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变化。军队能够做到如此,必然要在平时进行刻苦的操练,决非一朝一夕之功。
军队的训练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语·齐语》载齐桓公时管仲论述齐军的编制和训练计划,说: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春以搜振旅,秋以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队整于郊。正是由于齐军有着如此严密的"分数"组织和指挥系统,有着"春搜整旅"、"秋治兵"的训练措施,故齐军当时强于天下,"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任霸主。晋国的军队也是训练有素的。公元前589 年齐晋鞍之战,晋中军元帅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其御解张鼓励说"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病未及死,吾子勉之!"于是,解张左手并执两根缰绳,右手持鼓槌代克击鼓。这时."马逸不能止。师从之"(《左传·成公二年》)。晋军在鼓声的指挥下,向齐师猛冲而来,因而获得大胜。晋军并没有因主帅的受伤而停止进攻,全军只听鼓声的指挥而奋勇冲击。这说明"金鼓旌旗"真正起到了"一民耳目"的作用。晋军之所以能在这次战争中获胜,就因为它是一支如孙子所说的有"素教"、"恒命"的军队。
(三) 法令与赏罚
孙武主张军队要建立健全的法令制度,运用赏罚的手段来加强法纪,激励士气。他在谈论战争双方胜负的条件时其中就有:"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关于"注",孙武解释说: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陶汉章注云:"曲制,指军队组织编制等方面的制度;官道,指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指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孙子兵法概论·附录》第76 页)可知孙武的"法",包括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有了严密的法制,还必须有赏有罚,以保证这些法制的执行。孙子认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火攻篇》)李筌注:"赏不逾日,罚不逾时,若功立而不赏,有罪而不罚,则士卒疑惑,曰有费也。"对于如何进行赏,孙子主张,应赏有军功的人。他指出:"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以)上,赏其先得者。"(《作战篇》)只有用财货奖赏士卒,才能激励士卒的杀敌积极性,奋勇地去夺取敌军的物资,成为我军的胜利品。在奖励特殊的军功时,还要"施无法之赏"(《九地篇》),即奖赏的数目大大超过常规。这样,就能使全军称羡,群起效仿。至于罚的运用应当慎重,孙子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梅尧臣注:"令以仁恩,齐以威刑,恩威并著,则能必胜。"显然,军队中严明的赏罚制度,对于夺取战争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春秋时代各国都在进行法制建设,军事方面的法制也逐渐完备。《国语·齐语》载齐桓公时,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当即齐国制订的军事法令。《吕氏春秋·高义》记楚将子囊作战遁逃,自觉有罪,"遂伏剑而死"。《战国策·齐二》又云:"楚之法,覆军杀将,??官为上柱国,爵为止执。"显然,楚国也有一套严格的军事上的奖惩制度。公元前493 年,晋赵氏伐范、中行氏,赵鞅在军中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免。"(《左传·哀公二年》)这是用赏罚来鼓舞士气的具体例子。据说,越王勾践"赏厚而信,罚严而必"。有一次,他焚烧宫室,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下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于是,"人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韩非子·内储说上》)。可见赏罚严明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所起的作用。到战国时期,利用赏罚来激励士气的事更加普遍。特别是秦国的军队,"忸之以庆赏,之以刑罚",其士兵"功赏相长",因而勇猛异常,在诸国中"最为众强长久"(《荀子·议兵》)。这证明,孙武关于用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赏罚来组织和建设军队的思想,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当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 官兵的和谐
在军队的建设方面,孙武特别重视军队内部官兵关系的和谐,认为它是士气旺盛、能够战胜敌人的保证。他在论述官对兵的态度时说:"(将)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对于法令如何能贯彻执行,他认为:"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行军篇》)在论述战争取胜的条件时,他又说:"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显然,官兵之间真诚相待,感情融洽,同甘共苦,就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将帅的号令之下,士兵个个奋勇当先,视死如归,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关于军队中官兵和谐的重大意义,战国时代的许多军事著作有过很好的发挥。《吴子·治兵》说:"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尉缭子·战威》说:"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六韬·龙韬·励军》说:"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这些都是在《孙子》基础上的进一步具体论证。
官兵关系的和谐能够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这是当时的战争实践所证明了的。公元前701 年,郧人将伐楚。楚将斗廉曰:"师克在和,不在众。"结果,楚以不多的军队击"败郧师"(《左传·桓公十一年》)。公元前578年,秦晋战于麻隧。鲁孟献子曰:"晋帅乘和,师必有大功。"所谓"帅乘",即军帅和车上的甲士,"帅乘和"亦即官兵和睦。结果,"秦师败绩"(《左传·成公十三年》)。当时许多将帅都亲自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齐景公时,将军司马穰苴关心士卒疾苦,使士气大振。他率兵追击,收复了被晋、燕侵占的全部土地(详后)。战国初年,吴起为魏将,他"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并为之吸吮,因而他"尽能得士心","为将击秦,拔五城";"为西河守,甚有声名"(《史记·吴起列传》)。吴起爱护士卒,与士卒同甘苦,他所统率的军队战斗力强,攻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这又是一例成功的实践。由上分析可见,孙武关于军队的组织和建设的论述,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相当丰富,其中包含着许多深刻的见解。他的关于将帅的品质"智信仁勇严"五方面必须辩证统一 的思想,关于军队必须平时加强训"练"的思想,关于用健全的"法"制和严明的"赏罚"来组织军队、激励士气的思想,关于官兵"爱""同"能极大地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对于现代的军队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