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宋应星的为人及其思想,还有必要考察其社会关系。由于60 年代初以来,我们掌握了明崇祯年原版《方玉堂全集》(1638)及其清乾隆年版(1759)以及民国版《宋氏宗谱》(1934)等资料,可比50 年代以前更详细地来研究宋应星的社会关系,到80 年代初便足可用一整章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①从那以后,我们又对此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因而本章的篇幅比原来在1981 年执笔的一章要增加2 倍以上。古人特别注重交友、择友。或以文会友,或以志同道合会友,相互激励、感染,故《礼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讲以文会友的必要。《大戴礼》云:“与君子交,如人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芳,则与之化矣”。这是讲以志同道合会友的好处。但同书又说:“与小人游,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去就。”这是讲必须择友。三国时人谯周(201—270)有言曰:“夫交〔友〕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由此晋人傅玄(217—278)引出一句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认为与宋应星有密切来往的老师、同学、朋友及亲戚的思想及政治倾向,确与宋应星的思想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研究他的社会关系,确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其本人的思想。他的这些师友有不少是江西新建及南昌人,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新建与奉新相邻,与宋族所在的北乡隔村相望,又贴近省城南昌。在明代,奉新、新建同属南昌府,这个地区是江西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出现不少政坛及文坛上的名流人物。宋应星为求学、应举须多次经新建至南昌,自然有机会与其同辈及长辈相遇,因而逐渐成为知己。
其社会关系中,有的任京官及地方官,多为人正派廉直,常因忤权奸而被逐出官场,持有与东林、复社类似的观点,或自身便是党人,因而是天启(1621—1627)、崇祯(1628—1344)时当道的阉党官僚的对立面。有的担任过工官,主张发展生产,重视技术,是宋应星研究科学技术的支持者。
宋应星与其师友间的交往,属于古时所谓“君子之交”,即学术事业和思想志趣上的相互砥励与帮助。他的友人是他所为之努力的事业上的知己与同道,同时也对他产生思想影响。我们拟首先介绍他求学时的老师及同学。
如第三章所述,他青少年时代的老师,除其族叔宋国祚外,便是邓良知。邓良知(1558—1638)字未孩,号玉笥,新建乔乐乡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
五月,为元恺(字西乐)之季子,幼为本邑庠生,乡试不第,万历中受奉新宋和庆之聘来北乡学塾教诸生。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次年(1613)成进士,授南直隶宁国府(今安徽)宣城令(1613—1617)。当地富豪常依势阻挠官府,前届县令则屈体逢迎,不敢触犯。良知就任后,“独守正不为屈。
革赋税羡馀,民皆乐输恐后。“①他对土豪敢于绳之以法,使县治清明。任满后,考列优等,得朝廷浩封为文林郎。约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擢为”仪曹“,即礼部司员外郎(从五品),制订《科场条约》,一直通行至明末,他因此再得朝廷嘉奖。后转任福建兴泉兵备道(正四品),镇守兴化府、泉州府海防重地。时有倭寇(日本海盗)来犯沿海,良知严守海疆,”设策抗倭“,又筑堤防海讯,民赖安之。
①潘吉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第五章,社会关系,第55—68 页(科①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1680),经济人物志。邓良知传,卷25,第33 页(康熙十九年原刻本)。
天启初(1621)邓良知在福建任内,因件魏忠贤阉党,“未逾年,解组(辞官)归里”。天启五年(1625),再荐起任广东布政使司参政(从三品)
②,两年后致仕(退休)归。良知为人正直达观,居官“矢忠广惠”,“其清介之操,始终不渝”。崇祯十一年(1638)卒,享寿八十一。他不但是“功成名遂”的人物,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来北乡学塾执教时间当在其万历四十年(1612)中举之前。大约宋应星十至十四岁(1596—1601)时,曾从邓良知于学塾中高级班就读,而与其兄应昇等同学。崇祯元年(1628)正逢邓良知七十大寿,此时他刚从广东辞官告老还乡,弟子宋应昇、应星兄弟前往新建邓宅拜寿。宋应昇在祝寿祠《大参玉翁邓老先生七十寿序》(1628)
中介绍了老师的为人及其弟子情况。“大参”指参政,“玉翁”指邓良知之号(玉笥)。文内所介绍的寿翁弟子多是奉新北乡学塾内的诸生。应昇在文末写道:“首衔乃帅御史大夫,而属笔则余不佞也。”这是说此祝词是以帅御史大夫之名义写的,而由应昇代为起草。此帅某即帅众,奉新人,曾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邓良知学生中居官最高者,也是其外甥。①宋应昇在上述文中以帅众的口气写道:“今上崇祯首元,岁纪戊辰(1628)
仲夏初吉(五月一日),则我舅氏玉笥先生七十览揆之辰。时先生方从参藩(参政官署)归寿之日,荣问四至,嘉德氤氲。然而忆六十九年中,驰封绸叠(受朝廷诰封)。
则显扬已无遗憾。矢忠广惠,则上下已并声施。裕后开贤(教授学生),则天伦方饶乐事。而起视先生,则髯发尚玄(鬚鬚皆黑),视听视中身无少异。则相与窃窃然私计曰:是遵何操而能若是?其谦之得宜耶,其厚之能载耶?抑其达而于世未数数然耶?是数者,先生皆有之,则先生尝微而贵矣。然且滋宜恭,先生尝贫而富矣。然且滋好德,先生尝晚而遇矣。
然且滋无忧,以是称先生,祝先生寿。?即我党二、三君子,或曾被荣接,辄以登龙;或积荷师模,方欣附风,情并欲见乎辞。?乃匠意选词,雁行(列队)以进。“②这段话大意是,1628 年五月一日正逢邓良知先生七十大寿,当时他刚从广东参政任内退休归来。回顾过去69 年,他已功名显扬,得科联第,而居官矢忠广惠,上下有好名声。又教育后辈,享天伦之乐。生平不计较富贵、贫贱,达观处世,故古稀之年须发皆黑、视听正常,得安度晚年。弟子们排成行列,各自选词祝寿。
文内列举了学生名单及其祝词,按年龄顺序排列:“其始进,则廖君邦英,君有隽才,而厄一运,晚列明经(国子监贡生)光耀之业,将无谦焉。?
