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练习书法是出于实用和教化的需要,其中很多人是为了达到参与政治、进入仕途的目的,而作为艺术审美则是次要的,尽管在古代学校教育中书法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它并不是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的。文字的功用在"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所谓"以书取士"是考核和选拔官员的重要科目,并不是从艺术角度选拔书法家。诚然,书法是在书写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门艺术,但书法艺术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并不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所以书法艺术和写字是有区别的。早在周代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所谓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表明书法是文人之艺。进行书法的研习培养,一般平民百姓难以做到。这种书法艺术的教育培养一般都是个别教授、辅导。这就是师徒相授。早在东汉时期,识字、书写练习和书法艺术人材的培养就已分野,三国两晋时期更加明显,而且十分重视师承门户和流派。
王羲之少年时代向表姑卫夫人学习书法。传为王羲之撰写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做了这样的记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卫夫人(272-349)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铄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的从妹,是东晋女书法家。师钟繇,善隶、楷,唐人称她书法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露"。卫夫人曾带着自己的儿子李充在王家任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李充楷书写得很好,《晋书》称他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之"。他的书法对王羲之也有示范启发作用。李充后来成为知名的学问家和书法家,官居大著作郎、中书侍郎。李充"幼好刑名之学,深抑虚浮之士",这一点与王羲之的观点相近,也许因为这一点,他曾应邀参加了以王羲之为盟主的兰亭雅集。
对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少人认为是出于后人手笔。沈尹默认为"这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已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问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石经》句中原有的"三体"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应该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说的事实。文中叙述,虽犹未能详悉,却有可以取信之处。"①王羲之书法师从卫夫人是可信的。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晋中书院(侍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录了一篇《传授笔法人名》这样写道:① 沈尹默:《书法论丛·二王书法管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