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战艰难失利多,菲律宾岛遭折磨;艾克拼搏不知倦,力挽战局献计策。
1941 年12 月14 日早晨,艾森豪威尔抵达华盛顿联邦车站。他立即去宪法大街陆军部向总参谋长报到。马歇尔神情严肃,在宣布艾森豪威尔负责总参谋部作战处远东科的工作后,就抓紧时间简要地向他叙述了太平洋上海军和陆军的总形势。
当时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战前缺乏准备,珍珠港事件后,太平洋舰队在几个月内无力参加大的军事行动。在日军袭击珍珠港时,虽然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因当时不在那里而未受损失,但支援它们的军舰很少,以致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军事行动。而且海军认为,这些航空母舰应当留作侦察和防御之用,只有发生某种重大事件,才许调作别用,此外,对于日本人是否会对夏威夷甚至美国大陆迅速发动大规模的两栖进攻,当时还没有把握。
夏威夷的驻防部队十分薄弱,以致陆军部和海军部一致同意,必须尽快地加强那里的空军力量和地面部队,并把这项工作置于太平洋地区其他工作的首位。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进行了改组。尼米兹接替金梅尔指挥太平洋海军。这位头发斑白但看上去精神抖擞的将军,一到舰队就发现了他怕发现的东西——悲观失望的情绪。士气“低到不可再低”的程度,不少人患了“恐日病”,他甚至看到珍珠港事件的打击已经使几位高级将领的头发都白了。尼米兹召见了原来的参谋班子,他们中间有几个人还在遵医嘱吃镇静剂,“不会有任何调动,我对各位完全信任。”尼米兹说,“我们挨了一次猛揍,但是我对于最后的胜利毫无怀疑,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紧整顿军队,修复军舰,准备反击。”
在东南亚方面,当日本人进攻时,美国在菲律宾的陆、空军总数为三万人,其中包括菲律宾侦察部队,该部队虽然并入了美国陆军,但其士兵和某些军官却是菲律宾人。美军为科雷吉多岛及其一些小的支援要塞提供了驻防部队。其他美国部队被编入菲律宾师,该师由菲律宾侦察部队和第三十一步兵团组成。国民警卫队的部队,包括三个野战炮兵团、一个高射炮兵团、一个步兵团、两个坦克营以及后勤部队,也作为援军调到那里。
空军力量在1941 年也有所增强,当日本人进攻时,在菲律宾驻有35 架b —17 型新式轰炸机。此外,还有220 架战斗机型的飞机。马歇尔将军虽然知道这支空军分遣队在日本开始进攻时就受到攻击,并遭到严重损失,但他没有收到有关这次战况的报告。同样,12 月10 日,正位于马尼拉外边的卡维特海军船坞遭到日本轰炸机的袭击,损失极为惨重。这里有一支中等的机动舰队,它主要由若干潜艇小分队组成,但也包括部署在马尼拉及其附近海域的亚细亚舰队,其最大军舰是停泊在伊格诺诺克的重型巡洋舰“休斯顿”号。
很显然,要抵抗猛烈而持久的进攻,像这样一些兵力是不能无限期地坚持下去的,所有的迹象都表明,日本人想尽快占领菲律宾。当时美军要解决的问题是该怎么办。马歇尔参谋长大约用了20 多分钟向艾森豪威尔说明了这一切,接着突然向他问道:“你认为,当前我们的行动方针应该是什么?”
艾森豪威尔吃了一惊。他刚刚抵达总部,知道的情况比从报上看到的多不了多少,而且马歇尔刚才告诉他的并不是最新的太平洋作战计划,他又没有参谋人员帮助他作出回答,他想了片刻,镇静地回答说:“让我考虑几个小时。”马歇尔说:“好吧!”
