决心是极强烈的,纪灵没必要退兵呀?

    15. 张飞夺了吕布的马后,刘备逃奔到许都,曹操说:“玄德与我,兄弟也。”当年曹操父丧徐州,刘备挥兵来保徐州,最后不费一羽而夺。曹操一直怀恨在心,想要杀了刘备。这种套近乎的话谁信呀!变得也太快了。现在刘备狼狈之师,灭之如翻掌,却以揽才为名,收留了刘备,真有点让人莫名其妙。(141)

    16. 曹操十七万大军围于寿春,孙策送来了粮草仍“不敷支散”。曹操让仓管王垕以小斛发放。兵士遂抱怨声起,曹操“借”了王垕的脑袋,“于是众怨始解”。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傻了,如果第二天仍然没有更多的食物,兵士一定能看出王垕就是替死鬼,那接着曹操要怎么解释呢?(151)

    17. 刘备被吕布逼得向许都逃亡的路上,在猎户刘安家投宿。刘安这厮为了让刘备吃到“野味”竟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刘备牵马时才发现“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了”。 我觉得刘安这厮太不厚道,想拍马屁为什么不割自己的肉,反而杀了妻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实他对刘备是没有什么诚意的,我记得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君主到处逃亡,路上没有食物,臣子就割了自己的肉给主子吃,这才是真正的忠心。而且这个人割肉后也没有死,所以刘安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再割肉呢?显然这个人精神不正常,随便找了点借口就行凶杀人好满足自己的暴力倾向,绝非善类。

    而刘备的表现也很有意思“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他到底怎么看刘安的行为呢?他是感激刘安?还是可怜其妻?这里没有说清楚,但见到恶行居然没有明确的表态,显然是伪善。所以我就不明白刘备怎么有那么高的人望。

    还有汉朝杀人是不是也太随便了,首先没有一个正当的杀妻理由,难道女人在汉末就那么不值钱?(163-164)

    18. 白门楼一役,吕布被审,看到自己从前的部下说“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宋宪回答“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谓不薄?”吕布的表现是“默然”。

    我觉得吕布是个很浪漫的人,有点像一个冲动的小孩子,可以为了自己的和爱人做出许多任性的事情,这样的性格或许可爱,但真不能成大事。而且诸将就一定对吗?吕布现在失败了所以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可以说他的失败是由于偏听妻妾言。吕布的默然,是后悔了?还是在以沉默反对他们的这种说法?(169)

    19. 陈宫终于被曹操抓住了,两人有这样一段对话:

    操曰:“公台别来无恙!”

    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

    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

    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

    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

    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

    公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

    我抄了这么一大段,还是不理解陈宫为何弃了曹操。而且他对吕布的指责跟那个大将宋宪有点类似。如果吕布真的听了他们的话,仍然失败,他们还会那么理直气壮地叫嚣吗?陈宫的建议不见得是最佳的选择,但吕布输了他就有了批评的权利,其实他这样的性格太孤傲了。我若是陈宫,就会想办法推测吕布的性格,然后定计,想一想怎样使吕布听从我的意见。所以归根结蒂,是他自己没有眼光,辅错了人,是他没有水平。如果他真想发挥自己的实力,即便不选择曹操,也可以选择刘备或者孙策呀。(169)

    20. 汉献帝手书血诏,联系忠心的亲贵,想杀了曹操。我就想曹操不是可以随便杀死的。正值乱世,曹操为一方霸主,果杀之,岂不乱上添乱,曹操一方的统一局面将被打破,其内部争权夺利的纷争必起。如果失去这样一个强势人物,那么汉献帝又要倚仗谁的力量呢?所以真的很同情这个傀儡皇帝,天下大事已不能为他所主。(176)

    后来衣带诏事败,还牵连到献帝已怀孕五月的董妃,曹操甚至不能允许这个女人生完孩子再死,想想这样的皇帝当起来还有什么意思!真的是大势已去了。(207)

