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蒙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七章 运筹反攻(2/2)

    最后一个离开蒙巴顿的是参谋长亨利·波纳尔。他比蒙巴顿年长许多,虽然蒙巴顿很欣赏他的判断力、诚恳和忠实,但是波纳尔有时过于热心地扮演蒙巴顿的保姆的角色。蒙巴顿希望自己的参谋长要年轻些,他说:“经常对比我年龄大十几岁甚至更多的人发布命令,是一件多么大的苦事。”结果,波纳尔离开康提被调回伦敦,给蒙巴顿派来的新参谋长叫布朗宁,蒙巴顿称:“由博伊(布朗宁)这样的年轻人担任我的参谋长真是太重要了,因为他只比我大3岁。”

    蒙巴顿1944年10月从开罗返回时,有一段时间仍不死心地认为“德拉卡拉”计划是可以挽救的。他曾在康提给罗斯福总统打电报说,“我正在尽一切努力积蓄足够的力量以进行两栖作战”。罗斯福回电称:我希望你能够进行这些两栖作战,但美国现在还帮不上你什么忙,我的麦克阿瑟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把多余的登陆艇和其他登陆器材都快拿光了。

    美国盟友的这番回答,在康提引起的只是苦笑。就在蒙巴顿苦闷的时候,夫人埃德维娜和女儿帕特里夏来到了他身边。埃德维娜虽早就答应来跟他团聚,但圣约翰救护队的工作使她实在脱不开身。这个救护队几个月前随盟军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做为这个救护队的领导者之一,埃德维娜的工作得到了艾森豪威尔将军的高度赞扬。

    妻子和女儿的到来,给蒙巴顿带来了欢乐,使他的心情多少愉快了一些。不过,埃德维娜是个要强的、事业型的女人,她在宁静的康提没果多长时间,便要求丈夫允许自己去访问前线部队,蒙巴顿答应了。于是,埃德维娜首先飞抵印缅边境一带访问了斯利姆将军的第14集团军。斯利姆回忆说:

    前线的条件还是艰苦的,当遇到那些既没有桥又没有船的小河时,她就跳下水游泳过去。蒙巴顿夫人是给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女人们之一。她的头脑绝对是第一流的,她勇敢无畏,具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所有这一切又因她那迷人的女性魅力而倍增。人们不可能与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争吵。她真诚地与我们交谈,尽心尽力地为我们办事,她的风采折服了我的部队,包括我。

    如果说由于蒙巴顿坚持海上登陆的“德拉卡拉”计划,引起过斯利姆陆军部队的不满和意见的话,那么,埃德维娜对前线地面部队的访问,则帮助丈夫融洽了与斯利姆等陆军将领们的关系,使他们又和好如初了。看来,埃德维娜在蒙巴顿最苦闷、最恼火的时候来到东南亚,真可谓正是时机。

    实施自己最欣赏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已毫无希望后,蒙巴顿只得又捡起“卡皮特尔”计划。这是一个纯粹的陆上进攻计划,作战的主力将是第14集团军的8至9个师。计划要求英印部队首先强渡亲敦江,并在那里建立桥头堡,然后在曼德勒一塔泽一稍埠一敏建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得手后再南下进攻仰光。显然,这不如“德拉卡拉”计划中,要求直接对仰光发动登陆作战来得迅速,但蒙巴顿现在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旱季已经来临了,这是地面部队展开行动的最好时机,不允许错过这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伦敦方面对他迟迟不愿定下从地面发动进攻的决心,已有些恼火,文登就曾来电暗示蒙巴顿,“我担心这种连续不断的拖延对你来说太可怕了”。经过一番思考后,蒙巴顿终于在11月初正式决定对缅甸日军的歼灭行动将以地面作战的形式来完成。

    后来战局的发展表明,这一决定是对的,尽管在陆地山岳丛林中作战令英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过,蒙巴顿主张进行两栖登陆,吸引敌人在海岸地区决战的“德拉卡拉”计划,由于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谁又能说它是错的呢?

    话说两边。英帕尔战役日军惨败后,驻缅日军首脑十分清楚,英军早晚有一天要渡过亲敦江打过来。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塞班、关岛、提尼安等战役中的失利,此时,“缅甸的战略地位,对大本营来说,已失去了政治战略指导上的积极意义。只不过是泰国、马来、印度支那半岛西面的防壁而已。然而,防守缅甸的价值并未失去,因为它占有能够扼制盟军企图沿孟加拉湾向马来半岛的头部和新加坡方向进攻的英印军锋芒的地位。”所以,日本认为还必须守住缅甸。

    新上任的日本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中将,根据南方军总司令部的指示,于1944年9月底拟出守卫缅甸的作战设想,并为各地段作战确定了代号:继续切断及妨害印中地面联络的作战称为“断作战”;对向曼德勒附近及该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盘作战”;对向印度洋沿岸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完作战”。“盘作战”和“完作战”是针对蒙巴顿的英印军队;而“断作战”是对付北缅中国远征军的,这里不再去表。

    10月下旬,日本情报机关已侦知盟军将放弃蒙巴顿的“德拉卡拉”计划,基本上确立了由陆路进攻缅甸的战略,于是,木村中将立即召集第15军、第28军、第33军各参谋长及作战主任到仰光,就方面军今后作战构想,特别是“盘作战”指导要领,进行了研究。研究的课题是:

    1.面对将要全面转入旱季攻势的优势的英印军,第15军能否保持住目前从英多附近经明京山脉至加里瓦的战线?

