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海军梦难成,印度独立掀飓风;
蒙氏赴任忙折冲,是非功过待议争。
从东南亚返回伦敦后,蒙巴顿和夫人埃德维娜过了一段安静的家庭生活。在此期间,他还愉快地主持了时年22岁的长女帕特里夏的婚礼。女婿是个令人喜欢的年轻人,他的父亲也曾经在皇家海军中服过役。
1946年晚些时候,伦敦的小道消息流传说,蒙巴顿将出任驻澳大利亚或南非的英国总督;也有的说,他会被派往中东地区担任驻某一个国家的大使。蒙巴顿对这些传闻不屑一顾,战争的需要使他立志像他父亲那样成为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但是理想的风帆并非那般顺心遂意,然而他却一如既往初衷不改。此外,他觉得一个有着担任过战区最高司令官的经历、并且年富力强(蒙巴顿此时46岁)的人,能为皇家海军干不少事情。
海军也需要他。1946年底,蒙巴顿被预任为英国地中海舰队第一巡洋舰队司令。转年1月6日,他被送往朴茨茅斯海军学院高级将领班进修,为担任这个新职务接受岗位培训。然而不久,蒙巴顿发觉自己又将要离开皇家海军了。
此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岌岌可危。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要求独立的呼声和力量在稳步而强劲地增长,虽然屡遭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但独立的火焰一直没有被扑灭。蒙巴顿回想起两年前在德里跟尼赫鲁的一次聊天时,他提到1922年与埃德维娜在德里大学第13号房间私订终身时的幸福情景,尼赫鲁听罢,皱着眉头不无讥讽意味地说:“当您和您的姑娘在13号房间里欢乐时,我还正在贵国设在德里大学附近监狱里的第13号牢房关着。”一席话,说得蒙巴顿一脸尴尬色。是共同的反法西斯战争,减缓了印度人民及其各党派对英国的压力。然而战争结束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又迅猛发展起来了。
丘吉尔的保守党内阁执政时,尽管在对殖民地政策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但他们在印度独立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强硬的。1945年夏季,艾德礼的工党政府上台后,已明显感觉到英国经过长达六七年战争的折磨,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再去大规模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确已力不从心,因而允许“在大多数印度人同意的前提下,印度可以取得独立地位,并保持同英国悠久而特殊的友谊”。此后,工党政府便开始从印度逐步撤出英国的一些人员和机构。
当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取独立的希望还很渺茫时,印度(当时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两大教派——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众们联合起来为独立而斗争。但在1945年英国工党政府答应给印度独立地位时,两大教派本来就有的潜在矛盾开始公开化了。当时的印度,信奉印度教的人约有2.55亿,而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只有约9200万人。穆斯林们担心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他们会成为受迫害的少数。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其他小民族和小教派,在印度历史即将发生转折性变化时,纷纷起而争取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各派之间的冲突和角逐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曾在一次流血冲突中竟有8万余人伤亡。以印度教信奉者为主体的国大党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统一的次大陆国家,而穆斯林们则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独立的巴基斯坦。这就是当时激烈冲突的主要症结。
