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随着春秋后期学术思想的活跃,到战国时代学派更加增多,各学派之间的交融和争鸣愈趋热烈,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学术文化高度发展的光辉灿烂的高峰。这就为孙膑军事思想的丰富和提高,博采各家之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由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一) 士阶层的兴起

    "士"在西周春秋时代有许多含义:一是指贵族统治阶级的最低层,在大夫之下。《左传·昭公七年》载:"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国语·晋语四》曰"大夫食邑,士食田"。二是指从事打仗的士兵。《国语·齐语》云:"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韦昭注:"士,军士也。十五乡台三万人,是为三军。"三是泛指有学识的当官者。《汉书·食货志》论述周代的情况说:"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上,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日工,通财富货日商。"四指判断刑狱的法官。《书·尧典》载舜命皋陶曰"女(汝)作士。"郑玄注:"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孟子·告子下》云:"管夷吾举于上。"赵岐注:"士,狱官也。"上述四种"士",都非新兴的士阶层。

    自春秋以来,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有的上层贵族家道衰落,这些贵族本来就学得丰富的文化知识;有的下层平民因为勤奋好学,也变成有知识技能的人。他们从本上上游离出来,奔波于四方,谋求一官半职。统治阶级因争权夺利的需要,开始收养四方之游士,以为他们出谋划策,效忠尽力。这就更促使士阶层的发展。春秋后期各诸侯的公室和卿大夫的私门.都己养有不少的士。据说春秋未年,晋国的"中牟有士曰中章、肯己肴",经中牟令王登推荐而一日皆为中大夫。于是"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国的田成子也大量养士,他"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韩非子·外传说右上》)。他们都给士以优厚的待遇。

    至战国时代,上阶层更加活跃。他们"率其群徒,辩其谈说"(《荀子·儒效》),以求得统治者的赏识。战国初期的墨子及其弟子,与春秋未年的孔子及其弟于一样,也形成一个很大的游士集团。据《墨子·公输》篇称,当楚欲攻宋时。墨于有"弟于禽滑厘等三百人",已守于宋城上。可知墨子弟子亦在数百人之上。战国中期的盂子在辩谈游说时,常常"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膝文公下》):田骄在齐,"赀养千钟,徒百人"(《战国策·齐四》);"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由楚至小国滕,也带着"徒数十人"(《孟子·膝文公上》)。当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史记·秦始皇本纪》),各国君王和上层贵族的养士之风,比春秋时有增无已。魏文侯。赵烈侯、韩昭侯、秦孝公、楚悼王。燕昭王。齐威王、齐宣王等。都好用游说的贤士,任以要职,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权臣显贵如齐的盂尝君田文。赵的平原君赵胜、魏的信陵君魏无忌、楚的春申君黄歇、秦的文信侯吕不韦,所养游上都达3000 人。这些游士辩谈论理,著书立说,发表各自的见解,必然给思想界带来活力,使学术文化次欣向荣。

    孙瞑学过兵法,奔忙于齐、魏等国之间,欲求施展他的才华。他开始为齐将田忌所收养,后又进见威王,遂任为师。据《孙膑兵法·威王问》等篇记载,孙膑也有若干"弟子"。显然,孙膑与墨子、盂子等一样,同是活跃在当时政治界、军事界、思想界的士阶层中的一分子。

    (二) 科学技术的进步

    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牛耕的推广,水利的兴修,亩制的扩大,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能够养活的非农业人口也相应增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战国时期科技的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天文、历法。战国时期对日月星辰运行的测定,更加细致。当时已利用岁星(即木星)运行的规律,循环一个周期约需12年,创立了岁星纪年法。一些专门观测星辰运行的占星家,还把观测所得记录下来,著成文字。如齐人甘德(一说"楚人"),"作《天文星占》八卷";魏人石申,"作《天文》八卷"(《史记·天官书·正义》引《七录》)。这些著作较精密地记录了120 颗恒星的方位和运行规律,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历法的推算,比春秋时更加精确。《孟子·离娄下》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为了清楚地反映季节的变化,便于农业生产中掌握,古代人所创造的一年中立二十四个节气注历的方法,到战国时也己大致齐备。

    (2)地理学。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手工业原料和上特产的交流,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军事征伐规模的扩大,交通来往的频繁和中原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人们的地理知识大为丰富,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山海经》、《禹贡》等全国性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山经记述各山岳的位置方向、水文情况、自然地貌、动植物分布、矿产资源等。虽然其内容与客观事实不尽相符,但正确的部分仍是主要的。海经和大荒经中神话传说较多,科学性不如山经。《禹贡》假托记述夏禹治水的经过,把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历叙其地理、特产、田赋、民族等。它对九州土壤的区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3)数学。物理学。墨子及其后学者广泛地与生产实践接触,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的著作《墨经》,简炼地记录了这一方面的成果。《墨经》中有许多几何学的定义。如:"平,同高也";"中,同长也";"园,一中同长也。"对于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它指出:"长。重者下,短、轻者上。"杠杆的上下,不仅决定于力的轻重,而且还决定于力臂的长短。《墨经》中辽对人像的倒影、凹面镜、凸面镜的照射效果等光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磁石的指极性能也已被发现。并利用它制造了一种定方向的仪器。《韩非子·有度》篇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所谓"司南",就是指南针的雏型。

    (4)医学。战国时期出现了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论述人体解剖、病理、病困、诊断等基础理论,又兼述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内容,说明当时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上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和《导引图》等,反映了战国时期在经脉、医方和体育医疗等方面的成就。

    不言而喻,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提高各家学说的科学水平,为百家争鸣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推动各种思潮的发展,促进学术文化的繁荣。

    (三) 各种学派的林立

    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游说之风的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当时学派纷呈,各显其能,在学术文化史上大放异彩。除了孙膜所属的兵家之外,参加争鸣的,主要有下列诸家:

    (1)墨家。创始人墨翟,战国前期宋国人,或说鲁国人。他的弟子多来自社会下层,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政治主张,又提出如何判断是非的"三表"法。墨家的言论著作,汇编在《墨子》一书中。

    (2)儒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邹人孟轲与赵人荀卿。盂轲活动于战国中期,他主张实行"仁政",又倡导"性善"说。《盂子》一书是他言行录的汇编。荀卿活动于战国后期,他主张礼治和法治并重,宣扬"性恶"论。他的著作汇编为《荀子》。

    (3)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宋人庄周。他把万物本原的"道"进一步神秘化,宣扬相对主义和忘掉一切。他的著作保存在《庄子》一书中。道家还有一些流派。《史记.孟子苟卿列传》说:齐人田骈、接子,楚人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木",则其为道家无疑。有人把主张"为我"的杨朱,也归人道家一类。

    (4)法家。前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李悝在魏国变法,著有《法经》;商鞅在秦变法,其思想主张保存在《商君书》中;申不害在韩,主张用"术"行法;慎到初"学黄老",后强调"立法",特重"势位"。战国后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5)名家。这是一个以辩论名实关系力主的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夸大事物的相对性。他的辩论命题保存在《庄子·天下》篇中。公孙龙夸大事物的特殊性,他的著名命题是"白马非马"。其著作与言行记录,汇编为《公孙龙子》。

    (6)阴阳家。西周春秋时期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阴阳五行学说,到战国时期被一些游说之士蒙上宗教迷信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齐人邹衍(一作驺衍)。他"称引大地剖判以来,(上木金火水)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宣扬神秘的历史循环论。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