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围歼计未成,蒙氏速把新策生;
遣派铁军去奔袭,腹背插刀敌入瓮。
盟军大规模进攻缅甸的行动,首先从强渡印缅边境东侧的亲敦江开始。
1944年11月10日,斯托普福德将军指挥的第33军在亲敦江西岸完成攻击部署。黄昏时分,阿萨姆团的一个突击营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江对岸的莫莱发起冲锋。士兵们乘坐的橡皮舟在湍急的水流中如同一片树叶,他们不顾东岸日军阵地射来的子弹勇敢地向前挺进,在付出一半伤亡的代价后,终于登上了东岸。接着,该军的第20师主力也陆续渡过了亲敦江,并占领了莫莱。与此同时,第11东非师在皇家空军准确无误的空袭支持下,沿着亲敦江西岸幽暗的加包山谷向加里瓦打去。加里瓦位于莫莱以南约50多公里,是日军在亲敦江上建立的又一个防御阵地群。东非部队的进攻遭到对方激烈地抵抗,直到12月2日才占领了加里瓦。至此,进攻部队完全控制了莫莱至加里瓦这段50多公里长的江面。
12月10日,印度工兵在亲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桥梁,使第14集团军的各主力师得以开过对岸。在大部队过江时,蒙巴顿来到桥头巡视:“我们看到一番令人鼓舞的景象——亲敦江上,我们的无数水陆两用车和其他运输工具正在运送兵员;河岸上,各种型号的卡车和机动车疾驰前进,就像赛马大赛那一天通往埃普索姆(英国著名的赛马场)的交通一样。步兵们排成一行和车辆齐头并进,马拉的车辆夹杂其间。整个景象就像是奔涌向前的巨浪,这是我所见过的最激动人心的景象。”
蒙巴顿和斯利姆之所以在漫长的亲敦江上选择这一地段渡江,是企图与日军在瑞波平原上决战。瑞波平原位于加里瓦西南面,它是缅甸干燥的中部平原的一部分,是夹在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的一片开阔的地区。相对于山岳丛林地区,多沙土的瑞波平原,显然更能发挥英军的装甲优势和空中优势,是与日军较量的理想场所。在瑞波平原这个主要“捕杀场”上,他们安排的“捕杀手”是梅塞维的第4军。梅塞维是非洲战场上的英雄,又在若开等战役中立过功,不久前刚刚被提升为第4军军长。斯利姆曾在一次集团军司令部的会议上说:“我要的是这样一个人,他将在亲敦江破釜沉舟,然后率领部下前进——而梅塞维正是这样的人!”
梅塞维的第4军,包括他自己担任过师长的那个赫赫有名的第7英印师和训练有素的第19和第17英印师。后来,集团军直辖的第5英印师也归梅塞维指挥。第7英印师这时由埃文斯担任师长,他也是若开战役中的功臣;第19英印师由身经克仓之战和沙漠之战的又一名老将、精力充沛的皮特·里斯将军指挥。梅塞维的装甲部队为第25坦克旅。蒙巴顿给梅塞维的命令是:跨过亲敦江后进入瑞波平原,与日本第15军驻守在那里的师团进行决战,并夺取日本人在耶乌—瑞波地区的各重要机场。这一击要打得既快又狠。
按照蒙巴顿的估计,中国人和美国人的5个师,即新编第1军和新编第6军,正把日本的两个师团牵制在缅甸北部地区。同时,英第15军的部队将在若开地区牵制日军的大约1个半师团。此外,几项洋攻计划,包括对缅甸南部漫长海岸部署引而不发的两栖攻势,又可把日军的1个半师团从主要战役中吸引出去。这样,梅塞维的第4军在瑞波平原上歼灭若干个日本师团,是完全有把握的。
梅塞维部队渡过亲敦江后,遵命向东冲击。第19英印师到12月12日,已推进了80多公里。4天之后,他们又占领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并同从北部挥戈南下的英第36师会合,向瑞波平原逼近。
第19英印师推进得这么远而竟未激起日军主力的反应,说明了什么?当情况逐级上报给蒙巴顿后,引起了他的思考:英帕尔战役以后接替河边正三的木村兵太郎中将,是日军出色的军事谋略家之一。既然他让第19英印师如此轻易地推进到瑞波平原的边缘,可见他并不想在这块宽阔的平原上决战。这使他大失所望,他原想在这一比较空旷的地区,用英军优势的装甲部队、大炮和空军,包围并全歼日军的。因此,他会同斯利姆研究制定了一个新方案:斯托普福德的第33军(相当于4个师)从北面向曼德勒施加压力,去占领伊洛瓦底江上的渡口;这时,梅塞维的3个师要从吉灵庙向正南进发,尽可能悄悄地直插密沙河流域,然后从甘高向东南推进,在本各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下游占领一个渡口,目的是越过日军守卫曼德勒部队的后方,在敏铁拉附近建立一个战略性屏障,从而封锁他们径南向仰光的退路,并截断来自仰光的补给。最终将日本第15军歼击于曼德勒一塔泽一稍埠一敏建地区。
新方案完成得很好。梅塞维的部队在深入的侧翼包抄行动时,秘密穿过丛林密布的甘高山谷,并在帕科库出其不意地强渡伊洛瓦底江。然后,运用装甲部队和空降部队风驰电掣般挺进,直逼东南面敏铁拉日军重要基地。
梅塞维部队的深远穿插和包抄行动,是新方案实施的关键,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呢?
