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蒙巴顿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章 开罗会议
    丘氏自私又傲慢,盟国战略制定难;

    作战计划屡遭弃,利益不同颇麻烦。

    话说1943年11月23日至27日盟国召开的开罗会议,事先在是否邀请蒋介石参加的问题上美英首脑还有一番争执。丘吉尔以顽固的殖民主义者的眼光瞧不起中国人,反对让中国领导人参加。而罗斯福总统决心让中国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四块基石之一”,并想使几亿中国人战后居于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一边,因此极力劝说英国最终同意,邀请蒋介石参加会议。

    另一方面,从这年秋季开始,侵华日军发动了著名的常德战役,试图一举占领华中华南,打通京广线。接着,又增兵30余万,北逼陕西潼关,兵临黄河风陵渡,南下广西全城江,西进宜昌沙市,对重庆政府形成三面夹击的战略态势,使中国形势骤然严峻起来。根据情报,东京大本营已经将未来战役命名为“1号作战”,旨在摧毁中国民众的抗战意志和迫降重庆政府。重庆一片惊慌。国民党人何去何从将对亚洲局势乃至整个太平洋战场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了坚定重庆方面的抗战决心,并协调亚洲盟军的战略行动,罗斯福认为也有必要邀请蒋介石参加盟国巨头会议,以示尊重和厚爱。

    不过,那位身着大元帅服的斯大林同志怀着对中国独裁者的深刻鄙视,则坚决不肯同蒋委员长坐在一起开会。同时,因苏联尚未对日本宣战,他也不便参加这次会议。罗斯福总统只好委曲求全,将原定的四巨头会晤分成两处:先在埃及的开罗讨论对日作战(美英中会议),然后在伊朗的德黑兰讨论对德作战(美英苏会议)。并于11月27日开罗会议一结束,蒋介石取道中东返国,罗斯福和丘吉尔则冒着风沙和敌机截击的危险飞往1000英里外的伊朗首都,去会晤来自克里姆林宫的执政者斯大林。历史上也就有了紧接开罗会议之后的德黑兰会议,这里不表。

    且说蒙巴顿行前准备好的“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能否被会议通过?他心里没有底。大战爆发以来,蒙巴顿没有打过什么大仗,人们对他的实际指挥才能也并不那么欣赏,他的本领在谈判桌上,在协调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炮制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上。这一点,他与麦克阿瑟、巴顿和蒙哥马利等战将不同,跟艾森豪威尔倒是有相似的特点。蒙巴顿心里清楚,如果在这一点上也不能取得成功的话,那么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而他携带的这份作战计划能否被通过,关键取决于中国人的意见。因为在他看来,罗斯福总统“偏爱”中国人,自己的首相又历来视缅甸战场为“野种”、“私生子”,只会给英国添麻烦而带不来实际好处的地方,真正重视它的只有中国人。

    蒙巴顿带着他的几个主要助手提前抵达开罗。埃及人为他们准备了豪华舒适的住所,这里干爽的气候和明媚的阳光,也令人愉快。然而,蒙巴顿却无心享受这些,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中国人的到来……

    马达轰鸣,机群咆哮。两架银白色的客机在一大群美国战斗机的护航下离开重庆,乘着夜色飞向遥远的西方。

    长夜漫漫,蒋介石被飞机马达声搅扰着,那时飞机的隔音性能还很差。面对舷窗外面漆黑一团的夜空,他耿耿难眠。如果说这次盟国首脑会议对他个人来说意味着一次登上世界舞台的大好机会的话,那么对于近百年来内忧外患的中国命运来说,同样意味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机——它表明中国正在重新取得参与世界事务的大国地位。

    此刻,飞机载着历史在夜空中腾飞,蒋介石好像一个初登舞台的新手,为这个重大时刻的到来而感到一种陌生的兴奋和惶恐。

    宋美龄亲自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走过来,“大令,趁热喝吧,你该睡一会儿了。”

