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达·芬奇的“跳槽”
30岁,正当而立之年,正是干大事业的宝贵年龄。然而,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却背起行囊,跳槽走了。佛罗伦萨所有热爱他、喜欢他的人都无一不为他感到惋惜。他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着说:“又走掉一个优异的人才!”
为什么达·芬奇要远离自己的故乡,而跳槽去米兰呢?
许多达·芬奇的研究者们都研究过、或者思索过这一问题。
大凡跳槽者,都具有较大的能力和本事。尤其是像达·芬奇。他是没有任何背景,任何关系,而冒险去米兰,这完全是因了他的才华以及自己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他是毛遂自荐的。
佛罗伦萨留不住他。
一方面,当权者洛伦佐不喜欢像他这样正直而有才华,却不会拍马屁的人。洛伦佐喜欢的是那些才华平平而特别会拍马屁,甘愿为他鞍前马后的人。这些所谓的画家,为他取乐,供他当工具一样使用,虽然在艺术上他们再也无长进,但他们得到了当权者的器重,或加官,或进禄,日子过得倒是十分滋润。而达·芬奇这位才华出众而又不愿拍马屁的艺术家,却明显地感觉到,他被冷落了。他的才华在佛罗伦萨无法展露,他的理想在这里无法实现。因此他义无返顾地跳槽了。
另一方面,达·芬奇的跳槽米兰,是因为他对米兰充满了向往。实际上,他是离开了这个洛伦佐暴君,而又投靠到另一个米兰大公暴君名下。他仍然是暴君的工具。这是他一辈子的悲剧。但是,米兰大公与洛伦佐却不同。米兰大公久闻他的大名,十分敬仰他,而且珍惜他。米兰大公要他心情愉快地为他服务。于是,达·芬奇毅然前往米兰。他希望在米兰一展才华,实现理想。
2.关于米兰大公
米兰大公,名叫路德维柯·莫罗的著名地方长官,米兰的最高统治者。他出自于平民阶层,即斯福查家族。他的祖上14世纪时,还是普普通通的农人。鬼使神差,随机应变,他渐渐获得高阶层的荣誉和权力。
这个家族的名人,即达·芬奇为他塑画像的骑马弗朗西斯科·斯福查,在他岳父米兰原大公后,用强力和计谋,获取了权力。
他英勇善战,机智多谋,打了不少胜仗,在米兰原大公死后,走上了统治地位。
他死后,权力移给了他的儿子。他儿子是一个残忍、淫糜的角色。他常提出一些古怪要求,比如天下美女供他享乐,一夜之间画满宫廷,一切人为他服务。他处死人的方法十分残忍,把人缚住后,往人口中灌屎灌尿,直至断气。他名叫马利阿。
马利阿死后,本应由大儿子姜·加列阿卓继位。
但是,他的二儿子莫罗,计谋多端,他经过几番斗争,巧妙地剥夺了米兰大权,使姜成为为他服务的工具。
当时的意大利,四处动荡不安,强者食弱者,叛乱迭起,狼烟遍地,到处都是阴谋、圈套、狡诈、纷扰。
而米兰,由于莫罗掌权,强者执政,得短暂安宁,表面看上去,还颇为兴旺。但是莫罗,口是心非,叛乱起家,爱权如命,残忍凶暴,使米兰又危机四伏。
达·芬奇觉得,所有暴君,都要他为其服务。但他要选择的暴君,必须有较大的能力、财力,使他的理想得以实现。
达·芬奇走的是借助暴君外力来完善艺术的路子。
这当然相当冒险。
但他反复考虑到莫罗的双重性格。以他的性格和才华,莫罗不会抛弃他的,这一点他非常自信。
何况,这个时候,莫罗已经在全国各地招来了大批艺术家、工程师、雕塑师,聚集在米兰,并且建有一所大学,让他们服务了。
3.米兰之夜
此刻,穿着一件佛罗伦萨式衣,披着短斗篷的年轻的艺术家已经走在米兰的街上了。街上车流如水,人流如潮。
他高高的个子,体格健美而匀称。在米兰人的眼中,他真是个美男子。米兰姑娘们不时地向他投上极其欣赏的友好的一瞥。
米兰,这个法兰西和德意志通往意大利的“大门”。
米兰,这个意大利的前卫和哨兵。
米兰,这个以金属工艺品吸引世界的地方。
达·芬奇就驻足在这个比较发达的城市了。
晚上,莫逻在宫廷将举行取乐之类的晚会。晚会上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即兴诗比赛,有歌唱,有舞蹈,有音乐比赛。
达·芬奇要在这种晚会上,首次一展歌喉。
晚饭后,他哼着曲子,心情愉快地向公爵城堡走去。
吊桥,这是第一道关口。公爵城堡戒备森严。厚实的城墙,塔楼,都有巡逻哨兵。
过了第二道吊桥,进入一个战神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欢歌笑语,像涨潮一样热闹。