——梅塞维将军首先诱使日军相信:他的主力仍在皮特·里斯的第19英印师后面全力向瑞波平原推进。他在达木设了一个假的军司令部,它所用的无线电波道与真的一模一样,而真正的军司令部却在这时悄悄地转移了。斯托普福德的第33军发给第19英印师的所有电讯,继续经过这个假的司令部传递,而真正的第4军司令部则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静默。参谋人员在明码电讯中有意搞些“泄密”的事件,新闻广播也参与制造一些混淆视听的消息。许多高级军官乘坐的指挥车仍在假军部里进进出出,使日军谍报人员仍以为梅塞维和他的军司令部仍逗留在达木。
一切就绪,即将行动。但就在这时,75架美国运输机却被猝然抽调到云南去,因为中队在广西面临着日军的猖狂进攻。蒙巴顿为此向美国方面提出抗议,说这些飞机都已装满了运给先头部队的补给品,而梅塞维这次向敏铁拉的远距离穿插是以空运补给为基础的。但抗议没有奏效,大部分飞机还是被调走了。现在,梅塞维必须沿着一条雨季无法通行的坎坷不平的土路,从达木到帕科库冒险行军700公里。这条土路本是供老百姓的牛车通行的,而现在要通过的部队却达3个师之多,还有重型坦克、大炮和其他车辆。好在工兵部队于15天之内,紧急加宽、加固了这条土路的2/3路段,使上述重型装备得以勉强通行。
至1945年1月底前后,梅塞维的部队终于陆续抵达了伊洛瓦底江岸地区。这条江是缅甸的主要河流,自北向南奔腾而下,全长2000多公里。该江自入海口起,有1500公里的流程可供相当大的轮船通航。每年1月份,江面最窄的地方也足有500码宽,而最阔的地方有400o码。虽然江水此时处于最低水位,但是开阔松软的沙洲却又形成了另一道险障。在江边,车辆很容易一下子就陷进泥沙,没掉半个车轮。甚至连吃水浅的船只也常会有搁浅的危险。
日本人很清楚,梅塞维可能试图强渡的江岸地段约有300多公里。木村采取了恰当的措施,对比较容易渡越的渡口都严加布防,并掌握着一支机动预备队——包括精心挑选的突击部队、坦克和时刻准备轰击任何其他渡江地点的炮群。仍然留守在西岸加包附近的部队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阻滞英军挺进,一方面守备供日军反击用的桥头堡。另外还有一些是对第14集团军集结部队进行突袭和骚扰的敢死队。
当梅塞维秘密抵进伊洛瓦底江边的时候,他在所有可用的渡口中选择了良宇这个最合适的地点。2月5日,他命令第7英印师在那儿建立一座桥头堡。他是依据对岸敌军的设防力量选择这个渡口的。良宇渡口处的江心有个沙洲,渡船只能按斜角航行行驶,这样航程就延长了1.8公里左右。但尽管这样,这儿的航程还是最短的。从这里渡江,不但可使船只筏排最快地来回周转,而且登陆后可直接奔向对岸向东公路和向南公路的交接点。
同时,为了掩盖在良宇渡江的真正企图,梅塞维还计划在色漂佯装渡江。色漂位于石油重镇稍埠对岸,在帕科库下游70公里处。第28非洲旅将担任佯渡任务。此外,达木假军部里的参谋人员还精心炮制了一张标注好的地图,图上表示英军预定袭击安羌,并故意丢失了一件副本,让附近的缅甸居民拾走。另外,在帕科库也将同时发起渡江,以诱使日军相信英军也有在此处渡江的意图。另一场规模较小的佯渡将在良宇以南11公里处的缅甸古都蒲甘进行。1个锡克营在那儿佯渡,如有可能就渡过江去。
日本人低估了英军在良宇那儿渡江的可能性,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除了良宇本身临江的地方外,江东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峭壁,偶尔夹着干涸的河谷。这些峭壁俯视着对江平坦的江岸,上面有视角极佳的观察哨。但渡江部队也有一个有利因素,这就是良宇实际上是日军两个师团的结合部,因而日军预备队要赶到这里就不如赶到主要阵地那样方便。
