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五章 珍珠港事件前后
    日军偷袭珍珠港,战火烧到太平洋;孤立主义受批判,举国上下备战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愈来愈大。艾森豪威尔于1940 年2 月回到美国,被委派到驻加利福尼亚的第十五步兵团担任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美国不可避免地将参与战争的迹象越来越明显,需要立即训练后备军。他在加利福尼亚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开始训练国民警卫队,以提高这些新编部队的素质,使之达到正规军的要求。

    历史又重演了。这是艾森豪威尔从事军旅生涯以来“最称心如意的一年”。7 月1 日,他在写给好友奥马尔·布雷德利的信中说:“我现在过得非常愉快。像军队中别的人一样,我们大大小小的工作和问题成堆,但是这种工作很有趣!”他在写给另一位朋友杰罗的信中说:“我经常带领部队在野外演习,工作十分紧张..我晚上冻僵了,从来没有连着睡过一小时三刻钟的觉。有时确实累极了,但是这种生活真美!我属于部队,与部队在一起,我总是快乐的。”

    艾森豪威尔的家庭生活也是幸福的。玛咪很高兴回到了美国,她的健康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她又在款待客人。爱子约翰被选派到西点军校学习。他在入学考试时,获得92 分,名列第一。艾森豪威尔在写给休斯的信上说:“约翰的这次成就,使我挺起胸膛,脸上增光,给玛咪每天谈论她的儿子时,增添了新的内容。”

    然而,艾森豪威尔几乎没有必要去挺起胸膛。50 岁的年龄,身体还非常结实。大多数人认为,他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十岁。部队工作和野外生活,使他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宽阔的胸脯和肩膀,他仍有着运动员的健美体型。他生气蓬勃。行走时步履轻松,双目炯炯有神。他的头顶差不多全秃了,只有几缕浅棕色头发披在后脑勺和脑袋两侧。有人说艾森豪威尔秃顶,反使他的相貌显得更英俊,也许是因为这对他大而表情多变的嘴起着陪衬作用。他思想活跃,思路敏捷,说话滔滔不绝,表现出充分自信。

    为了适应战备需要,美队在加紧进行扩充和训练。在1939 年至1942年之间,军队由19 万扩充到500 多万。这支军队几乎采用全新的武器装备,并且进行彻底的组织、纪律和战术方面的改革。原来军队的13000 名军官,成功地适应了这一转变。在组建新军中,艾森豪威尔恪尽职守,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他制定出训练时间表,进行视察,给新任命的下级军官上课,领导野外演习,研究欧洲战争的经验教训,并以此改进部队的装备和战略战术。

    他主张部队尽量从实战需要进行训练,军队不能娇生惯养,因为这样不能培养士气,只能宽容和鼓励无能。

    艾森豪威尔反对拖拉懒散作风,要求部队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战斗力。

    他认为:“军官中无能的人淘汰得越早越好。”他发现很多军官在和平时期工作得很好,但在战时却不符合要求。他们经受不了战时体力和精神上的严峻考验。艾森豪威尔驱使他的部队进行艰苦的训练,原因之一是要发现哪些军官在一连多少天很少睡眠,吃不到热饭菜,不断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后,仍能使自己的部队保持饱满的情绪和旺盛的斗志。艾森豪威尔渴望在建立一支国民的军队工作中尽一份力量。他关心士气,尽他所能地鼓舞和保持高昂的士气。他确信:“只有美国人了解下达命令的原因和目的,他们才愿意,或能够最有效地进行战斗。”他经常对官兵们说:“法西斯军队到处行凶作恶,肆行侵略,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去战斗,而不是有人将把我们带进这场战斗。”他号召大家努力克服孤立主义、和平主义的影响。艾森豪威尔相信:“一旦美国人民真的被激怒起来,他们就像自信的、不顾一切的、飞速倾泻的雪崩..而我们的任务是加速准备我们的力量!”

    至于他自己,艾森豪威尔多次要求到正规部队中去,并随时准备到海外去作战。

    1940 年9 月,艾森豪威尔感到很高兴,驻本宁堡的第二装甲旅旅长巴顿写信告诉他,很快要成立两个装甲师,这在美军历史上是第一次。巴顿说他希望指挥其中的一个装甲师。他不知道艾森豪威尔是否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艾森豪威尔立即回信说:“这太好了。我想,在你的师中指挥一个团,这或许是奢望,因为我差不多还有三年时间,才能得到上校军衔。但是我想,我能很好地指挥一个团。”巴顿回信说:“我要请你或者担任参谋长,这是我所希望的,或者当团长。你可以告诉我,你想担任哪一种职务,因为不管怎样,我们在一起会成功的。”

    艾森豪威尔开始关切自己的前途。他知道在全军中,他享有“卓越参谋军官”的声誉。许多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告诉他,这位或那位将军,曾寻求他担任师的甚至军的参谋长。想到他可能两次像1918 年失去参加战斗的机会,他就痛苦得几乎不能忍受。