文森豪威尔带着问题回到新分配的陆军部的作战计划处办公室。处长是他的老友伦纳德·杰罗将军。很明显,如果艾森豪威尔要在陆军部对马歇尔将军有所帮助,就一定要取得他的信任。因此,艾森豪威尔认为,对参谋长问题的回答必须迅速及时,而且答复的逻辑必须是无可指责的。在他考虑了敌我友各方的情况和军事实力后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菲律宾没有救了。军事上比较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将军队撤到澳大利亚,在那里建立起一个反攻基地,可以从那里设法增援菲律宾。他指出:“速度是最重要的。”他力主立即将飞机、飞行员、弹药和其他装备从西海岸和夏威夷运到澳大利亚去。他还建议,必须努力确保通过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群岛和夏威夷的这条空中生命线。
艾森豪威尔回到马歇尔的办公室时,已经是黄昏。当把书面建议呈上去时,艾森豪威尔说,他认识到,在当前情况下,不可能及时增援菲律宾使它击退日本的侵略。他说:“将军,对菲律宾的大规模支援还需要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此以前,如果敌人用大量部队来侵占该群岛,驻防部队在微小的援助下是不能坚持到底的。但我们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帮助这个群岛。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人民将会看着我们。他们会原谅失败,但不会宽恕遗弃。他们的信任和友谊对我们是重要的。我们的基地必须是澳大利亚,我们必须马上扩充这个基地,还要取得我们通向那里的交通线。在最后一点上,我们只能胜利不许失败。我们必须冒巨大风险,而且还要不惜一切代价。”
马歇尔听着艾森豪威尔的回答,满意地笑了。他说:“我同意你的意见。
尽你所能去拯救他们。”于是艾森豪威尔就肩负起作战处有关菲律宾和远东作战地区的筹划工作。
在以后的两个月中,艾森豪威尔的首要责任是向菲律宾增援,这使他处于困难的境地。由于美国缺乏战争准备,没有多少东西可以送出去;由于日本的疯狂进攻和严密封锁,救援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艾森豪威尔的首批行动是,从旧金山向布里斯班进行两次运输,命令两架泛美大型客机载着军人飞往澳大利亚,命令15 架重型轰炸机从夏威夷转场到布里斯班。为了使一批急用的军事物资运往前线,他不惜用1000 万美元的现金在澳大利亚雇用私人船主,来突破封锁线,从澳大利亚驶往菲律宾。但这只是杯水车薪。
1942 年1 月1 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至今还是坚决认为,远东局势是严重的,在空军和陆军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以前,任何枝节问题都不应予以考虑。然而与此相反,我们却正在采取‘磁性’行动和‘体育家’行动,等等。”三天以后,艾森豪威尔在日记中又写道:“我们终于运送了一些物资去澳大利亚。空中计划包括运送四个大队的歼击机、两个大队的重型轰炸机、两个大队的中型轰炸机和一个大队的轻型轰炸机。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船只,并且现在我们就急需!”
1941 年12 月22 日,在彭萨科拉护航舰队到达布里斯班时,艾森豪威尔就开始建立美军在澳大利亚的军事基地。他说,这一行动所以开始得这样快,主要是因为这场灾难的结果。在袭击珍珠港的那天,美国有一批运送部队、飞机和物资的军舰正在驶向菲律宾的途中。海军经过研究,认为它们应被召回美国或在夏威夷隐蔽起来,因为当时谁也不能断定日本人不会对它们布置一个拦击网。因此,那些离港才几天的军舰都奉命返航了。但陆军部坚持要由五艘军舰组成的一个护航舰队以最快的速度驶往澳大利亚。在这五艘军舰中,“霍尔布鲁克”号和“共和国”号载着5000 名士兵,“梅格斯”号和“布罗姆芳但”号装着各种物资和装备。这就是这个巨大军事基地的开端,这个基地终于成了麦克阿瑟将军日后解放菲律宾的起飞台。
在整整一个冬天,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艾森豪威尔他们把增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澳大利亚基地,和通向这个基地的一些用作踏脚石的岛屿。到1942 年的2 月21 日,美国在海外的官兵总数超过了24.5 万名,其中绝大部分集结在太平洋。这时,在太平洋的总兵力为115877 名,但不包括驻守在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的29566 名官兵。在加勒比海的驻防部队为79095 人。
在欧洲战区,当时只有3785 名官兵,但有两个师正在途中。
在那个时期,战争形势全面吃紧,在东南亚尤为严峻。日本法西斯在“珍珠港大捷”之后,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在占领马来亚、新加坡等地之后,在菲律宾的日军,正按照东条的命令向马尼拉进军。那时,本间率领的部队离马尼拉只有70 英里左右。菲律宾战役是日本南进的重要战役之一。日本侵略者在战役初期的任务,主要是占领首都马尼拉和南部大岛棉兰老的政治军事中心达沃。马尼位是美国在远东最大的海军基地。日军进攻菲律宾的部队,为陆军第十四军和第五飞行集团、海军第三舰队和第十一航空舰队。陆海军共拥有飞机500 架。
在菲律宾群岛,麦克阿瑟上将指挥的美国部队有19000 人,菲律宾武装部队有112000 人,但后者大多是招来不久的新兵,装备不全,训练很差,在美、菲军队中,有8000 名空军人员,他们拥有200 架飞机。此外,美国在这里还有一支小小的亚洲舰队。