其又进,则宋君国璋,君父别驾而祖冢宰,少事先生于家塾,斐然有意蜚鸣。?
其又进,则宋君应昇、应星兄弟,君兄弟乙卯(1615)并隽遇(中举)矣,而至今尚在公车(会试之中),且嗣息尚孱(孩子尚年幼)。先生自通籍(中进士)起家,则已触目琳琅矣。今而功成名遂,兰桂森然。保艾之休,谁与②黄长椿:宋应星师友初探,《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 年3 期,第91 页①黄长椿:宋应星师友初探,《江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3 期,第9o—95 页②宋应■:大参玉翁邓老先生七十寿序(1628),《方玉堂全集》,第四册,卷五,第13—16 页(明崇祯十一年原刻本,1638);乾隆第二版,第六册,文稿,卷五,第13—16 页(1759 年木刻本)
竟者?于是为玉树之歌,歌曰:三荆欢同株,玉树当阶荣。
相门原有相,卿后或惭卿。
散怀即无怀,何虑复何营?
何必纳傿录,然后得长生。?其又进,则宋君士中,君名家子,蚤举孝廉(早已中举),入仕有声,今方响用,又多子且贤,宜无所羡。?最后,则甥愚(帅众)脉脉窃有思焉。?
歌竟,祝礼成,遂书之罽.“①看来,参与祝寿的有廖邦英、宋国璋、宋应昇、宋应星、宋士中和帅众共6 人,每人行祝寿时都献上一歌,宋应昇、应星献的是《玉树之歌》。礼毕,将献歌书在一起赠老师留念。邓良知长宋应星29 岁,但师生关系极为融洽,他欣赏应星的才学和智力,以其晚年得女,师生又进而成为儿女亲家。
《宋氏宗谱》卷五载应星长子十慧“娶新建乔乐海南道邓玉笥女”②。“海南道邓玉笥”,即指任广东参政的邓良知。从此两家的关系更为亲近。待宋应星之孙一佐长大后,又娶邓良知的孙女,于是又亲上加亲。邓良知还与宋应星叔祖父和庆一家有世交及姻亲关系。因此宋和庆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卒后,其墓碑由“身文林郎、知宣城事、新建通家后学邓良知题额”①,而由“侄孙举人应昇、应星同顿首勒石”,更由“男国璋?监碑”。一块碑上同时载有宋和庆、宋国璋、宋应昇、宋应星和邓良知诸人姓名,是很有史料意义的。该碑现存于奉新宋应星纪念馆中。
在邓良知的学生中,宋国璋字毁白,号玉津,宋和庆(1524—1611)之独生子,宋应星堂族叔。国璋父和庆为隆庆进士(1567),任广西柳州府通判,为奉新北乡学塾创办人,聘邓良知前来执教。国璋祖父宋景(1477—1547)累官至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从一品),故文内称国璋“父别驾,而祖冢宰”,“冢宰”通指吏部尚书。国璋于学塾卒业后,考入奉新县学为庠生,后因父封荫为北京国子监监生,授福建邵武府建宁卫经历②,与应昇、应星关系密切。与应星同学的宋士中,字菁莪,号然石,应和之子,应昇、应星之族侄,万历二十八年(1600)举人,授工部郎中等官。
宋应和字道达,号约斋,万历进士(1586),授福建兴化府推官,进刑部主事,以工部虞衡司员外郎,督修京师大内乾清、坤宁二宫。工成,省费万计,上知其才,加太仆寺少卿,赠奉直大夫③。故文内称士中为“名家子,蚤举孝廉,入仕有声。
在邓良知这批学生中,宋族以外的有帅众和廖邦英。顺①宋应■:大参玉翁邓先生七十寿序(1628),见前②宋立权、宋有德:《宋氏宗谱》,卷五,十二世行略,第181 页(敦睦堂本)
①《宋塘季先生神道碑记》(1619),原置于奉新宋埠村宋氏祖茔内宋和庆墓前②《宋氏宗谱》,卷五,第72 页③关于宋应和、宋士中父子,见宋谱,卷五,十一世行略及卷六,十二世行略;又见顺治《奉新县志》(1662),卷八人物志,本传。
治《奉新县志》(1662)《人物志》中有帅众传。帅众字我一,号五实,奉新北乡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中江西乡试举人,四十四年(1616)成三甲进士,授浙江淳安及金华县令,升浙江道监察御史,有贤声,进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正三品)。帅众居官廉正,奏劾过贪官污吏。天启初(1621)内阁首辅叶向高(1559—1627)与阉奸魏忠贤相争,帅众亦恶阉党。《明史》卷240 称:“御史帅众指斥宫禁阉人入,请帝出之外。”①魏忠贤以帅众为东林,欲加害,赖叶向高救免,遂辞官归,崇祯间屡荐不起。十三年(1640)帅众卒于家。他与应昇、应星兄弟先后两次同学,互为挚友,且有文字之交。卒时,应昇适于广东高凉府任内,写《祭帅五实先生文》②,命长子士颖前往代祭。帅众任京官时,亦与应昇有书信相通,辞官后则与应昇、应星往来更密。应昇初任广东恩平县令时,帅众还与应星共同相送。
宋应星在北乡学塾中另一同学廖邦英(1558—1642),字千谓,奉新人,工于诗文,未曾出仕。宋应昇《方玉堂全集》中多处出现此人,《文稿》卷一校订人有“奉新廖邦英千谓”,而《祭廖千谓文》写于崇祯十五年(1642)。当邦英去世时,应异正在广东,亦令长子代祭。当时宋应星在家,遂偕侄子一同前往。应昇祭文内称死者比他大20 岁,则可知廖邦英生于嘉靖三十六年(1558)。又称邦英自幼能独立行事,因其年十五岁时已父母双亡。二十年后,“闻其所尊之师,则尽名师也。