民族冲突在整个次大陆上蔓延:加尔各答、孟买、比哈尔和东孟加拉,到处都有不同教派之间相互残杀的悲惨画面;旁遮普邦此刻也犹如一堆干柴,点点火星即能酿成漫天大火。更可怕的是,有迹象表明,各地方政府机构、当地警察甚至印度籍部队的纪律在分裂情绪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崩溃。英国侨民们都感到,一场大灾难即将来临。显然,有必要采取紧急行动了。但是,到底采取什么样的紧急行动还不清楚。
此时的印度总督还是韦维尔。他是个倔强的老军人,但缺少想象力和应变能力,显然无法应付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艾德礼首相对他很失望,决定让蒙巴顿去接替他的职务。
艾德礼认为,蒙巴顿具备担任印度总督所需的各种条件:他在东南亚战区任职时,“已成功地塑造出自由的非殖民化人物的形象”;作为享有盛誉的英雄,“他的任职起码能缓和某些帝国主义者的担忧”;选择英王乔治的表兄弟担任印度总督,对印度的王公们也有吸引力。此外,蒙巴顿跟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之间的个人关系也不错,他曾于二战期间在是否关押尼赫鲁的问题上持有过开明的态度,尽管后者还是被韦维尔等人数度逮捕。艾德礼说,“蒙巴顿活跃随和,能同各种人相处,是国大党的领导人最容易接受的人物。此外,他还有一位不寻常的夫人。”艾德礼唯一的担心是蒙巴顿本人,是否愿意接受这一使命。
蒙巴顿不愿再度离开他在皇家海军中的岗位,对重返印度任职一时显得很犹豫。于是,他首先去找乔治国王征求意见,国王对他说:“迪基,你应该去印度。事实上,只有你才能把那儿的事情处理好。这不仅是因为当地的著名人士都喜欢和尊敬你,而且还因为你是一位亲王的儿子。他们对我个人宣誓效忠过,这是一种承诺。我们答应他们独立,也只有我们王室的一个成员亲自去,才能使他们相信我们双方可以解除这种承诺。”
至此,蒙巴顿别无选择。不过他仍向艾德礼首相提出了3个条件:第一,无论印度的事态如何发展、各方能否达成协议,英国最迟将于1948年7月以前撤出。蒙巴顿认为,如果没有一个移交政权的日期,印度人决不会相信他是去废除殖民制度,而不是维扩殖民制度的。由于他的坚持,内阁作出明确指示:“移交权力的日期可以在一个月之内的任何一天。但是,你应该争取把日期定为1948年6月1日。”第二,他要亲自挑选自己的工作人员,而且有权调整已在德里任职的英国官员。艾德礼表示同意。第三,也是他个人最顾虑的一个条件,即要求把他的名字仍保留在皇家海军现役人员的名册上,这样不至于影响他将来能重操旧业。蒙巴顿的这一要求同样得到了满足。
1947年2月1日,蒙巴顿在伦敦正式接受了大英帝国驻印度总督的职务。接着,内阁发言人又公布了新总督的启程日期:3月20日。在临行前的几个星期他整天忙忙碌碌,又是会议,又是吹风;还要整理行装,打防疫针。此外,还要同亲戚朋友会面话别,参加庆祝活动等等……
1947年3月22日,蒙巴顿携夫人抵达德里。在骑兵的护送下,他们乘坐敞篷马车来到总督府——卢蒂恩斯官。韦维尔在红地毯铺设的台阶上迎接了蒙巴顿夫妇。蒙巴顿和埃德维娜向韦维尔鞠躬致意,此时此刻,印度总督仍是韦维尔,蒙巴顿必须在韦维尔次日上午离开德里后才算上任。
两天以后,英印当局举行了新总督的就职典礼。按照传统习惯,新总督在这种场合应穿戴华丽、言语不多。然而蒙巴顿却一反惯例,穿着朴素,并向所有来参加典礼的英国人和印度人发表了讲话:
虽然新总督一般不在宣誓仪式上讲演,但我很愿意向你们,向印度人民讲几句话。
我所担当的不是通常情况下的总督,我们伟大的国王已经决定于1948年7月以前移交权力。……我相信每一位印度政党领袖都和我想的一样,认识到当前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的使命是艰巨的。我希望尽快与你们协商,尽一切可能帮助你们。
同时,我们每个人都需尽其所能地避免可能导致流血冲突的过激行为。我有许多印度朋友,其中有些是在25年前结识的——我夫人和我就是那时在德里大学定下婚约的。最近3年来,我又交了一大批印度朋友,特别是在战斗部队中结识了许多我引以为骄傲的朋友。