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东条横扫东南亚。日本飞机连续对马尼拉附近美国的空军基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基本上摧毁了麦克阿瑟的空军。接着,日军就在吕宋北部的阿帕里登陆。此后,又在吕宋西海岸的维甘和东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美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麦克阿瑟估计到,日军主力将在仁牙因湾登陆,由于美国空军已损失殆尽,陆军也减员一半,美军将无法阻挡。因此,美菲军队便主动撤退到巴丹半岛,凭借科雷吉多尔要塞进行防守,并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的城市,虽然这时日军离首都还有150 公里。
1942 年1 月2 日,日军进入马尼拉。
东条英机的侵略野心很大,但兵员不足,力不从心。就在日军进入马尼拉的当天夜里,东条又命令南方军司令向巴丹半岛发动进攻。日军因兵力不足,未能得逞,且损失惨重。在美军方面,困难更多,不仅士气低落,而且粮食已成了头痛的问题。前线部队每天的口粮只有平常的1/3 。艾森豪威尔几次想突破日本海上封锁线向巴丹和科雷吉多尔运送给养的努力都遭到了失败。骑兵的马已经没有什么饲料可喂了,温赖特将军含着眼泪下令把所有的军马都杀了,包括他自己心爱的良驹约瑟夫·康拉德在内。
1942 年的第一个星期结束之前,大约三万名菲律宾和美国的士兵,在一道坚固的天然防线后面挖壕固守,这道横贯巴丹半岛的阿布凯防线,穿过沼泽地和纳蒂布山上的两座火山峰。在这道防线之后约20 英里,荒凉的马里韦莱斯山坡上的退却阵地正在进行战备。这是“桔色作战计划”设计的防御。
由于有15000 名美国部队和65000 菲律宾部队可供调遣,麦克阿瑟预料能够在六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内阻止日军的大规模进攻。
但是,麦克阿瑟必须为他的灾难性的海滩防御战略付出沉重的代价。军需官透露,撤退时带的大米还不够吃20 天,面粉只够吃30 天。这些食品供给8 万部队和2.6 万名涌向巴丹的平民,还不够吃一个月。各种医疗用品的供应,从治疗疟疾的奎宁到外科手术用的纱布,都很缺乏。这一切使他们更困难了。到了2 月中旬,军内病倒的人多到惊人的程度。巴丹是世界上疟疾最猖撅的地区之一,而奎宁已几乎断了来源。由于饥饿和疟疾,兵员身体虚弱,仅3 月份第一个星期就有500 多人患疟疾住院。医生们担心疟疾即将大规模流行。尽管一支“一英里长”的船队满载给养·和增援部队正在驶来,但由于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在日军的严密封锁和狂轰滥炸下,支援行动都遭到了失败。面对这些,艾森豪威尔十分焦急!
麦克阿瑟试图重振军队士气,他在1 月15 日颁布了一道命令:“美国的援助正在途中。数以千计的兵员和数以百计的飞机正在调运..我们在巴丹的部队比进攻我们的日军还要多..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将挫败敌人的进攻..我们战斗,就会赢得胜利;我们撤退,就会毁灭。”但是,勇气和决心还不足以挫败日军的猛烈进攻。当“数以千计的兵员和数以百计的飞机”
未见到的时候,一股致命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前线散兵坑里滋长起来。疲惫不堪、饥肠辘辘的美国士兵,用粉笔在头盔上划了v 字——不是代表“胜利”
(victory ),而是代表“炮灰”(victim)。昼夜战斗,快把他们的锐气、精力消磨光了。白天,敌人从空中和地面向他们发起无情的攻击;晚上,扩音器不停的嘲骂和鞭炮的噼啪作响,吵得他们不得安宁。绝望的情绪在蔓延,睡眠不足,食品、药品缺乏,伤亡率直线上升。美国兵的忿恨情绪蔓延到菲律宾人中间。二次大战期间,最动摇军心的歌词发泄了这样的情绪:我们是巴丹的孤零兵,没有妈,没有爹,没有山姆大叔,没有婶,没有叔,没有侄儿和弟兄,病无药,战无飞机和大炮,哪有人把我们放在心上来关照。
1 月20 日晚上,日军突破了纳蒂布山坡右翼阵地,麦克阿瑟的阿布凯前沿防线开始崩溃。第二天,温赖特将军的左翼阵地遭到猛烈空袭,也开始崩溃。后备部队紧急调上去支援那摇摇欲坠的前线。“我亲自选择和准备了这个阵地,它是固若金汤的。”他发电向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作出保证,“我打算血战到底,誓与阵地共存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士兵们仍在奋力拼搏。
东条英机为了尽快解决菲律宾战场的僵持局面,3 月间又增派两个步兵师团和两个炮兵团对麦克阿瑟展开新的进攻。就在这时,美国人为了保全面子,免得麦克阿瑟将军当了日军的俘虏,艾森豪威尔以总参谋部的名义起草了一项命令,经罗斯福总统批准发到菲律宾前线,命令麦克阿瑟把军队交给温赖特中将指挥,让他自己到澳大利亚去担任新成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3 月11 日晚,麦克阿瑟携夫人和四岁的儿子,乘着巴尔克利上尉的鱼雷艇偷偷地离开了科雷吉多尔。在尔后紧张的45 小时里,巴尔克利指挥的pt—41 艇穿过被日军控制的海面,于3 月13 日天亮的时候,在棉兰老岛北岸靠近台尔蒙菠萝罐头厂附近靠岸登陆。下船时,麦克阿瑟脸色苍白,眼圈发黑。他对巴尔克利说,他要为他和艇上的人申请银星章。“你们把我从虎口中救了出来,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麦克阿瑟的临阵脱逃,在美队中也引起了对他的蔑视。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老麦把他们抛弃了,所以当时军队中流行着一首用《共和国战歌》的曲调写的讽刺歌曲:老麦老麦不窝囊,做事谨慎不能算胆小,罗斯福造的金星他得保护好。
四星上将和巴丹的美味一样少,可知他手下的士兵饿得心直跳。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