    10 月底,他向在华顿盛的马克·克拉克透露,他的志向是在巴顿领导下指挥一个装甲团,而不要抽调他去做参谋工作。

    1940 年11 月1 日,当巴顿再次写信劝他快点申请调动时,他焦急万分,巴顿说:“如果你有门路,就要走门路,因为很快这个军将有十个新来的将军。”十个将军!一个仅仅是中校的人怎能与一位将军竞争?艾森豪威尔申请调动,但是他几乎肯定会遭到拒绝,因为他的军衔太低了。11 月份,他写信给陆军部的一个军官发牢骚说:“对军衔这类事情这样苛求,使我感到吃惊,至少可以说有点好笑。”“当一个人到了50 岁,已经毕业了25 年多,而且离得到他的银鹰肩章只差两年半左右的时候,似乎可以调整一下军衔,以便陆军部可以把他调到他们想要调的地方去。”

    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实际上很清楚艾森豪威尔的名声,对他的工作能力也有一定的了解。这位总参谋长决定派艾森豪威尔到第九军担任参谋长。这个军驻地包括整个西北地区。在3 月11 日,他晋升为上校。没有一次晋升比这次更使他高兴。由于成为上校,他最大的志愿得到了满足。三个月后,他接到新的命令。1941 年6 月11 日,沃尔特·克鲁格中将写信给马歇尔将军,说他的第三集团军需要一位参谋长,他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人来担任这个职务:“高瞻远瞩..对掌握一个部队这样重大的问题有深刻了解,积极主动,足智多谋。”克鲁格认为艾森豪威尔是最合适的人选。两天之后,马歇尔同意这项任命。

    1941 年6 月底,艾森豪威尔一家动身到第三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休斯敦萨姆堡。他们在7 月1 日抵达,这一天是他们结婚25 周年。艾森豪威尔送给玛咪一块白金手表作为礼物,他是用他在菲律宾积蓄下来的钱买这块手表的。玛咪后半生一直戴着这块表。她高兴回到熟悉的、有着美好回忆的地方,特别由于她的丈夫现在是上校,是第三集团军的参谋长,使他们有资格住一幢萨姆堡漂亮的旧式砖房,四周有着遮荫的走廊和一个大草坪。

    文森豪威尔在第三集团军任参谋长期间值得一提的是,在1941 年8 、9 月间举行的路易斯安那演习。这是美军进入战争之前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克鲁格的第三集团军进攻本·利尔将军的第二集团军。克鲁格的24万人正在“侵入”路易斯安那,而利尔以18 万之众“保卫”着美国。马歇尔坚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演习,因为他想找出训练中的不足和装备上的缺陷,又因为他需要去发现军官中有才能的人。

    艾森豪威尔渴望得到这次考验。这是自1918 年以来,美国投入“战场”

    最大的一支部队,比甫北战争时规模最大的格兰特军队大两倍。艾森豪威尔从他设在龙尼斯的司令部写道:对参加演习的军官们所“要求的精神力量、技术能力、魄力是巨大的”。实际上对第二集团军发动一次侧翼进攻甚至更为困难。艾森豪威尔为了筹划这次军事演习几乎几天没睡觉。他发现排、连领导不称职,这使他很伤脑筋。于是,他花了很多时间,从一个单位跑到另一个单位,这里作指示,那里下命令;当可能时,用表扬来鼓励年轻的中尉和上尉,当需要时,也进行批评。他对他们“愚蠢地不顾空袭的危险”,忽视必要的伪装的倾向,蹩脚的交通管理能力,感到恼怒。每天清晨,他把主要负责的军官们召集在一起,进行讲评。他清楚地知道,实际的作战会更艰苦。

    在军事演习期间,参谋长的帐篷“成了高谈阔论的场所。军里每一个人似乎都到这里来进行严肃的讨论、大笑或发牢骚”。艾森豪威尔总是欢迎他们。军官们对他的品格,他的鼓励,尤其对他的专业领导能力,都有良好的反映。他后来写道:“在发完牢骚以后,他们工作得更好,这使我常常感到惊奇。”因此,他把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作为他的领导艺术的主要部分。

    通过这场军事演习,艾森豪威尔的声誉提高了。克鲁格的第三集团军按照艾森豪威尔制订的计划,包抄了利尔的第二集团军,迫使其撤退。《纽约时报》军事记者汉森·鲍德温报道说:“如果是真的战争,利尔的部队就被消灭了。”在专栏《华盛顿巡礼》中,德鲁·皮尔逊和罗伯特报道说:“是艾森豪威尔构思出和领导制定了击溃第二集团军的战略。”他们说艾森豪威尔“思想敏捷,加上非凡的精力,对他来说,军队这一行是一门科学”。九月下旬,在克鲁格的推荐下,艾森豪威尔晋升为准将。