报经斯利姆和蒙巴顿最后批准,梅塞维下令在2月14日凌晨4时渡江。那天夜里没有月亮,天色漆黑一团,这对部队在西岸隐蔽集结很有利。渡江的直接目标是4个江滩,它们位于良宇镇以南的一段近2公里长的防线上。从那儿可以取道干涸的河谷到达高地。渡江时没有预先的炮火准备,没有飞机轰炸,没有掩护火力。第一批步兵突击队要完全靠自己悄然无声的行动渡过去,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第114旅已事先在帕科库发动了进袭,虽然立即遇到了原先估计到的日军疯狂抵抗,但还是把设守坚固的日本人赶了出去。第89旅一面在西面给以掩护,一面令其锡克营在甘蒲发起佯渡。有了这两个旅的佯动,第33旅才得以开抵良宇渡口,发起决定性的渡江战斗。在48小时稍多一点的时间内,该旅把所有可用的船只、筏排、装备和军需物资都秘密迅速地运到集结地区。在梅塞维预定渡江时间的前一刻,一支侦察分队在黑暗之中对选定的登陆江滩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最后侦察。正当他们的筏排偷偷往回划时,不巧遇到了两个驾小船巡逻的日本兵。他们别无选择,只得开枪把这两个人打死。这可能惊动了敌人。然而,过了一会儿,首批步兵突击队打起蒙上遮光罩的导航灯渡江时,江岸上仍是毫无动静。显然,守军对零星的枪声已习以为常了。梅塞维的第一批士兵在黎明前,一枪未发就过了江。至清晨5点,一切都还按计划进行着,但很快这种顺利的进展就中断了。
第33旅大部队渡江时,由于缺少偷渡训练和过分自信,出现了乱哄哄的场面。接着,有些船只开始漏水,这就更增加了混乱。结果,当第一道金色的曙光突然清晰地照亮渡江现场时,该旅的大部分船只还在江面上无秩序地行进着,而没有踏上陆地。于是就在这时,他们被日军发现了,对岸峭壁上的日军机枪开始猛烈地扫射,给正在渡江的官兵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行动已经暴露了,靠偷渡过江完全不可能了。梅塞维命令大炮和坦克一齐向对岸守军阵地开火,飞机也被召来攻击敌人的阵地。在这些火力的掩护下,残存的船只又竭力划了回来。英军将坦克沿着大江西岸排列成行,坦克后面则部署了重炮群,这样,只要任何一处地方出现日军的抵抗,就施以毁灭性的炮击。强大的炮火压得日军抬不起头来,在炮火网的掩护下,由旁遮普士兵打头阵,乘着摇摇晃晃的小船过江,平安地涌过对岸的干谷,冲上高地。没多久,一批接一批的部队很快渡越江面,当夜幕再次降临时,总共有3个营过了江。
次日,梅塞维手头仅有的这些船只又在江上穿梭往返,继续运送后续部队渡江。与西线渡江时所用的庞大的英美机动船队相比,梅塞维用来渡越远为开阔险恶的伊洛瓦底江的船只,就显得荒唐可笑了。斯利姆回忆录中把这些船只形容为“两根竹竿加上一根靴带”。正如斯利姆后来所评论的那样:“智慧、刚毅和胆略,这向来就是我军仅有的也是取之不尽的装备。”
西方人讲话历来有些夸张,不过,由于梅塞维这次行动的远程穿插突袭性质所决定,他不可能事先有庞大而坚固的机动船只却是事实。他用来渡江的船只,多数是些竹筏、粗陋的缅甸农船和缴获的敌军浮舟。他在加里瓦上游的一处山地丛林里制造一些大木船,但为了把它们运人水中,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需要挖许多土方,使渠道直通到山坡下,另外还要对坎坷崎岖的小路进行开拓改造。显而易见,不管费多大的力气,他所有的船只加在一起,也不能使几个师的人马同时渡过伊洛瓦底江,只能一趟趟地靠穿梭往返把部队运过对岸。
2月15日,良宇周围的日军被完全清除了出去。粗笨的筏排载着谢尔曼式坦克沿着斜角航线,浩浩荡荡、从容不迫地驶过江面,在指定的沙滩上登陆。到第二天,2月16日结束时,英军已经建立起一个强固的箱形防御阵地,以对付预料中的日军反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到此时为止,日本人只是进行了些短促袭击而已,没有大规模的行动。梅塞维命令已渡过江的第17英印师和第7英印师,毫不迟疑向敏铁拉方向前进。日军仍被帕科库和鱼漂两地的佯攻所迷惑,又因英印第19师和第20师在北面刚强夺了直逼曼德勒的桥头堡而受到威胁,所以反应迟缓。直到2月19日,越过蒲甘向南猛进的第89旅才突然遭到日军激烈地反击,但梅塞维遵照蒙巴顿的电令,置该旅的激战于不顾,率第4军主力继续向前推进、穿插……
敏铁拉是日军曼德勒防线的战略后方,该地连同以东约25公里处的塔泽,是日本第15军和第33军的后勤中心和军需屯集地。这一地区还有日军6个简易机场。敏铁拉供应着从东面的萨尔温江到伊洛瓦底江这两条战线上全部日军的补给物资,拿下它,曼德勒的日军必将土崩瓦解,并使日军在缅甸的整个弧形战线陷于背部受敌的境地。蒙巴顿之所以要英军不顾一切地向敏铁拉突进,意义就在于此。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