所取之友,则尽益友也。?比君壮强之交,则予弱冠(1579)之岁也。杵臼定交,研(砚)席相向者垂二十年。予有失,无不相规;予有得,无不相赏。风晨月夕,酒后游余,前乎此者所阅历、所睹记无隐不谭后乎。“①由此可知廖邦英与二宋兄弟订交始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即他们同师于邓良知之时期。这年邦英四十岁,应昇二十岁,而应星刚十一岁。
他们虽有年龄差,但未构成代沟,学业上的共同兴趣使他们很快成为挚友。
廖邦英幼时成为孤儿,后得良师益友则弥补了往日的不幸。从1597 年后,他与宋应昇、宋应星保持密切往来,二十年间(1597—1617)他们一直在一起同窗,共同研讨学业。在这期间,他们还常游百丈山、越王山等奉新名胜古迹,“风晨月夕,酒后游余”的情景,都使他们难以忘却。邦英也颇具童心,得二宋知心友人,也使自己年青很多。但他在科举应试上总不如意,至乙卯(1615)应昇、应星中举人时,他已年近六旬,仍无功名。至其六旬,宋应昇又写了寿文,偕弟①张廷玉:《明史》,卷240,叶向高传,二十五史本,第10 册,第8445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②宋应■:祭帅五实先生文(1640),《方玉堂全集》,第八册,续文稿。祭文,第3—4页(乾隆二十四年版,1759)。
①宋应■:祭廖千谓文(1642),《方玉堂全集》,第八册,续文槁。祭文,第1—2页(乾隆二十四年宋瑾刊本,1759)。
应星前往祝贺②。文称廖氏有四子,其第三子即应昇的女婿。查《宋氏宗谱》卷五,应昇长女适廖邦英子,由余氏所生③。由此知应昇与邦英亦为亲家。
待邦英八旬时(1637),应昇又从广东寄去贺文,内称:“公生而具奇才之气,不甘与流俗伍。好博古,工文词,作举子业,出入子史,以此惊座,亦以此不入时眼。小试屡冠军,既廪者三十余年,中间屡遭蹶,终以不悔其嗜,好古益甚,盖其天性然也。生平好结社,笃于师友。家稍饶,捐赀不惜,社常为祭酒。”①这里说廖邦英才气高,却做了30 年秀才,好结社,性慷慨,笃于师友,常举为社团的召集人,且“好古”成癖。
接下,宋应昇介绍了廖邦英各个时期的师友时指出,他晚年师事于舒曰敬,而与帅众、涂绍煃、宋应昇等同学。
其同学皆先后仕去,只有他仍是在家,“遂以赀援例贡,亦不复谋仕。筑小室于其居后深僻处,朝夕繙咏其中,赋诗自乐,若不复知有世上。?然二、三同人,过而谈心,言及天下事,又未尝不〔昂藏〕淋漓,若不自禁也。其最暖者为不佞某某(应升),盖朝夕同研席者二十年,晚而申之以婚姻。”②看来,宋应昇、宋应星、帅众和廖邦英从邓良知那里出师后,又一起投入舒曰敬门下,而与涂绍煃等人为伍。关于此事,宋应昇在其他文内亦曾言及。《方玉堂全集》收有《奉请舒碣石先生启》,是写给其老师舒曰敬的一封信。信中有“登坛问法,传灯必定”③之语,来表述舒曰敬与宋应昇之间的师生关系。据《缁门警训》卷十,“传法有五,一受持,二看读,三讽诵,四解说,五书写”。佛教的这种传法形式有些地方类似于古代书院的教学形式,故应昇有此比喻。
《方玉堂全集》还有《送(赠送诗给)涂伯聚归试时,同游舒碣石师门》①一诗,写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涂伯聚因在外地滞留刚在首次会试后返赣之时,当时宋应异、宋应星、涂绍煃(字伯聚)均未中进士,乃去舒曰敬(字碣石)处拜师以图再试成功。诗中写道:“不惜崎岖叩法钲,担囊喜向此中行。
帐前鞭影推高弟,枕上珠光避客卿。
砌草半成书带种,邻萤全傍笔花明。
一技赠别无他事,珍重秋风九万程。“
因宋应异、宋应星及涂绍煃失利后,都决定于次年(1618)
②宋应■:寿廖千谓六十序(1617),《方玉堂全集》,卷五,文稿,第22 —24 页(明崇祯十一年原刻本,1638)
③宋立权、宋育德:《宋氏宗谱》,卷五,宋应■行略,第113 页(敦睦堂①宋应■:为廖千谓■家求寿言引(1637),《方玉堂全集》,第八册,续文稿,序文,第42—44 页(1759)
②宋应■:为廖千谓■家求寿言引(1637),《方玉堂全集》,第八册,续文稿,序文,第42—44 页(1759)
③宋应■:奉请舒碣石先生启,《方玉堂全集》,第一册,卷一,第2—3 页(明崇祯十一年原刻本,1638)
①宋应异,送涂伯聚归试时,同游碣石师门(1617),《方玉堂全集》,第二册,诗草,卷四,第8 页,(乾隆二十四年,1759)
秋北上京师,参加万历四十九年己未(1619)科会试,以图一举考中进士。因而宋应异赠诗希望涂绍煃下次“珍重秋风九万程”,并祝他成功。但如第三章所述,三人从江西出发历九万里行程赴京师会试时,涂绍煃成功,而应异、应星却仍不走运。宋应异自幼与弟应星形影相随,不可以一日相离,则他就师舒曰敬,自当会偕弟前往,而事实正是如此。
崇祯间当涂绍煃在河南任汝南兵备道时,正逢其母去世。
