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汤显祖却赋予它以酷似明代现实的政治社会背景。简单一提、未作任何刻划的杜宝被塑造成封建官僚的典型,他由太守升到同平章军国事,随之而经历着人物性格的令人信服的发展。作为青春被封建制度所牺牲,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陈最良这个人物是全新的创造。春香闹学对封建教育作了有力批判。《冥判》中鬼哭神号的地府则是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从杜宝、陈最良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是壮丽娘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所展开的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同反封建婚姻制度主题相结合,《牡丹亭》对话本作出了重大的发展。就舞台演出而论,内容庞杂,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可以看作是缺点;另一方面人们却又为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而倾倒。对一个大作品,硬以通常的规矩绳墨去要求它,有时未免显出批评家的偏狭成见。
汤显祖把自己对山城遂昌的回忆写入《劝农》;访问澳门,会见西方传教士的印象曲折地反映在《谒遇》。这些当然是话本所没有的。杜丽娘原有一个弟弟,在戏曲中被省略。春香只有十岁,年龄过小。诸如此类的细节变动不必在这里一一指明。
近代曲家吴梅《红蕖记跋》评论古代戏曲作家时指出:"大抵宗《琵琶》者终鲜舛律,学元剧者或至乖方。今古词家,莫生例外。"至少就表面现象看来,这是符合事实的。姚士粦《见只编》卷中说:"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杂剧)。自言筐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有《太和正韵》(《太和正音谱》)所不载者。比问其各本佳处,一一能口诵之。"臧懋循《负苞堂集》卷四《寄谢在杭书》说,他在麻城刘承禧家借到的金元杂剧三百余种出于汤显祖的挑选。由此看来,《牡丹亭》在某些方面受到金元杂剧的影响就不足为怪了。
无名氏的《萨真人夜断碧挑花》和《牡丹亭》有若干相似之处。潮阳徐知县的女儿碧桃许配给县丞之子张道南为妻,未婚。张道南因追寻鹦鹉误入知县后花园,和碧机会面。恰好被碧桃父母撞见,碧桃受家氏叱责,一气而亡。三年后,张道南中进士,任为潮阳知县。碧桃亡魂出现,和道南幽会。道南患病不愈,萨真人作法拘到碧桃亡魂,由掌管生死和婚姻的判官作证,查明她阳寿未尽,姻缘未了。而此时碧桃的妹妹玉兰暴病身死,碧桃得以借尸还魂和道南团圆。
姐姐借妹妹尸体还魂以完成生前夙愿,明代另一戏曲作家沈璟的《坠钗记》也有同样关目。《坠钗记》以《金凤钗记》(见《剪灯新话》)为依据。可见古代小说戏曲作品之间彼此影响、相互渗透,情况极为复杂。《坠钗记》刻意摹拟《牡丹亭》,情节相似,这是《牡丹亭》和《碧桃花》之间存在着先后继承关系的旁证。
《碧桃花》虽然是已完成的杂剧,但它犹如一曲民谣,含有动人的旋律而并未按照和声、对位的原理谱成完美的作品。碧桃死而还魂复活,应是生死如一的真诚所致,但作品中除了素描式的简单情节并未着意渲染,她为爱情而招致的生前死后的磨难也缺乏细致动人的描写。碧桃和丈夫已有婚约在前,削弱了主题的积极意义。《碧桃花》的弱点正好反衬《牡丹亭》的不同凡响。
《牡丹亭》的《冥判》显然曾从《碧桃花》第三折得到启发。两个作品的优劣对比同样具体而微地表现在这两折(出)之间。
乔吉(?-1345)的佳作《玉萧女两世姻缘》,如果剧中人物玉萧不是妓女而是官家小姐,如果她不是再世而是死后还魂和爱人成婚,这个杂剧简直就是《牡丹亭》的简编。乔吉在金元杂剧作家中以擅长爱情剧而得名。他的曲文绮丽多采而清新有致,十分适合这样的题材。
