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二年(1614),湖广省石首县上启茂到临川,拜汤显祖为师,请他批阅文章。汤显祖为他选出九十多篇,编为《义墨斋近稿》。王启茂在玉茗堂住了二十多天。回去后,他写信将此行见闻告诉袁中道。袁中道在回信中慨叹自己的兄长宗道、宏道部已经去世,他自己多病,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汤显祖比他年长二十二岁,而"饮啖愈健"。袁中道说,汤显祖不仅有"异才",而且有"异福"。他想不到王启茂告别之后,汤显祖就卧病在床,两个月后才好转,而两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汤显祖身材瘦小。友人虞淳熙在《徐文长集序》中以他的"小锐"同徐渭的"颀伟"相对照。现在所知,他生前两次由画帅替他写真。写真的可信性仅次于摄影。《玉茗堂诗》卷十六《熊墨川写真秣陵,更二十年许赠之二首》提到一次,在南京;另一次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县聘请徐画师到临川来写真。现存的画像出自清道光十八年(1836)江都陈作霖所临摹,它的真本可能是前两幅中的一幅。1956 年承收藏者俞平伯先生赠本书作者照片一张,现在复制在本书卷首。它同虞淳熙的描写相符。
汤显祖从小熟诵《昭明文选》。这部厚实的选集,他能从开头背诵到结尾,一字不差。同时他又殚精竭虑于八股文写作,成为公认的名家。晚年家居,远道而来求为弟子的人多半是为了八股文,不是为了其它。诗《三十七》自述:"清羸故多疾",这同他从小苦读有关。
汤显祖早年患肺病。诗《何东白太医许开酒口号》二首说:"偶然病肺怯春风,避酒嫌歌百兴空",作于遂昌知县任。"偶然"不是说那时才得病,指的是最近一次发作。诗《闻姜仲文使君卧阁旬时》说:"因君病肺两留连??敢言同病一相怜"。这首诗作于他五十八岁之前。
六十四岁时,他写了一首诗《癸丑四月十九日分三子口占》:"分器不分书,聊以惠群愚。分田不分屋,聊以示同居"。郑重其事地记下分家的年月日,应该说这是他为自己后事采取的一个认真步骤。不久一场大火,珍藏的书画全部被焚,他念念不忘的是唐朝诸遂良的《兰亭集序》摹本。
汤显祖认真考虑到身后事宜的另一迹象是他为自己寻访墓地。他不会迷信堪舆家的说法,但也不会全然不理,《卜兆作二首》说:偶兴随山去憾龙,涉江风雨翠重重。
无缘便作终为计,为向灵丘第一峰。
强不寻山奈老何,灵峰虽好夜泉多。
重来莫问湘骚客,长是深林带女萝。
"灵丘第一峰"或"灵峰"指墓地所在的灵芝山。地方志和宗谱都说是山,现在己成平地,看不出它的地形有什么隆起。它在文昌桥东岸偏南,老宅则偏北,相距不过二四百公尺。这次是从玉茗堂过桥出来,稍为远了一点。可注意的是这两首诗再不像以前写的题材类似的诗那样带有调笑的口气了。①万历四十二年(1610),汤显祖邀约友人、前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往庐山栖贤寺隐居,共结莲社。他写了一篇《续栖贤莲社求友文》,汤宾尹也应邀写了一篇。东晋慧远法师曾约僧俗一百二十三人集结净上宗的佛社,以宅旁的白莲花他得名。当时诗人谢灵远要求入社,因为他"心杂"而被谢绝。他们邀请诗人陶潜入社,破例允许他饮酒。陶潜来了,皱眉而去。汤显祖由于多病,又由于对政治,社会黑暗,无所作为而感到苦闷(他为营救李至清而徒然奔走是一个例子),汤显祖集结莲社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并非真正出家,但比一般居士是更加精进了,汤显祖为栖贤寺迎请得丈六佛像,由于赞助人九江兵备道葛寅亮退职还乡而资金困难。不久,万历四(十三年正月,他的父亲以八十八岁高龄去世,他作为长子再不能外出了。
这一年秋试,汤显祖的第三个儿子开远秋试中式。他以中举五十年,"求一避债台不得",告诫开远俭省。开远因老父患病,没有参加次年春试。后来官做到按察副使监安庆庐州二郡军。正四品。
汤显祖在临近最后的日子里,回忆平生的知遇和师友,感到自己的成就赶不上他们的期望,深情地写了一篇《负负吟》,序言说:予年十三,学古文词于司谏徐公良傅,便为学使者处州何公镗见异。且曰:文章名世者必子也。为诸生时,太仓张公振之期予以季札之才,婺源余公懋学、仁和沈公楠并承异识。至春秋大主试余许两相国、侍御孟津刘公思问、总裁余姚张公岳、房考嘉兴马公千乘、沈公自邠进之荣伍,未有以报之。四明戴公洵、东昌王公汝训至为忘形交,而吾乡李公东明、朱公试、罗公大纮、邹公元标转以大道见属,不欲作文词而止。睠言负之,为志愧焉。
"不欲作文词而止",原是来自道学家的偏见,不太看重文学艺术。年深月久的浸润几乎成为他的自觉。尽管如此,它也包含着颠扑不破的真理:文人首先是人,有人才有文。就他的创作而论,他大可不必感到有愧于心。像他那样业已作出光辉成就的曲家,在即将同自己的人民和世界水别时仍然感到不足,既是谦虚,又是自重:他本来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
《负负吟》写道:少小逢先觉,平生与德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