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①。商承祚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①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交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他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②证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响,主要是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记载: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拨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③王羲之初到会稽,对支遁这位好谈玄理的佛家学者不以为然,后来听了他《庄子·逍遥游》,被其"才藻新奇"谦恭之态所折服,所感动,此后才开始交往的。但这里并没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学的迹象,但事物是发展的,后来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响,以致晚年信奉佛理。《法书要录·右军书记》收了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云: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王羲之认为就教义而言,佛教与道教大同小异,但佛教说理方面胜过道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创始人、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周"殊诞漫如下言"了。知晓佛理之后,增强了他辞世决心。他虽然"形系于俗",但心是虔诚的,直到生命的终结。笔者认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的佛教思想并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用儒道并综来概括,比较符合实际。
"儒玄并综"①这在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身上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讲究任自然,放浪形骸,是道家,而实质上往往是儒家。鲁迅说,高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等"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顽固之① 郭沫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文物》1965 年第9 期。
① 支遁(公元314 年-366 年)字道林,东晋佛教学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二十五岁出家。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性 空"思想,是般若学六大家之一。② 商承祚:《论东晋的书法风格并及〈兰亭序〉》,《中山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1966 年第1 期。③ 《世说新语·文学》。
① 《晋书·江统附子淳传》。
极的。"②兼容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东晋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儒道并兼哲学思想,在王羲之身上是不足为奇的。
王羲之弃官之前到父母墓前,跪拜告誓,在叙述他处境时说:"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
他还是讲究忠孝的,对名教不一概反对。
王羲之的儒家思想在他的两首《兰亭诗》中表现得很明显,他在第一首诗中咏道:"咏彼舞零,异世同流。"他们与哪个时代的人同流呢?显然指孔子。舞雩出于《论语·先进》"(曾哲)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段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表现了孔子与世无争、心灰意懒的心态,王羲之认为参加兰亭修禊宴集的名士,虽然与孔子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但都是志趣高尚的人。可见他把孔子作为追慕的对象。
王羲之自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曾祖父王祥、王览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晋书·王祥传》云:"(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行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其子皆奉而行之",王览也强调要"服仁履义"。据此,王羲之的儒家思想是有家庭渊源的。
王羲之一方面想用世,另一方面又很想遁世,他在《十七帖》里说过这样的话:"吾为逸民之怀久矣"。在《誓墓文》中说:"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老氏之诫是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至于周任之诫分明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①同样都是知足的意思。王羲之在《蜀都帖》中写道:省足下别疏,具彼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氓岭)、峨嵋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这是王羲之致益州刺史周抚的信札,其大意是:你信中所说的奇异的山川,扬雄的《蜀都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没有记述。那雄奇的山川,只有游览观瞻后才能意足。如可能成行,我当告知,望请迎接,如迟误这一时机,真当以日为岁了。你镇守巴蜀,朝廷没有调动之理。我真想趁你在巴蜀时与你一起登汶岭、峨嵋山而还,那可是一件不朽的盛事。王羲之不仅向往西土山川,而且对巴蜀盐井、火井、秦汉的遗迹、名人的后代十分关心,为何如此?除了他自己所说的"欲广异闻"之外,与他信仰道教有关,五斗米道是东汉张陵在四川鹄鸣山创立的,后传子张衡,张衡死后传其子张鲁。祖孙三代均称"天师",张鲁在巴蜀布五斗米道达三十余年①,巴蜀是王羲之向②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① 《论语·季氏》。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