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致信给王羲之,要他到朝廷任职。王羲之在向平回复中很明白地告诉他,自己"无廊庙志",早在王导丞相还健在的时候要他到朝廷做官,就没有答应,如今(表章的)手迹犹存。为何如此呢?他说他"怀向于平之志"。①向平,即向于平,东汉朝歌人。"隐居不仕,性中和,好通《老(子)》、《易(经)》。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①向子平子女婚嫁已毕,即恣游名山大川,不知所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最喜两家婚嫁毕,一时抽得向平身。"②故有"向平了愿"的成语。王羲之虽然入仕做官,然而隐居念头和想做向子平那样的人的愿望仍在内心跌宕起伏,后来他辞官退隐原因虽比较复杂,但这与他"怀向子平之志"是分不开的。"道本无为",① 《晋书·王羲之传》。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① 向子平原作"尚子平",从《后汉书》改。
① 见《后汉书》。
② 见《白居易集》。
不仕,隐居在一个独立于现实功利之外的消遥自足的无为境地,漫游山水,寄情丘林,这不正是老庄玄学的真谛吗,王羡之曾在一帖中写道: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嫁已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唯一小者"无疑是指王献之。献之二十岁左右与表姐郗道茂结婚,即公元364 年前后,此帖应在此之前。如果小儿子结了婚,"便得至彼"。子女婚嫁完毕就可以"向平了愿"了。在书写此帖时,孙子、外孙已有十六人,"足慰目前",可以尽享天伦之乐。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羲之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之志。李长路、工玉池将王羲之的一生归纳为政学陆贾,行道学班嗣,死后效杨王孙。④陆贾提倡儒学,主张"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作为治国之道。他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①陆贾的行政思想是儒道并兼的思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