宋应异偕弟应星前往祭奠。应异在《祭涂太渊母夫人文》中写道:“大夫人卒时,令子年翁观察公(涂绍煃)方仕中州(河南)。迫兹腊月,不孝年侄晚生宋某某(应升)、弟宋某某(应星),始克絮灸走使,以布告于大夫人之灵。”②对上述一段话需作解释。“年翁观察公”指涂绍煃,以其任都察院观政,故称“观察公”。古时科举同榜中第者互称“同年”,自称“年弟”,称对方为“年兄”,此处宋应昇称涂绍煃为“年翁”,对其母则应异自称“年侄”。
“方仕中州。,即正在河南任兵备道。”年侄晚生“即宋应异,”弟宋某某“即宋应星。使用”“字说明他们之间有姻亲关系。查《宋氏宗谱》,得知宋应异第三子士頵(字茂韫,号寓园,1634—1707)”娶进贤布政公涂绍煃女“,①绍煃女生于崇祯七年(1634),与其夫同岁。则应异与绍煃又是儿女亲家。在上述祭涂母文内称其公子与”不佞兄弟乡籍并同,且相参乎研席,又肺腑之获通。“这是说涂绍煃与宋应异、宋应星兄弟既在同年中举,又曾同窗学习,而且是肺腑相通的好友,后来又成为亲家。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非同一般。如果我们再回过头来读宋应异为廖邦英八旬祝寿之文,便可得确切结论说,在万历年后期(约1617—1619)宋应异、宋应星与廖邦英、帅众、涂绍煃等人共同师于舒曰敬。这是他们当时在江西所能受到的最好教育。
舒曰敬的生平见于康熙《南昌郡乘》(1663)卷58、康熙《西江志》(1720)卷70 等多种江西地方志中的《人物志》。其中以其弟子陈弘绪(1597—1665)执笔的《南昌郡乘》中的传为最早。综合各方材料可作如下介绍。
舒曰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生于小康家庭,万历十七年(1589)中江西乡试第二名举人,二十年(1592)成进士,同年授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令。到任仅六个月,城修政举。曰敬为官廉正不阿,杖毙当地巨豪张耀,为民除害,人心大快,却件怒扬州知府吴秀,遭扬州盐使造谣中伤。士民为之鸣冤,群趋官府讼令其无罪。当道者为缓解,乃报请吏部议定。而曰敬早已愤然挂冠而去。离时身无长物,只敝衣一箱,毁所佩银带。百姓慰留不成,拾其带建“遗带亭”,①归时年仅35 岁。未几,荐者四起,约于万历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593—1594)赴任南直隶(今安徽)徽州府儒学教授(正七品),任未满再次辞官,旋受聘本府紫阳山书院讲学,任主讲约二十①宋立权、宋育德:《宋氏宗谱》。卷五,十二世行略,第180 页(敦睦堂①陈弘绪:康熙《南昌郡乘。人物志。舒曰敬传》,卷38,第7 页(康熙三年原刻本,1664);白潢、查慎行:康熙《西江志。人物志。舒曰敬传),卷70,第4 页(康熙五十九年原刻本,1720)。
多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再应江西九江知府袁懋贞之请,来庐山白鹿洞书院任洞主。曰敬于紫阳山、白鹿洞二书院讲学,“山居凡五十年,贫约如诸生。门人分俸,即均于弟侄并族人、乡人之鳏寡者。”②后舒曰敬以丁忧出山,再于南昌膝上阁、杏花楼及湖口虎丘社临以讲席,其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③“四方问业者,履满户外”。曰敬居官则“廉介自任”,治学则博极群书,尤工文辞,“以制艺名海内”,与汤显祖(1550—1617)、邹德傅等称隆庆、万历间江西五大家,④而其为人,则“行谊甚高,卑官乐道,有古人之风”。⑤以其德高望众,又以文辞闻名于江右内外,总督、巡抚及南北台省奏荐其出仕凡三十一次,均辞不就。崇祯间,南京刑部尚书沈演再次奏荐。曰敬以沈演为同年学友,无法推却,乃“奉旨条陈时务,因上七策八论进览。上嘉纳之,敕部议用。”①但仍未赴官。足见其对做官毫无兴趣,而专心热衷于教育事业。崇祯九年(1636)卒,享寿七十有九,门人万时华等私溢为文侃先生。崇祯十二年(1639)江西督学侯峒鉴于曰敬文行均称典范,将其崇祀学宫,而他早年出仕的扬州府{ep}亦将其把人名宦祠。
舒曰敬生前著有《只立轩前集》、《续集》、《四书五经讲意》、《诗经臆解》、《时务要略》诸书行世。其制艺(万历二十年殿试卷)
收入明末陈氏石云居刊《国朝大家制义》中。毛德奇修康熙《白鹿洞书院志》(1720)卷五《主洞》条,称曰敬于1617 年主洞事后,“文教丕振(大振),洞学复兴。先后脱颖之上,皆其造就。会以忧归,至今诸生砒行论文,犹以为法。”
宋应异、宋应星、涂绍煃于万图23《天工开物序》论涂伯聚甲四十四年(1616)首次会试失败后,便慕舒曰敬之名,来白鹿洞书院深造。此书院著名全国,建于庐山五道峰东南,山路崎岖,但环境优静。宋应异诗中“不惜崎岖叩法怔”,当是回忆当年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学习时情景。在这里就学于书院者自然成了宋应星的同学及友人,这使他再次扩大社会关系。