达·芬奇俊秀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台阶上。
女士们立刻注意了他。他是谁?有知道的便说:“这是佛罗伦萨来的著名艺术家。听说他很会唱歌。”
姑娘们窃窃私语。她们乐意向他靠近。
米兰之夜,华灯初上,既热闹又活泼。
他显得很沉静。整整柔软的黑色衣衫,他回避着姑娘们辣的目光。
他碰到不少今夜要献艺的人。
他们是丑角,逗莫罗一笑;歌手,唱歌博取他的欢心;画家,现场挥毫;诗人,来个诗朗诵。还有傻瓜,什么都不会,就翻筋斗。总之,这是一个给宫廷的贵族解闷儿的晚会。
达·芬奇的脸上,欢笑没有了。他心情沉重起来。
娱乐大厅,宾客满座。穿着华丽的贵族,聚集一堂,叽叽喳喳,大厅墙上,画着讽喻的壁画。天花板镀金,缀一串串鲜花。香炉上青烟袅袅,芳香
扑鼻。一幅幅肖像,用贵重的边框框住。雕花椅,丝织枕,桌上塑像,还有装珍宝的大柜,一切,都表明莫罗爱好奢华。
大公一家人就座后,笛子、风琴响起来。
一个穿红衣服的人,开始了冗长的浮华和开场白。
演员们着有寓意服装准备登场。演说完毕,他们上场了。
布景是蓝天,羽状的树冠,棕榈。
众神和仙女从容不迫地起舞。
短笛,长笛,弯筒喇叭,中提琴,小风琴齐鸣。
莫罗洋洋得意。
乐师开始比赛。
这些歌手、诗人、音乐家盼望献艺已久。他们都是大公的食客。一个一个抢着登场,表演一番,技艺平平。莫罗兴趣不高。
节目女皇,选的是美女泽慈莉娅担任。
她高傲地坐在金色华盖下面,两少年持驼鸟羽毛扇,给她扇风。她的钻石,闪闪发光。
歌手们向她歌唱。
她微笑但不激动。
忽然,达·芬奇出场了。
寂静,全场寂静。人们望着这位新来的美男子。突然,他扣响一个悦耳的和弦。弦声叮咚,如高山清溪,温柔无比。达·芬奇没有吹牛拍马的琴声和歌唱。他在诉说宇宙永恒之美,不朽之美,人类强大有力。他在颂扬人力量无穷。他的歌,充满激情。
泽慈莉娅忽然满脸忧愁和哀伤。
莫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人们惊奇,感动。
美女发出了友好的邀请手势。达·芬奇轻步走上去,单脚跪在她面前。美女泽慈莉娅从肩上取下一块丝、银线织就的围巾,围在他的脖子上,从旁边秘书那儿取过月桂冠,给这位获优胜的歌手戴上。达·芬奇激动地吻吻她的手。她微笑如花。她也激动地宣布,她选中了达·芬奇,做她的骑士。几乎所有的比赛对手,都充满了嫉妒。
盛宴,舞蹈、游耍比赛中,达·芬奇总拿第一。
他今夜实在是太走运了。几乎所有的美女都喜欢他。
大公莫罗很高兴,在分手时还对达·芬奇说:“明天来见我。”
达·芬奇自然也高兴得几乎睡不着觉。
啊,米兰之夜,充满诱惑的米兰之夜!
4.伟大的巨物
莫罗在高兴当中,慷慨地命令:把米兰郊区要塞和修道院之间的土地划归佛罗伦萨来的著名画家达·芬奇。
这是一片原野。周围有竹篱笆围住。一面是寺院整齐的墙,一幢是建筑物,顶上有一个圆球似的东西,烧陶塑雕,十分典雅。
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这种地方,最适合挥笔作画。
达·芬奇建起了一幢宽敞的房舍。
他把里面隔成数间。一间画室,一间住房,一间杂屋,还有学生宿舍,厨房。花园深处,一道小门,上了锁。门边还有一栋小屋,哦,那就是达·芬奇科学试验室了。
在为艺术献身的时候,达·芬奇没有忘记科学。
他经常构筑模型,设计方案,在这里突发奇想。
他打算穿通山岭,让行人畅通无阻。
他曾利用杠杆、起重机和绞轮机来说明举起、拖曳重物的原理。他希望能制造出最为先进的机械设备。
他研究过清除港口淤泥和自深处汲水的抽水法。
这些计划激动人心。他几乎废寝忘食,在这里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
他继续悄悄地研究数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和解剖学。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他对科学方面的贡献虽然没有声名显赫,但不可磨灭。
米兰大公交给他的“伟大的巨物”——佛朗西斯科·斯福查骑马的巨像雕塑,他在画室里只能完成一部分细节工作。因为这个房子毕竟太小了。这个巨像,高8米,需要10万磅青铜铸成。莫罗在这方面舍得花大钱风光。很快,莫罗在城堡划地,作为达·芬奇的工场,让他开工。
达·芬奇整天用木炭画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
他设计了两个方案。究竟选哪个方案实施,他一直举棋不定。