    2.因丧失大半机动能力而战力下降的第15军主力,能面对航空优势及机动能力夸称卓越的英印军的追击,实行500公里以上的转进,在伊洛瓦底江岸确立反击态势吗?

    3.在伊洛瓦底江畔的防御,是以前岸配备,还是江岸直接配备,或是后退配备,怎样较为妥当?

    4.对来自伊洛瓦底江东岸、瑞丽江畔方面的一部盟军之侵入,如何处理第15军与第33军的衔接部位蒙米特的防卫?

    这些法西斯职业军官们确实是战争的行家,提出的课题颇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在仰光海边一幢警卫森严的楼房内,他们经过几昼夜的研究和争论,得出了如下的结果:

    针对第1项课题,根据第15军的现状来判断,“与其说在目前战线上坚守两个月,将忍受敌人攻击的损失,莫如说过急的退却,使军内部崩溃的危险更大;解决第2项难题的办法是,先使第31师团占据瑞波平原,然后让在英多方面战斗的第15师团及第53师团,沿着英军机动部队追击困难的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后退;对第3项课题的争论结果是,实施伊洛瓦底江岸的直接配备;最后一项的研究结论是,“第15军与第33军衔接部位的汤彭山脉,是第15军的右翼屏障,必须确保。”

    从木村兵太郎发扬“军事民主”,搞的这次集体讨论和研究的结果来看,日军防守缅甸的基本战略是坚守防御与机动防御相结合,并未强调反击作战。然而这个战略没过几天,就被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改变了。他提出的作战指导纲要是,“方面军虽采取战略持久,但在战术方面则采取积极地反复地反击”,并且规定,适时与英印军在伊洛瓦底江进行决战,“决战正面预定为曼德勒之伊洛瓦底江下游江畔或伊洛瓦底江口之三角地带”。他在请求木材方面军司令官批准自己的方案时虽承认:“本作战指导,万一失败,可能遭到全军覆灭的恶运,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强烈要求批准。

    木村内心主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方面军必须避免陷入决战,因为动辄陷于决战,结果有耗尽战力,难达战略持久之虞”。可是,田中新一虽是他的参谋长,但资历不浅,与他的军衔同样是陆军中将,所以当田中强烈请求批准自己的方案时,木村经过一番沉思权衡,还是违心批准了。那次所谓“军事民主”集体研究出的结论,就这样被轻易地置于不顾。战后,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评论道:

    田中参谋长考虑的作战指导思想,明显与木村方面军司令官的想法相背谬。与琐事不同,在作战指导的根本观念方面只要被认为有重大相背之处,方面军司令官必然要求修正。但木村中将没有这样做,大有被参谋长的硬性请求所屈服之势。

    言外之意,木村患得患失,没有起到主帅总揽全局大政方针的作用,也应对日军后来在缅甸防御作战的全面失败负有责任。

    这时整个缅甸的日本部队尚有10个师团、两个独立旅、l个坦克联队和10万人的后勤部队,另有1个飞行师,但能作战的飞机仅约50架。日军的这些师团团在缅北、若开和英帕尔战役中屡受重创,兵员和战斗力都远非过去可比。滇西缅北的第18、56师团在中美英印联军的打击下,正在向南溃退。在缅北南地区的第54、55两个已很弱的师团也受到英第15军的钳制。能够集结在缅中地带与斯利姆第14集团军决战的部队,只有片村四八中将接任的第15军及一些配署部队,而该军的4个主力师团经英帕尔—科希马之战后,元气尚未完全恢复,据日方材料称,全军兵员仅3万人左右。而斯利姆集团军此时下辖的第4军和第33军,总共有6个陆军师、3个独立旅和2个坦克旅,即相当于8至9个满员师的实力。英军在数量和质量上,这时都远远超过当面的日军各师团,而且还有更强大的装甲部队的支援以及绝对的制宝权。日第15军与这样的对手决战,无异于自投罗网。如果能够凭借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软磨硬抗地打一场机动防御战,或许还可以拖延一下时间,等待战局形势的变化和增援部队的到来。

    蒙巴顿不再迟疑和拖延了,他全力以赴投入陆路进攻的准备工作。他很清楚,要使进攻缅甸迅速奏效的话,显然还有许多事要做,从根本上说,主要的问题还在后勤,而不在战术。虽然斯利姆的第14集团军陆上运输和内陆水上运输都得到了改善,但向缅甸内地纵深发展还要依靠空中补给。为此,蒙巴顿专门组建了一支“战斗货运特遣部队”,货运飞机自然是从美国那里借用的。他还将分散的情报机构统一协调起来,使战区总部加强了对它们的领导。这正是:云谲波诡,两栖计划落空;舍己从人,转入陆路进攻。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章分说。



    狠男人小说最快更新,无弹窗阅读请。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