    在总结演习的教训时,艾森豪威尔把注意力集中在训练、装备。通讯和下级军官的问题上,但是他没有忽略高级指挥。他写信给总参谋部的杰罗:“在这支军队中,每一位高级指挥官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带领一支大部队达到高水平的训练标准,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魄力是巨大的;只有经过高度专业训练和具有毫不动摇的决心的人,才能成功。”不幸的是,这些品质难得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有些军官很有魄力,但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另外一些军官的情况却是相反。他说高级指挥官应当有“铁石心肠”去开除不合格的人;他们当中有很多是老朋友,“但是必须如此”。他说这是个难题。而事实上在他成了高级指挥官后,他才认识到这有多困难。在整个战争中,他感到最痛苦的某些时刻,就是他不得不解除他的同学和朋友们的作战指挥职务。

    就在这次军事演习三个月之后,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

    这是战争开始后继1941 年6 月22 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进攻苏联之后,发生的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战火烧到太平洋,战争的规模愈来愈大了。

    早在1941 年7 月,日本开始向东南亚发动攻势,占领了印度支那,其中包括在金兰湾的重要港口,它距新加坡只有750 英里。华盛顿认为,日本的挺进是最终向菲律宾、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发动进攻的序幕。

    7 月24 日,日本大使野村吉三郎海军上将被召到白宫,罗斯福总统向日本发出严厉警告。当时在他身旁的,一边是在赫尔生病期间代理国务卿的韦尔斯,一边是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上将。罗斯福断言,如果日本试图夺取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荷兰人就会抵抗,英国人就会对他们进行援助;“鉴于我们自己援助英国的政策,结果立即会出现一种极为严重的局面”。如果日本从印度支那撤军,那个地区将实现中立,并可以保证日本人自由地购买该地区的大米和原料。罗斯福对日本人接受这项建议不抱什么希望,但认为这是“为避免日本向南太平洋扩张再次做出的一种努力”。

    过了两天,由于没有得到东京的任何答复、罗斯福总统对日本的经济进行了致命的打击。他下达命令冻结日本在美国的大约1.31 亿美元的财产,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在美国实行禁运之后,英国人和荷兰人也紧接着拒绝向日本出售石油。然而,罗斯福并不想勒死日本,为了缓和双方关系,美日仍在继续谈判。

    日本内阁首相、战争狂人东条英机10 月23 日召开军政要员联络会议,集中讨论了有关日本与美国谈判的问题和同美国开战的前景。为了缓和同美国的关系,东乡外相主张最好从中国部分撤军,但却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

    会议相持不下,东条随即提出三种方案让大家裁决。一是即使蒙受巨大的困苦,或者用木户的话说就是“卧薪尝胆”,也要避战;二是立即决定开战;三是在继续谈判的同时,作好必要时开战的准备。日本陆军总参谋部坚持认为,与美国谈判已进入死胡同。陆军总参谋长杉山回答说:“只要美国仍顽固不化,那就没有必要继续会谈下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战争!”海军代表永野加重语气说:“立刻开战!日后再不会有开战的良机!”杉山却主张应在12 月初开战,不过仍要继续同美国谈判,玩弄外交骗局,以便给日本带来军事上的好处。

    为了确保这次偷袭成功,日军大本营采取了大量的欺骗和伪装措施,并进行了周密的组织准备。偷袭珍珠港的计划长时间内只有山本和一二个军官知道,就连海军参谋长也直至1941 年10 月才第一次得知这一计划。为了隐蔽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企图,日军大本营于1941 年7 月,在中国东北地区举行了代号为“关特演”的大规模演习,并将关东军11 个师增加到20 个师,总人数由40 万增至70 万,制造准备进攻苏联的假象。在航线选择上,日本研究了北、中、南三条航线,选定了虽然距离较远、气象不好、补给困难,然而便于隐蔽的北航线,并规定在航行过程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突击时间选在星期日早晨美舰周未返港停泊疏于戒备的时刻。部队的演练、集结都是在严格的保密条件下进行的。已调动集结的部队,其通讯联络保持平时状态,以便造成日本舰队主力仍在内海的假象。

    进行反复的演练,着重解决偷袭的战术和技术问题。担任突袭的部队除了多次进行图上作业和沙盘演习以外,还在1941 年8 月中旬,选择了和珍珠港地形相似的日航空基地樱岛进行战术、技术训练。在此期间,日军专门研究了各类舰只的海上加油问题,抓紧利用风大浪高的天气进行海上加油训练,以适应在北航线的航行和作战。为了解决在浅海实施鱼雷攻击的技术问题,还专门设计了装有稳定器的鱼雷并进行了浅海攻击训练。11 月中旬,各编队又在佐伯湾进行了综合攻击演习。

    日军为了确切掌握情况,对珍珠港进行了不间断的侦察,日军利用各种手段,广泛搜集珍珠港美军的防御部署、兵力分布、活动规律、泊港军舰位置等情报。日本驻夏威夷领事馆积极搜集目标区情况,及时进行汇报。日军还派出大批间谍,并以潜艇进行侦察和监视,使突击部队及时掌握美军动向,以便适时下定决心。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