舒曰敬之子舒性也是宋应异、应星兄弟友人,后参与校订《方玉堂全集》。
曰敬学生中有万时华、徐世博、涂绍煃、②同上③陈弘绪:康熙《南昌郡乘。人物志。舒曰敬传》,卷38.第7 页(康熙三年原刻本,1664)
④陈弘绪:《江城名迹记》,卷二,只立轩条(乾隆二十三年木刻本,1758)
①白潢、查慎行:康熙《西江志》。人物志。舒曰敬传,卷70,第4 页(1720 年木刻本)
帅众、陈弘绪、廖邦英及宋应异、宋应星等,均为江右学界一时之雄,可谓名师出高徒。关于宋应星亲友及同学涂绍煃,前已述及。此人是人们最先知道的宋应星友人。《天工开物序》(1637)
曰:“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出版)焉。昨岁(1636)《画音归正》由先生而授样。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凤缘之所召哉!”①(图23)这位友人在宋应星“伤哉贫也”时出资刊刻其书,亦为科学文化事业立很大一功。
宋应异、应星与涂绍烃有多年交往,分开后更常通信。惜应星致绍煌的信未存,只在《方玉堂全集》中见应异写的《迎广西涂藩伯启》及《(与)涂方伯启》。
涂绍煃字伯聚,号映蔽,江西新建人,涂杰之长子。涂杰字汝高,号念东,隆庆举人(1570),次年(1571)成进士。授浙江龙游县令,“驭吏主严,恤民主宽”。“凡官署学舍,举废更新?民甚感悦。擢广西道[监察]御史,请告。起河南道御史,升光录[寺]少卿(从三品)。万历二十一年癸已(1593)以‘三王并封’事件旨削籍,自是居家”。②《明史》卷233 载其事。绍煃虽出身名宦之家,然律己甚严,刻苦学习。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江西乡试第四名举人,与宋应星(第三名)为同年学友。万历四十七年(1619)绍煃再中二甲第45 名进士,授都察院观政(1619—1623)。此时他极力主张在他的故乡江西开发矿藏以助抗清军饷,得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志及其继任张问达题允。在江西发展采矿冶金工业赖由绍煃之提倡,民称便焉。①任满后,约于天启二至四年(1622—1624)转南京工部虞衡司主事(从六品),改吏部考功司郎中(正五品)。崇祯元年至四年(1628—1631)调任四川提督学政,是省一级文教事业的最高官员(简称督学或学政),有政绩。雍正《四川通志。名宦志》(1733)谓绍煃督学四川时,“公明并至,自后名科甲皆出其简拔。著《四书儿训》,士子赖之,蜀中督学第一人。”
崇祯四至八年(1631—1635),涂绍煃升河南省汝南兵巡道(从四品),巡察汝宁府及南阳府兼理二府兵备,驻节于信阳州。时李自成农民军进入河南,破南阳府舞阳及叶县等城池,涂绍煃奉命领官兵抗击。值母丧,乃离豫返赣丁忧。此时他帮助友人宋应星刊刻《画音归正》及《天工开物》等书。
崇祯十至十四年(1637—1641)绍煃擢任广西左布政使(从二品),成为省一级最高行政官员。他这次任此官职,应属破格提升。在他赴任时,宋应星曾前往送行。任满后,内阁廷推绍煃为云南巡抚,旋以病辞官归。绍煃因属东林党人,故天启年间只在南工部及吏部任中级官吏,迁升很慢。崇祯改元后,方任独挡一面的地方官,如非因病,本可在崇祯十四年任正二品的巡抚。
辞官后在南昌与安义举人涂凤虞(字舜廷)及同宗涂宗襄共在澹台祠讲学,①兼课文艺,刊《友教堂稿》行世。
查澹台祠在南昌府学前的大成坊,万历中由江①宋应星:《天上开物。序》。第3a 页(中华书局影印明崇祯十年原刻本,1959)
②崔登鳖:道光《新建县志。贤良。涂杰传》。卷40,第36—37 页(道光①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经济人物志。涂绍■传》,卷25,第34 页。(康熙十九年原刻本,1680)
①杜林修等:同治《安义县志》(1871),人物志。涂凤虞传,卷9,第33 页(清同治十年活字本)。
西巡抚御史王佐所建,郡大夫讲学肄业其间。天启时由魏忠贤党霸占而荒废,崇祯初(1628)又重修。旧澹台祠在总持寺东,由宋代转运副使程大昌创建,用以祭祀春秋时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人,生于前512 年),旧祠后有澹台氏墓,而祠额题曰“友教堂”。②涂绍煃因讲学于澹台祠,故他此时所出集子遂称《友教堂稿》。
涂绍煃初人仕途便主张发展工业,后在工部任职更加深他对技术的兴趣,在与宋应星接触中也受到影响。所以他催促应星发表《天工开物》乃是自然的事。他在四川、河南任职期,曾邀请宋应星前往,为友人提供科学考察的机会。关于绍煃事迹,以康熙《新建县志》(1680)③记载最详细,但对其任职年代是我们综合考订后推算出的。所剩下的问题是其生卒年,地方志多不载。幸而其学生熊文举对卒年有明确记载。熊文举字公远,号雪堂,新建人,生于万历年间,崇祯四年辛未(1631)进士,授合肥令。入清后他虽累官至吏部左侍郎(从二品),但在感情上仍与明末抗清的师友有割不断的情谊,因而其著作在乾隆年照样列为“”。顺治十五年(1658)江西巡抚张朝磷在南昌刻《本草纲目》时,写序的就是这位熊文举。