做韦维尔总督的继任者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我对困难的任务不抱任何幻想。我只需要众人的亲善。今天我就是向印度人民乞求亲善……
这位实际上是大英帝国驻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在演说的最后言辞中,是否对百年来英国对印度的残酷统治夹杂些道歉的意味呢?这只有蒙巴顿本人才清楚。
他宣誓就职完毕后,不久便同印度各党派领导人开始了一系列会谈。每次会谈约1小时左右,一般都在他的书房里进行。他曾想会见印度的各界代表:基督教、拜人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学者、商人、大学生等等。但是,他很快决定,真正的实权人物才是他会见的主要对象。比如,印度教和国大党有实权的是尼赫鲁、甘地和萨德尔·佩特尔;穆斯林派的最高决策者只有真纳。不把他们当回事,解决这里的问题就一切无从谈起。
蒙巴顿与尼赫鲁首次相遇时,就很喜欢他,蒙巴顿佩服尼赫鲁的才貌、机智和老练。蒙巴顿错误地认为自己理解尼赫鲁的思维方法,但是又正确地估计到,他对尼赫鲁的尊重会使尼赫鲁作出热烈的反应。相反,他对穆斯林领袖真纳的印象却不佳,据他个人的日记记载,他同真纳的所有会谈中从来没有过令人愉快的事,因为真纳先生除了为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基斯坦而奋争外,其他任何替代的方案都是不愿接受的。真纳认为,在他与尼赫鲁的争执中,蒙巴顿是偏袒后者的,因而损害了穆斯林的利益。
蒙巴顿就任之初,曾设想了一个方案:为了维持次大陆哪怕是表面上的统一,在中央机构保留一定权力的前提下把印度分成3个部分——印度斯坦邦、巴基斯坦邦和王公土邦。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案没有一方会满意。到4月中旬,蒙巴顿已肯定,某种分治是不可避免了。只是到底实行什么形式,怎样去实现分治,心里还没有谱。他指示自己的主要助手、总督秘书长伊斯梅着手准备一个印度分治计划。
计划被很快制定出来了,尽管这会惹恼了坚持次大陆为一个国家的印度教徒,但蒙巴顿还是让伊斯梅于5月3日把它带往伦敦请求内阁批准。
这个方案的主旨是:在次大陆独立后,将分别形成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旁遮普省可以拆开后并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可以作为两个整体分别加人印巴两国,或单独存在。关于王公土邦的地位问题,方案规定得很含糊,暗示由它们自定前途。蒙巴顿要求内阁无论如何在10天内考虑并通过这个方案。工党内阁在一星期就完成了任务。方案的修正部分是按英国议会的要求搞的,议会希望把几个含糊的地方说清楚。经过修改后的方案更明确地声称,印度的各个不同地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除此之外,方案没有增加新的内容。蒙巴顿认为,方案中唯一会引起混乱的新问题是建议西北边境省也应有选择独立的自由,但又认为必须如此。后来,印巴两国长期为克什米尔问题争执不休,以及克什米尔内部长期动乱和纷争证实了蒙巴顿的预见。但他明知事态会向那方面发展,为什么还那样做呢?显然,给前殖民地留下点隐患,是符合前宗主国的利益的。同时还会满足某些不甘退出殖民地的英国人以某种幸灾乐祸的快感。
经过修改后的方案被送回到德里后,蒙巴顿想把它送给尼赫鲁看一看,因为“我有一种预感,尼赫鲁不会喜欢这一方案”。助手们竭力反对提前向一方透露方案,他们说,把方案只给一方不给另一方是不公平的。蒙巴顿回答说,方案事关重大,不能在程序细节上再挑剔了。不管如何,有可能反对方案的是致力于次大陆为一个国家的国大党,而不是真纳的穆斯林联盟。
5月12日,蒙巴顿在睡觉前派人把方案交给了尼赫鲁。当天夜里,“尼赫鲁简直像发了疯,说蒙巴顿的方案同他所期望的相差太远,完全不能接受”。第二天,蒙巴顿便收到了尼赫鲁的一封信,大意是:方案的整个要求同我们一惯的立场完全不一致。方案中的未来印度使我非常吃惊。事实上,我们所作的努力遭到了破坏。眼前出现的全新的图象是,国家支离破碎,争斗不息,一片混乱。此外,我感到遗憾的是,方案恶化了英印两国的关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