一个方案是:宁静地出发的马上,骑着骄傲的胜利者。
另一个方案是:跃起的马蹄之下,被打翻在地的敌人。
几经沉思,最后,达·芬奇选定第一个方案:宁静出发的马。
为了设计这个草图,达·芬奇画了无数个各种形式的马。有奔马,有卧马,有单脚跃起的马,也有纵身一跃的马。
马的各个部位的草图也很多,如马臀、马蹄、马嘴。
为了莫罗的这座纪念碑,达·芬奇几乎废寝忘食。
他是一个工作狂。一旦投入,便忘记了其他。
纪念碑塑造的只有一匹马,一个人。人的形象更复杂。
他知道,马上的这个人,莫罗的祖上,斯福查是一个随机应变,见风使舵的角色,他随时都准备出卖最好的朋友,这是一个没有良心,没有荣誉感的粗鲁大兵,他像狐狸一样狡猾。他是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小心翼翼的统治者。他是一个戴着假仁慈面具的暴君。他性格的两面性,使画家陷入了沉思。
从个人爱好来说,达·芬奇愿意采用第二个方案。
在意大利,达·芬奇从少年时代起就是一个优秀的好骑手。在米兰,他的骑术更是数一流。第二方案就是根据他的个人爱好来设计的。
但是,艺术家必须具有巨大的忍耐力。
只有超乎寻常的沉静和心平气和、头脑冷静的人,才能经得起莫罗的种种违背艺术规律的折腾。
达·芬奇委曲求全,为的是发展自己的大有可为的艺术。
米兰的统治者莫罗几乎时刻都需要他。没有他,莫罗似乎就不能活了。宫廷里其他爵爷也抓住他不放,似乎他就是个救星。
如此干扰下进行艺术创作,真是谈何容易。
达·芬奇不得不常常被迫放弃手头的艺术创作,被召入宫廷。
当然,又是谈些取乐、过节、跳舞之类的小事。
达·芬奇为此十分痛苦。
但他必须忍耐这种痛苦。
那幅“伟大的巨物”也不得不延长制作时间。
5.带速写本
达·芬奇一直有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不管去什么地方,他都会悄悄带上一个速写本。在米兰,他仍然是这样。
他带着速写本,一支铅笔,沿大街漫步,或过广场,进闹市,他必定会突然驻足下来,把过往人群中,那最有趣、最有意思的人或场景,或者人的脸蛋画下来。有时走在路上,他也会突然停下脚步,追上去把过路的那个有特色的人再看一遍,然后在速写本上,迅速地将他描绘下来。
意大利人民是热情而通情达理的。他们并不反对达·芬奇描绘他们的习惯,不少人还引以为自豪呢!
达·芬奇常常邀请他看中的模特儿,到酒店去,请他喝上一杯酒,然后把他描绘下来。他的邀请人们都乐于接受。
小货郎在贩卖自己的东西,拼命吆喝的时候,达·芬奇会不经意地画下他的嘴、脸,及吆喝生意的形象。
一次,达·芬奇呆在农民的大车上,向农民讲些滑稽的故事,逗得农民们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他的笔记本上,就多了一张张生动的哈哈大笑的农民的脸。
如果需要描下恐惧的表情,怎么办?达·芬奇有办法。他在讲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讲到恐怖处,他突然停下来,伸长脖子,双眼充满惊慌。那些盯着他听故事的人,一个个顿时像失了魂,落了魄似的,脸拉长、充满了恐惧的眼睛盯着他。
他把一个大南瓜放在一个商人背上,突然笑着说:“先生,你背上爬了一个大东西,吓死人了。我帮你拿掉吧!”商人吓得要死。直求他赶快拿走。
达·芬奇还常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水银做的蛇呀,小虫呀之类,放在地上爬,吓得众人魂不附体。
于是,一幅幅各种各样的脸谱出现在速写本上。
一个充了气的鸟的内脏,可以吓晕一屋的人。
他的速写本上又多了素材。他勤奋地写着,画着。速写本里面尽是充满绝望、恐惧、惊讶的脸。
因此达·芬奇所积日多,功底日深,技艺渐进。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古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呀!
6.近郊写生
达·芬奇的工作室新来了两位学生。他们是孤儿,年纪都在15岁左右。这两个小伙子,常被达·芬奇带到郊外去写生。
郊外的风光是多么地迷人!一簇簇冒涌着新叶的橡树,小河边汲水的少妇,戏水的孩童。还有在地上劳作的农民,在道上奔驰而去的马车,绿草,一两朵白花,就像星星一样闪烁,微风……
这些,都是学生们练习写生的好东西。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