《两世姻缘》的写真情节脱胎于《丽情集·崔徽传》,用以表达对爱人久别后的深挚怀念。杂剧和《牡丹亭》又借用它作为男女双方得以相叙(《牡丹亭》)或重圆(《两世姻缘》)的一个必要环节,就这一点而论,《牡丹亭·写真》情节不始干活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丽情集》比它更早。但就形象鲜明地反映青年一代在封建主义禁锢下对青春虚度的悲切和对美好年华的热爱而言,这一构思萌芽干话本,而在《牡丹亭》中才得到充分的表达。韦皋和他的岳父因再世的玉萧而引起对抗,在皇帝面前得到调解。这是《牡丹亭·圆驾》的类似情节在戏曲中的最早表现,但矛盾冲突不及《牡丹亭》尖锐而有社会意义。
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第四折,白居易和茶商为姬人裴兴奴发生争执,最后由皇帝审明曲直。它不像《两世姻缘》那样接近《牡丹亭·圆驾》。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乔吉的另一佳作。才子韩翃因和柳眉儿私通,被她的父亲王府尹吊打。后来韩翃中状元,奉旨和柳眉儿成亲,岳父和女婿才得以和解。汤显祖《题词》说《牡丹亭·硬拷》本于《搜神记》卷十六睢阳王的故事。睢阳王和谈生虽然贵贱悬殊,但没有真正的矛盾冲突,误会很快消除。《金钱记》中王府尹也是本来有心成全好事,只怕韩翃"功名心懒堕,等他为了官,才招为婿"(见《元曲选》本剧第三折)。
以《碧桃花》、《两世姻缘》、《金钱记》和《牡丹亭》的有关各出相比,这几本杂剧各自成就不同,就某种意义说,它们都只是半成品,具有新意而暧昧不明,包藏精华而被尘土遮掩。汤显祖则以他的创作实践表明,他十分珍视自己选中的题材,每一情节,每一构思,决不在竭尽所能得到充分利用、加意发挥之前浅尝辄止。就戏剧创作的最重要一点而论,作者特别致意于矛盾冲突的形成和开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无一不以此为依归。《两世姻缘》、《金钱记》的翁婿矛盾不及《壮丹亭》的《硬拷》和《圆驾》,《碧桃花》的"夜断"场面难以和《牡丹亭·冥判》相比。玉萧、碧桃和杜丽娘一样都是殉情而死,但碧桃在戏曲中缺乏相应的描写。《两世姻缘》第一折写鸨母爱钱,逼迫穷书生舍弃玉萧而赴京应试,到第二折玉萧为思念情人一病而亡,却又得到鸨母同情,丝毫不受干扰。情景失真,难以令人置信。唱词虽然凄惋哀艳,动人的力量难免受到影响。未能将矛盾冲突作正确的艺术处理,是这几本杂剧出现以上缺陷的原因。
在《牡丹亭》中,即使是无关紧要的一些对话穿插,也足以见出作者的文学修养。如第六出《怅眺》,柳梦梅和韩子才转述他们先祖韩愈、柳宗元的争论:"两人文章,三六九比势:我有《王泥水传》,你便有《粹人传》;我有《毛中书传》,你便有《郭驼子传》;我有《祭鳄鱼文》,你便有《捕蛇者说》";"因何俺公公造下一篇《乞巧文》,到俺二十八代玄孙,再不曾乞得一些巧来?便是你公公立意做下《送穷文》,到老兄二十几辈了,还不曾送的个穷去"。似真而假,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令人解颐。如果不是对韩柳古文深有体会,就难以这样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牡丹亭》每出下场诗都袭用唐诗七言成句,而又和剧中情节融合无间。可能这是多余的奢侈之笔,多半无助于作品的提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却远不是容易的事。即使当时有后来才出的《全唐诗》,也必定要熟读成诵才能这样断章取义而应用自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高度的文化和文学修养对作家的成长极其重要。然而"无一字无来历"之类的文人习气却又可以使博学成为作家的桎梏,不利于创作。汤显祖在这一点也未能例外,但是权衡得失,毕竟利大于弊。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