    21. 刘备被曹操软禁在许都时,为了防止曹操谋害,开始种田。我觉得刘备真傻,一个征战四方的英雄,忽然灭掉志向当起了农民,这是不是很不合理?谁看不出那是在韬晦呢?但是反过来想,种田也能被人看出是在有所图谋;显露个性志向却更加危险。做人真难呀!这时候想当凡人都已经很困难了。(180)

    22. 喜欢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说的这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181)

    23. 关张闻知刘备被曹操请去,赶忙手提宝剑跑去护主。我要是曹操见关张这样紧张,反而要疑心刘备的居心,如果不是心存反逆至于这么紧张吗?明显有鬼。(182)

    24. 袁术灭了公孙瓒后,刘备向曹操请兵截击其派往徐州的军队,当时他是这么想的:“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

    从这里可以看出皇叔并非想保全献帝的汉室,他真正想得的是天下,否则也不会这么着急地脱身,这时他全然忘记看到衣带诏后的忠言。他有没有想过一旦他走了,那么献帝的杀曹大计不是更加遥遥无期了?而且没有他的保护,献帝不是更加地危险?(183)

    后来衣带诏事败,牵连甚广,曹操杀死了所有可以抓住的相关人等。我就想这几人一死就真的显出刘备的精明了。(206)

    我是知道三国的结果,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作者为什么对刘备那么地偏心眼呢?

    25. 关于祢衡,作者着墨很多,祢衡狂妄地侮辱了曹操及其手下。操罚他去当鼓吏时,有这么一段很妙:

    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操叱曰:“庙堂之上,何太无礼?”

    衡曰:“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原来抗议,早在近2000年前的汉末就有了,真的太有意思了。所以中国的古人倒是比现代人敢于以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中国人的这个好传统现在竟然被西人发扬光大起来。

    弥衡冲撞黄祖后,为其所斩。我就觉得弥衡是在是个相当狂妄的人,他怎么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呢?这样恃才傲物的人真是自取灭亡,最可悲的是他的才华根本就没有展示的机会也没有被任何人所用,所以他到底有没有才华?也是个存疑的问题。

    曹操最后对他的评价真的很中肯、厚道,而且一针见血,“腐儒舌剑,反自杀矣!”(199-202)

    26. 吉平医生知道了衣带诏的秘密,为了向国舅董承表忠心,“咬下一指为誓”。好像古人古人表忠心的方式就是伤害自己或者是亲人的身体甚至性命,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赵氏孤儿就是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我觉得挺野蛮的。

    吉平决定毒杀曹操,告密者揭发后,其被曹操刑讯逼供,打了四个小时,“劈开肉裂,血流满阶”“身上无容刑之处”“截去其九指”最后吉平“撞阶而死”,曹操“令分其之体号令”。

    太惨了!太惨了!这就快成恐怖片了,一看到这些我就想到《切肤之爱》里面的片断。我觉得这几段描写如果拍成恐怖片,视觉效果一定震撼。(203-205)

    27. 关羽被曹操大军围于土山,张辽作说客劝其投降丞相时说:“……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

    我就觉得刘备对这两位兄弟的情谊值得推敲。

    但是从关羽的角度看,也许当年他逃亡穷困之际,正是刘备“吾意独怜才”,与他八拜结交,视其为兄弟,所以才引得一个男人这样的忠心不二。所谓滴水之恩以涌泉报之。恐怕这就是热血男儿的情义罢。(213)

    不过关羽对曹操可真是够狠的,曹操送他赤兔马,他竟“喜而再拜”道:“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这话是不是太伤人了捏!(215)

    28. 关公是不是太爱美了,尤其是对自己的胡子,曹操问他有几根胡子,他自己是这么说的:“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

    男人这么在乎自己的漂亮的胡子,显得有那么点女人气。但这才是大英雄本色,我爱美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我就爱美了!我美得理直气壮!我有这么漂亮的胡子,你们还没有呢。再想想,也只有这样英雄气概的人物说出这种话才显得理直气壮罢。因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而且好像古人,似乎对别人的漂亮胡子也怀着一种赞赏、羡慕的态度。因为没有任何人因为美髯公的胡子问题提出非议。(215)