熊文举在《癸涂映蔽方伯文》中写道:“大方伯映薇涂公。不肖文举执塾门墙之师也。以乙酉(1645)六月避兵,大风覆舟,殁于君山湖。先生之第三子实及两夫人皆殉焉。其明年丙戍(1646)之秋日,乱酿稍定,文举始走灸鸡絮酒,奠先生于近贤之中吉乡。”①这就是说,甲申年(1644)明亡后的第二年乙酉(1645)六月,清兵南下进入江西境内,涂绍煃不肯归顺清廷,又无力反抗,乃率家人乘船从江西逆长江西走。舟行至湖广(今湖南)岳阳西南的洞庭湖(君山湖)时,突起狂风。将船覆没。绍煃一家等全部乘客于1645 年尽遭厄运。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当涂绍煃逝世十周年之际,熊文举又写了《偶感涂伯聚先生往事》诗四首,诗后有自注,其文为:〔一〕重游涛屋乔松伐,想到钟陵宿草芋。
白发门生伤往事,每披遗稿一潸然。(予从先生居听涛者五载)。
〔二〕南铃粉署书声在,西蜀文衡古义敦。
不道重湖泉壤隔,杜鹃烟雨吊残魂。(先生殁于君山湖,夫人、公子殉焉)。
〔三〕寻常论世谈锋锐,慷慨忧天泪雨多。
国士于今成朽腐,上官谁复忆婀娜。
〔四〕共赏奇文灯剡剡,喜谈名理玉霏霏。
江天满目春风浩,长记玄亭问字归。(坡老每思欧公前人师生之谊,不以青蓝易节,故可为②陈弘绪:《江城名迹记》,卷上,证今及卷下,考古,澹台祠条(乾隆二十三年木刻本,1758)。
③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经济人物志。涂绍■传》。卷25,第34 页(康熙十九年原列本,1680);又乾隆《新建县志》(1750)儒林传、康熙《两江志》(1720)卷70 ,人物志等,亦载其传①熊文举:祭涂映薇方伯文(1646),《雪堂先生文选》,卷15,(南昌。顺治十二年原刻本,1655)
传)。“①关于涂绍煃生年,一时仍找不到记载。我们过去曾一度假定在万历十五年(1587),现在看来为时稍迟,他的生年似介于宋应异、应星兄弟之间,大约在万历十年(1582)前后。他日找到可靠线索,容再更正。如前所述,当宋应异、宋应星、涂绍煃于庐山白鹿洞书院学习时,他们还有位同学和朋友万时华。当崇祯元年(1628)涂绍煃调任四川提督学政时,万时华写了《送涂伯聚督学川中》之诗,收入其诗集《溉园诗集》中。诗的内容是:”新朝抗疏动明君,北阙因劳谕蜀文。
蛮部正当鼙鼓定,师儒旧已斗山闻。
葭沾别路秋江雨,猿避官舆晓峡云。
城号芙蓉花尚在,今看桃李共氤氲。“
万时华(1590—1639)字茂先,南昌人,其父曾任四川马湖知府。宋应异《方玉堂全集》文稿卷四由万时华及喻士頵校订。陈弘绪为万时华写的传记中称:“时华生而敏慧过人,读书五行俱下,诸经子史无不历览成诵。初应童子试,受知南昌令樊壬家,拔冠军。”②天启时江西左布政使李长庚之子李春潮,才而好奇,合豫章(南昌)诸能文者为“豫章社”。参加这个文学团体的有临川的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还有东乡的艾南英、泰和的肖士玮、鲁大奇和吉水的刘同升、进贤的李光倬、南昌的万时华、万曰佳。“时华尤为所推服。海内传诵豫章社,只识时华姓名。”①“时华以制艺、以诗、以古文名海内几四十年,然终屈在诸生中如故,?生计日落。
贫愈甚。又年逾五十而无子室,中人又悍伯氏(胞兄)殁,益鲜同心。于诸生中亦无如时华困者。“陈弘绪又写道:”海内家有时华制艺。诵其文者,往往举进士、举孝廉(举人),而时华独屈在诸生中。“其遭遇颇为坎坷。至其晚年,以保举守令诏下,布政使朱之臣列其品行闻于朝,应徵北上,庶几可多少展布。乃抵淮扬辄病,病月余辄不起。”
崇祯十二年(1639),万时华因江西左布政使朱之臣荐举,去北京吏部领邑县令。七月至南京,因患风寒为庸医所误,遂病倒。当时他的复社盟友桐城的学者方以智(字密之,1611—1671)正流寓南京,前往探视。方以智在《流寓草》卷六有首诗赠万时华,序中说:“新秋(七月)。万茂先来南中(南京),为医所误,余自其榻前握手。翼日,雨中简赠之,时亦将北上应诏矣。”以智探视时华后次日,值大雨,题诗一①熊文举:偶感涂伯聚先生往事(1655),《耻庐近集》,卷一,第21 页,(顺治十八年李仲章刊本,1661)。
②陈弘绪:先友祀乡贤万徵君传(1655),《陈士业先生集,敦宿堂留书一》,第39—40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原刻本,1687)
①陈弘绪:先友祀乡贤万徵君传(1655),《陈士业先生集。敦宿堂留书一》,第39—40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原刻本,1687)
首相赠:榻前一拜手还招,散发惊人为尔搔。
路上凉风生薄暮,城头暴雨急终期。
庸医岂谓能疗骨,圣主方将劝折腰。