    “不,我睡不着。你也陪我坐一会儿吧。”蒋介石温存地望着自己年轻能干的夫人,和颜悦色地说。

    “大令,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罗斯福是个什么模样?还有那个丘吉尔,他们好对付吗?”蒋介石问夫人。

    “噢,让我想想……罗斯福坐在轮椅上,蓝眼珠,很有精神。自信,有教养,像个英国老绅士。跟他相比,那个英国人丘吉尔,反倒没有一点儿英国绅士的味道,说话滔滔不绝、咄咄逼人。他们都不好对付。”见多识广的夫人,边服侍他喝牛奶边回答道。

    “他们喜欢这样全世界飞来飞去吗?”

    “我想是的。你不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感到自己在主宰世界吗?”夫人反问。

    “可是,这却是我头次坐这么远的飞机,我的精力全都用在我们内部的事情上了。”蒋介石似有感触地说。跟早就遍游过欧美的夫人相比,他最远只是去过日本和印度。

    “大令,战争结束以后,我们有的是机会到全世界访问。”宋美龄安慰道。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常年搅在令人头疼的国内事务上,在国际上受到冷落而始终未能走出落后封闭的中国,这既是一种不公平,也局限了他的视野。

    “我很想到美国看看,”蒋介石发出一声感叹:“我想象不出来,美国怎么会那么强大?”

    “大令,将来我一定会陪你到美国、英国、法国,还有欧洲好多地方去访问。那时候你是堂堂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我是总统夫人。我们也不必租用别人的飞机,我们有自己的专机,最先进的,飞几千公里也不用加油。”夫人陶醉在自己的蓝图中。

    “好,好。”蒋介石立刻信心百倍地向夫人许诺:“等打完日本人,我要送你一架最好的飞机,就叫‘美龄号’,先总理不是也送给过你二姐一架‘庆龄号’吗?到时我们乘坐它去访问全世界。”

    蒋介石的诺言后来只兑现了一半。抗战胜利,他果真送了一架性能优良的飞机给夫人,取名“美龄号”。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次开罗之行竟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飞出亚洲,那架“美龄号”专机,除了载着蒋介石夫妇奔波于内战战场外,一直没有飞出过国门。

    飞机遇上高空气流,出现颠簸,蒋介石更无困意。他又思考着缅甸的事情,想起了与这件事情密切相关的蒙巴顿……

    缅甸失守后,中国远征军在滇缅边境地区的作战也失败了:密支那被占领,唯一的一条空中航线被迫北移,空运得经过喜马拉雅山,一切都变得更加困难和危险;云南也遭到了日军的进攻,一时间阴霾密布。1942年10月,他向盟国提出了《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其中,要求英国方面做的事是:一是英军从陆路和海路参战,二是派遣充足的空军部队提供有效支援。那时,蒙巴顿还没有来东南亚。于是他要史迪威代表自己与英国驻远东的韦维尔上将举行了一系列会谈。

    照这个方案大纲,既可使中国重新打通经仰光的运输线路,同时英国也可重新在孟加拉湾确立制海权,恢复安达曼群岛,收回仰光。这是考虑到了英国的利益的。但当时英国却无意于近期收复缅甸,他们顾虑重重,一是北非埃及失利;二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正在兴起,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面临着现实的危机;三是英国一心投入北非战场,印度洋制海权已经失控,运输舰队大量投入北非,不可能顾及反攻缅甸,更不能投入大量海军攻击仰光港。同时,英国非但自己不想干,也不愿让中国插手。10月27日,史迪威与韦维尔会谈时,韦维尔拒绝中国在印度接受训练的军队从英帕尔经过达武和加里瓦向缅甸推进,理由是“从孟加拉湾开始的曼尼普尔公路和阿萨姆铁路不能同时支持中国人和英国人”。他只将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规定给史迪威。经协商,“这两位司令官同意史迪威的使命在于占领密支那——八莫,以便使用密支那机场,并与从云南进军的中队取得联络。”韦维尔将较平坦的英帕尔至达武一线留为英军自用,而让中队从山路崎岖的胡康河至孟拱线入缅,其目的很明显,他们希望中国远征军作战最多只在占领密支那,对夺取仰光则持反对态度。