    29. 关羽挂印封金后,过五关斩六将。每到关口,介绍自己时总自称“汉寿亭侯关某也”。他既然已经挂印,为何总不忘提及自己的爵位?我以小人之心猜度一下,是不是他有点虚荣心捏?(232)

    30. 关羽终于到了袁绍的地盘,却见曹操的两拨人马跑来给他送来了通关文书。关都过完了,这是不是也太马后炮了?真没什么诚意,太不仗义了。(234)

    31. 孙策死后,其弟孙权接掌大权,书上是这么形容他的相貌:“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

    难道孙权是混血儿?那么他爸爸到底是跟谁生得他呢?那时候的交通还不发达,东吴距离欧洲也挺远的,这真是一个好玩的问题。(248)

    32. 最大的疑问,白门楼后,吕布也死了,那么貂蝉mm到哪里去了?

    33. 袁绍不听话,许攸一气之下投靠了曹操,为其献计,不只胜了官渡之战,并且一举夺了翼州。

    接着许攸两次放出狂言:

    一、“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翼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曹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如此门?’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278)

    二、“一日,徐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声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何足道哉’!”(279)

    许攸不是傻冒,怎么两次说出这么狂妄的话?难道因为袁绍不采纳他的意见,他急于通过后面的功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也不必表露得那么明显。最后被徐褚所杀,真的是有点咎由自取。

    34. 蔡瑁设计杀刘备,定于襄阳大会众官。请刘备主持时,张飞说了这么句话:“筵无好筵,会无好会。”很有远见嘛,那么早就给官僚作风敲了一记响钟。

    我又仔细看了一下,原来这句是在双引号中套了个单引号,即张飞引了别人的话,不知最早这句话是谁说的?(291)

    35. 刘备依徐庶之计夺了樊城后,认了县令刘泌的外甥刘封(原名寇封,后随备姓)为义子。“关羽曰:‘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玄德曰:‘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入父,何乱有之!’云长不悦。”

    我的疑问是关羽为什么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不高兴了呢?难道后面还有什么文章?(303)

    36. 电视剧《三国演义》我没看几集,最难忘的要数徐庶走马荐诸葛那段,如今看来他在刘备帐下呆了那么久早不说、晚不说,偏等被逼离开才说出卧龙的下落。唉……再聪明的人也是有私心的,这人的占有欲还是挺强地。(307)

    37. 孔明先生可爱的童子。关于他有两处比较好玩的描写。

    一、“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说:‘你只说刘备来访。’”

    童子有性格!

    不过刘备也确实恶心,真有本事,不念这么多头衔,旁人照样认识。这让我想起郭芙经常介绍自己的方式:我的外公是谁谁、父亲是谁谁、母亲是谁谁……众人听了半天也不知道她本人到底是谁;还有一例:如今很有名气的洪晃在美国看心理医生时,医生问她是谁,她这么介绍自己:我外公是谁谁、我妈是谁谁、我继父是谁谁、我丈夫是谁谁。外加许多定语以显示上述人物的地位。

    三个例子放在一起不是很有意思吗?也许我的想法有些偏,但我觉得这些人都没什么自信。(310)

    二、刘备三访茅庐时,终于学乖了:“有劳仙童转报: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注意“仙童”,他可真会拍马屁。(316)

    38. 刘备二访茅庐,见到他的弟弟诸葛均说:“……今特冒风雪而来……”

    我特别厌恶这种口吻,这好像很多新闻体的说法:某某领导(记者、警察……)冒着风雪、严寒、酷暑、危险到哪里哪里视察、慰问、关怀云云。我想这都是这帮人的工作,你既然拿了那份钱就该做好它。工作要求你就应该考虑到会遇到种种情况,按照工作的要求做到了,算是尽了本分,没什么好特别强调的。特别强调环境的艰苦,是为了不露痕迹地说出自己是多么的不辞辛苦、爱岗敬业、身先士卒……,相当虚伪。他们都应该像《鼠疫》里的医生学习。(313)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