北道安车堪载笔,还应学射好鸣镳。②万时华因急于北上,带病离开南京,沿运河行至扬州府再次病倒,遂一病不起。1639 年冬十二月,一代才华如此悲惨地客死他乡。得年五十,卒后遗一女,无子,被私谥为文懿先生。
著有《溉园初集、二集》,皆古文词。又著《园居诗》、《田居诗》、《东湖集》,皆诗。更有《诗经偶笺》,其制艺亦多刊刻。
万时华的老师舒曰敬赞曰:“吾友万茂先,挟济时之才,具八上书而不见收(八次乡试而不中举人),行者恻焉。情境相迫,愤激萌生,郁积既久,勃发千岁。?抒幽思于璋词,引一机为万绪,淋漓莫挚,无所偎傍,而自成一家。?尝谓古诗在今日,七言未亡,亡五言耳。能存五言古者,落落乾坤仅一万茂先。”①当时华于扬州病危时,幸得友人黎遂球多方照料,卒后又为之发丧,持棺自扬州经长途奔波护送至南昌。黎遂球(1602—1946)字美周,番禹(今广州)人,崇祯举人,工诗、古文,善山水画,是万时华的知己。
时遂球旅次扬州,以其诗才压倒当地名士而闻名。明亡后,遂球赴唐王幕下,起兵抗清,提督广东,率兵援刘同升于江西赣州。1646 年壮烈牺牲。则遂球亦为义武兼备之义士②。他与时华同为诗人,但互相敬重,而不相轻,特别同情时华的不幸遭遇,尝叹曰:“予所闻某某诵时华艺,举进士,出为江西守令、司理(推官),若御史、中丞、督学使者,而时华尚以文侍试门下;某某诵时华艺,举进士,贵为编〔修〕、检〔讨〕、给事,典试江西,而时华复不得为其门下士,闻其言无不为之陨涕。”①盖时华以雄世之才而屡试不第,与其友人应星类似,晚明考官有目无珠,可胜叹哉!吾人治史,意在谴世间之不平、鞭无识之当道。
万时华不但以文才著,且品行高尚,于家孝悌,于友忠信,“于古今得失,国家是非、时政利害,识始虑终,诚信勇决。议论之所及,节概之所掺持,虽贲育、庆忌(古时的勇士)不能敌也。督学使者侯峒曾称之为真儒,举而把之学宫。”②侯峒前已述及,他1638 年正月从南京赴任江西提学时,其友人方以智为之相送并题诗。他是个正直的官吏,亦为复社成员。我们再谈万时华,其《溉园集》有贺奉新诗人余纫兰(字猗叔)七十寿序,并亲去余府祝寿。这时他必会与宋应昇、应星相逢。时华还有送姜曰广使朝鲜诗。
而余、姜均为应星友人及亲戚。《溉园集》还提到友人李匡山、刘同升等,这些人都是应异、应星兄弟的共同朋友。总之,宋应星在江西学界中有很广泛的社交圈。
在宋应星社交圈中,他有一位多年的知己密友陈弘绪(1597—1665),须着重介绍。六十年代初,当我南下调查应星事迹时,不少新资料是从弘绪①舒曰敬:万茂光(田居诗)序,载陈弘绪:康熙《南昌郡乘》。文徵。序三,卷7.第28—29 页(康熙二年原刻本,1663)
②吴海林、李延沛:《中国历史人物辞典》,第539 页①陈弘绪:先友祀乡贤万徵君传,《陈士业先生集。敦宿堂留书一》,第39 —40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原刻本,1687)
②同上作品中发现的。其传记见于康熙《西江志》(1680)卷69、康熙《新建县志》(1720)卷28 以及其本人与友人的记载,《明史》卷241 亦有提及。
陈弘绪字士业,江西新建人,明末江西著名学者,名宦之后。陈弘绪是陈道亨(1552—1628)长子,道亨字孟起,号蠡源,万历十年(1582)举人,十四年(1586)成进土,授南京吏部郎中,移疾归。万历三十六年(1608)荐起任湖广(今湖北)武昌参政,迁山东按察使(1610),进江西右布政使(1612)。转福建左布政使(从二品),改工部左侍郎、总理河道事(1620)。天启二年(1620)冬,转南兵部尚书(正二品),参赞机务。时东林党人杨涟(1572—1625)奏劾阉奸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而遭斥责。陈道亨乃愤偕九卿再次抗疏:“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令内臣(阉宦)止供扫除,不得典兵预政。陛下徒念〔魏〕忠贤微劳,举魁柄授之,恣所欲为,举朝忠谏皆不纳。何重视宦竖,轻天下士大夫至此!?”①疏人,不纳。道亨遂愤而辞官归里,崇祯元年(1628)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保(从一品),谥清襄。②《明史》卷241 赞陈道亨官南吏部时,“同里邓以讚、衷吉贞亦官南部,人号‘江右三清’,?道亨贞亮有守,自参政至尚书,不以家累,身随一苍头执爨而已。”③陈弘绪就出身在这样一个正直的清官家庭,受其父影响较深。弘绪生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母周夫人,幼从父荫以庠生人北京国子监。其弟弘纶(1600—1639)字士言,赵夫人生,亦以附生荫人国子监。弘绪“赋性警敏,少而好学,与同郡刘斯升、邓履右、徐世傅诸子友善,四方名士莫不延至其家。家集书万卷,兄弟友朋日夜讲习其中。清襄孝廉,绪以好书好客,故家益贫,岸然不顾也。”④据陈弘绪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他昔日在庐山与友人步虎溪,崇祯五年(1635)“谭友夏(名元春)
