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大浪淘沙,直到三国鼎立更是英雄辈出,将星如雨,曹操、刘备、孙权、周瑜、司马懿、陆逊均是不世之才,但是在,最杰出的还是诸葛亮。
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到了一个怀疑一切、推翻一切的年代,标新立异可以显的自己比别人高明,于是,诸葛亮的能力、品质和功绩都开始被质疑了。
遥想当年刘备桃园三结义,袁绍,曹操,刘表等莫不是拥有一至数州,以三人之力,一县之地,确想大展宏远之志,一统河山,确实是不能为而为之,但是刘备竟然得到了徐州。可是徐州是四战之地,强敌环绕,首尾难顾,难成霸业,失之是必然,但刘备之才也被诸侯认可,才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然而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其志不移,但是其战略目标如何实现,确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到了徐庶走马荐孔明,刘备三顾茅庐。有了隆中对的美谈,诸葛亮高瞻远瞩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用系统工程的方式提出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既先夺取荆州,再图益州,东和东吴(不可图之),南抚中南。待时机成熟再兵分两路北伐中原,一统华夏的战略主张,仅此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故刘备有了如鱼得水之说,然后,刘备、诸葛亮一直是按照这个战略目标进行的。而且还很顺利,一直到了关羽失荆州,才使北伐中原的基地之一不复存在了。
到了曹操在官渡打破袁绍,统一北方,帅中原之军,横扫华夏如卷席,荆州刘综不战而降,刘备,诸葛亮以新野一县之力,节节抗击曹军,因为有十几万难民连带,行军缓慢,终于在长板大败,可是,诸葛亮临危授命过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一战终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刘备入西川,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就好象很快可以实现了。
但是,风云突变,关羽失荆州,隆中对的战略计划失去了东路的基地,就根本不可能实现了,这也是刘备执着的要报仇伐东吴的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对于刘备伐吴表示过反对意见,但是,我想当时刘备肯定问诸葛亮没有了荆州,北伐中原、一统华夏还可以实现吗?我想诸葛亮回答肯定是没有东西策应,不可能光复汉室。刘备是个不屈不唠的人,光复汉室是他坚定不移的目标,所以明知道不应该伐吴,仍然伐之。好多人对诸葛亮为什么没有一起去伐吴不明白,其实很简单,荆州已经丢了,剩下的益州就不能有任何的闪失,所以必须要可靠的人守卫。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琥亭之败、白帝托孤,诸葛亮全面担当起了蜀的政治,经济,军事重担,当时的形势是蜀国连续遭遇荆州、琥亭之败。多年来建立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魏又落井下石十面伐蜀。可是说蜀亡当为天意也。
可是,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化解了各路敌人。然后又南下中南,七擒七纵,功心为上,创造了我国历史上战争的典范,以后中南成为了稳定的后方。
对诸葛亮有成见的人,最大的证据就是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甚至认为如果换成自己将如何如何统一中国。其实是不了解历史,只是受三国游戏和三国演义误导过深的原因。
比如,在三国游戏和三国演义将领个人的能力、尤其是蜀国将领个人的能力被拔高了很多。其实在真正的战争中,将领身先士卒,主要是鼓舞士气,对于消灭敌人没有当时作用,对于单打独斗其实根本就是游戏和演义艺术创造,在真正的战斗中根本没有多少作用。
又比如在游戏和各个城市的发展基础是没有多少差距的,三国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发展到最大规模,都可以提供同样的兵员。
另外,在三国游戏和三国演义,蜀国的将领可以说都提到了,甚至没有的都被加上了,但是,魏国的将领很多根本没有被提到。
那么,真正的情况是什么啊?其实,当时的蜀国只是中国各州(相当与今天的省)中的一个州,当时的中国经济的中心在华北和关中地区,在当时魏国的:司,予,兖,青,冀,雍州,是中国经济最强的一等州。魏国的幽,并,秦,徐州,与吴国的扬州,蜀国的益州是二等州,魏国的凉,平,荆州和吴国的荆州(含江州)是三等州,另外还有魏国的扬州,吴国的广,交州可以说是四等州。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