    由于中队将以雷多为基地,从胡康河谷推进,美英双方同意“美国应负责修筑一条公路,从雷多下经胡康河和孟拱河谷至密支那,最后与滇缅公路衔接起来”。但是,这也不是英国人真心同意的,正如史迪威所言:“英国不需要也不喜欢这项工程,他们宁可使前线无路以利于英国在运输方面保持垄断地位,更重要的是英国人不想让中国人有进出于印度和缅甸的途径。由于华盛顿的坚持,也由于公开拒绝会更加引起中国人的激烈对抗,英国人才表面上同意筑路计划。”

    后来,经过一番商议,英国才勉强接受了蒋的尽快反攻缅甸的主张,但把它更改为“发动一场小规模攻势,收复缅甸沿海若开狭长地区的实兑,建立一个战斗机基地,以便将来发动进攻”。韦维尔建议攻势于1943年春季开始,命名的代号是“安纳吉姆”行动,并答应英国投入7个师的兵力,“其中3个师以伊姆法尔为出发地,经卡勒瓦西北取更的宛河流域,其目的为取得卡他、水波、猛瓦一线后再图进取。另以1个师自吉大港进攻阿恰布而占领之,以为向东发展之准备。另外3个师则留为后备。中队在战役中则以雷多为根据地,经孟拱山谷,进攻孟拱与密支那而占领之,与英军在卡他会师”。这个行动计划,虽已对蒋提出的全面反攻缅甸方案进行了重大改变,但考虑到英国的实际情况,蒋介石还是同意了。

    “安纳吉姆”行动计划确定后,有关各方即按计划着手准备。1942年12月8日,罗斯福批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关于增拨给史迪威63000吨物资和6000名从事筑路等任务的勤务部队的建议;蒋介石仅在云南方面便集结了15个师,“其中有些师2月中旬即可投入缅甸攻势”,中国在印度受训的部队也已整装待发。但英国方面突然变卦了,他们担心后勤和医疗供不上,进攻缅北风险太大,孟加拉湾缺乏驱逐舰掩护在海岸进攻的部队。其实,更担心尔后难于把中国的进攻部队从缅甸请出去。韦维尔推翻原先的承诺,声称他的7个师中只有3个师可参加这次行动,而且还只能打三四个月,“因为他们忍受不了夏季来临时,缅甸多雨天气的折磨”。

    蒋介石了解到英国的态度后,一气之下撤销了中方在1943年春季的对缅军事行动计划。“安纳吉姆”计划告吹后,中美英三方又搞出了一个行动规模更小的所谓“茶碟”计划,由于各方对它含糊的措词有不同的理解,直到这次开罗会议召开前也没有实施过。

    蒋介石一想到这些,便咬牙切齿地痛恨英国佬的自私。他原先一直认为,中国的落后和贫弱不堪用不着从内部找原因,全是由外国列强、其中尤其是英国逼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的,这也是他在那本著名的《中国之命运》小册子里的主要观点之一。夫唱妇随,宋美龄对英国人也远没有对美国人那样有好感,去年11月她访问美国时,由于她的兄长宋子文代表中国参加5月份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时,和丘吉尔进行了公开争辩,罗斯福建议她趁这次访问,同也来美国的丘吉尔见面谈一谈。丘吉尔看在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奔波调和的面上,勉强同意,但宋美龄却拒绝与丘吉尔会晤,理由是:“我和他没有什么好谈的,我的美式英语让他听起来会感到吃力的。”

    “大令,你看这次开罗会议咱们能得到什么实际好处吗?”飞机恢复平稳后,宋美龄望着丈夫问。

    “当然会有好处。首先我得对他们讲,我的国家很危险,如果重庆被日本人占领的话,将来他们得付出多十倍的代价才能在中国争取到自己的利益。其次,他们必须加倍援助我,我需要飞机,需要贷款和武器。中国的牺牲已经很大了,难道他们不该多给些补偿吗?”