再诣江州(九江),约茂先(万时华)与予为九奇峰游。予以病未果。“①这表明他在庐山白鹿洞书院从师舒曰敬,而与万时华、宋应昇、宋应星、涂绍煃、徐世博等同学。崇祯十一年(1638),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宗祥荐举陈弘绪任京师真定府晋州(今河北晋县)知州,得允。
陈弘绪虽无乡试、会试功名,但作为国子监监生及故少保、尚书之后,是可以直接选官的。据陈弘绪的《晋州城守略》记载,他于1638 年八月六日到任,九日到城内视察,发现城守不力,立即召良工修缮城池,整军备战,“他〔如〕神枪、万人敌、火笼箭、弓矢、刀斧、礌石、猛棍,以次或制或修,①张廷玉:《明史》卷241,陈道亨传,第8450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五史本,1986)
②陈弘绪: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先府君行略(1638),《陈士业先生集。石庄初集一》,第4o—52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原刻本,1687)
③《明史》。卷241,陈道亨传,前揭。
④杨周宪:康熙《新建县志》。隐逸列传。陈弘绪传,卷28,第5—7页(康熙十九年原刻本,1680)
①陈弘绪:西林寺大悲阁记,《陈士业先生集。鸿桷集》,卷一,第25~26 页(锦云书院藏板,康熙二十六年,原刻本,1687)?予革裹万人敌,乘风掷之,火盛贼不能当。“②果然十一月清兵来围城下,弘绪登城死守,激军民以大义,并与之共艰苦,清兵攻七昼夜不下,乃退,城与居民得安。弘绪自己亦称:”囊予刺晋州,适岁试之役甫毕,虏(清兵)遽薄城下。
予跃马提革,寝食城上者,四十余日。“③晋州在京师外围,此守城之捷鼓舞了明军士气,亦使清兵受挫。明守城者如都象弘绪这样,则清兵无可奈何,大明江山可保。陈弘绪知州抗清守城之捷,除上下齐心奋战且早有战斗准备外,还有个原因是使用了威力强大的爆炸性火器”万人敌“。而这正是他的友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佳兵》章所介绍的。宋应星指出:”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火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敌攻城时,燃的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
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守土者留心可也。“①应星叙述了万人敌的的制法并附插图。我在研究了”万人敌“的构造及性能后,认为它是一种旋转型火箭弹。②而陈弘绪用的”火笼箭“,则是集束火箭。③这两种火器都轻便灵活,适用于打击密集的敌人队伍,而以”万人敌“最为有效。看来陈弘绪1638 年出任晋州时,己随身带去了刚出版的《天工开物》,乃召良工依式制造万人敌,再亲自试用,后施之于清兵,遂大奏其功。值明军节节败退、损兵折将之际,独弘绪以寡敌众而奏捷,使朝野为之一振。
崇祯十一年(1638)冬,多尔衮率清兵分路南下攻明,从墙子岭(今密云)人长城,明京师戒严。首辅刘宇亮自请督察军情,行至保定,值总督卢象升阵亡,乃过真定府安平,闻清兵将至。刘宇亮贪生怕死,不敢与清兵作战,急趋晋州欲躲避清兵。“知州陈弘绪闭门不纳,士民亦歃血誓不延一兵。
〔刘〕宇亮大怒,传令箭亟纳师,否则军法从事。弘绪亦传语曰:‘督师之来,以御敌也。今敌且至,奈何避之?刍粮不缴责有司,欲人城,不敢闻命’。宇亮乃驰疏劾之,有旨逮治。州民诣阙讼宽,愿以身代者千计。弘绪得镌级(降级)调用,帝自是疑宇亮不任事,徒扰民矣。“①弘绪以一介州官守小邑,与清大军对阵尚且得胜,刘宇亮身为首辅拥万军却遇敌逃避,为弘绪所不齿。他断然拒绝刘宇亮人城避敌,乃大无畏之义举,但遭诬告。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遣锦衣卫百户徐光耀将②陈弘绪:晋州城守略(1638),《陈士业先生集。恒山存稿》。卷一,第2o—24 页(锦云书院刊本,1687)
③陈弘绪:雉城童试选序,《陈士业先生集。鸿桷集》卷一,第29 页(锦云书院原刻本,1687)
①宋应星:《天工开物。佳兵。万人敌》,下册,第34—35 页(明崇祯十年原刻本影印本,中华书局,1959)
②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第521 页(成都:巴蜀书社,1989)
③潘吉星:《中国火箭技术史稿》,第68 页(科学出版社,1987)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