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评传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二、怀向平之志(2/2)
    班嗣,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的从伯,他是老庄的忠实信徒。根据记载:"嗣虽修儒学,然贵老(老子)严(庄子)之术。桓生(桓谭)欲借其书,嗣报曰:'若夫严子(庄周)者,绝圣弃智(反儒家),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独师友造化,而不为世俗所役者也。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好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不絓圣人之罔,不嗅骄君之饵,荡然肆志,谈者不得而名焉,故可贵也。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既系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老庄之道)为自眩耀?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恐似此类,故不进。嗣之行已持论如此。"②班嗣虽"言不与其书",但他的思想还是被《汉书》记载下来。他贵老庄之术,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师友造化,无不被王羲之所接受,作为自己的处世主张。师造化是绘画创作中十分重要的理论,它对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美术史论界认为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书籍是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论点,从此千古流传,成为画家们从事创作所遵循的准则,班嗣早在汉代就已提出了"师友造化"的理论,这比他们要早得多。师友造化是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王羲之书法绘画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用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极有可能。他眷念、热爱会稽山水,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山水审美,而是为了师法造化,服务于自己的创作。

    杨王孙,西汉学者,学黄老之术。他认为生死是事物的自然变化,人死后"其尸圤然独处"毫无知觉,他反对当时的厚葬风气,而提倡裸葬以身亲土。①王羲之"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②,其根本的原因是与他们的思想相通,他们主张儒学,又兼容道学,依照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处世。③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二二。① 《新语·无为》。

    ② 《汉书》卷一○○《叙传》。

    ① 李长路、王玉池:《王羲之王献之年表与东晋大事记》。

    ② 《晋书·王羲之传》。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