    “可是,这只能指望实力雄厚的美国,英国人能帮我们什么忙呢?”夫人是有名的亲美派,她自称美国是她的第二故乡,是最受她尊敬和信赖的国家。

    “那就看英国人对缅甸战事的态度了。他们新派到东南亚的蒙巴顿上个月不是才跟我们见过面吗?这个人不像那个韦维尔,看起来还不错。不过,听其言还要观其行,要看看他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礼物嘛。”蒋介石用狡黠而炯炯有神地目光望着舷窗外渐渐泛白的天色,回答夫人说。

    夫妇俩又聊了些其他事情。说真的,做为事务丛集又恰巧对谁都不放心而不得不亲自过问的蒋委员长来说,也难得有这么长和这么安静的时间与夫人面对面地聊聊天。飞过印度领空以后,宋美龄有点儿困了,于是款款地站起来吻了一下丈夫的额头,“睡一会儿吧,路途还长着哩。”

    正如有些人所预料的那样,开罗会议一开始,蒋介石与丘吉尔就闹得关系很僵。前者抵达开罗城不久便远非情愿地屈尊去拜访丘吉尔,宋美龄因旅途劳累而有些身体不适,没有陪丈夫一起去。另一个原因是,去年在华盛顿她拒绝与丘吉尔会晤,做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人,这次她也不会主动去见他。除了翻译之外,蒙巴顿是两国首脑首次会面时唯一在场的人。蒋介石与丘吉尔未见面时就互抱成见甚至恶感,见了面也是话不投机,相互客套了几句,蒋介石便起身告辞。丘吉尔送客人到门口时,要翻译转告对方:“我将在明天中午回访蒋先生和尊夫人。”

    蒋介石对此感到高兴,心想这个傲慢的英国首相还懂些礼仪,给他点儿面子,于是让翻译盯问丘吉尔明天回访的准确时间。

    丘吉尔不耐烦了,“请你告诉你,我将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前去拜访。”

    由于英语中“太阳当顶”和“10点钟”的发音略有相同,翻译没有听清便取了后一种意思转告给蒋介石,蒋马上回答道:“我将如约在明天上午10点钟恭候阁下的到来。”

    当丘吉尔听完这句回答的口译后,几乎喊了起来:“什么上午10点钟?我从来没有那么早起来过!”

    翻译没有把丘吉尔的喊叫译给蒋介石,但蒋介石从对方的表情中,已经感觉到这个英国伦的粗鲁和不懂礼貌,他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和蔑视,于是便甩门登车离去。

    第二天正午时分,丘吉尔果然去回访蒋介石夫妇。蒙巴顿预感到还会发生不愉快的事,那样的话,他在场必然要站在自己的首相一边,而惹恼了蒋介石,丘吉尔远在伦敦无所谓,自己在东南亚还怎么跟中国人打交道呢?所以,他索性让多布森上校陪首相去回访,自己没有露面。

    丘吉尔见到蒋介石夫妇后,先对正午时刻来访的不合中国人习惯之处表示歉意,又以自己与众不同的作息和工作繁忙为理由,说他不得不如此。蒋介石客气地表示自己并不介意,欢迎首相随时可以光临。接着,蒋介石提请丘吉尔,在即将正式开幕的开罗会议上,应把盟国援华问题和有关缅甸局势放在首位。而丘吉尔只是咧嘴笑了笑,称:“委员长阁下和夫人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多看看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其他埃及的名胜古迹。”

    宋美龄见丘氏顾左右而言他不入正题,并如此奚落自己的丈夫,立即回敬道:“中国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我的丈夫工作更忙而无暇光顾,中国代表团到这里来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丘吉尔早已领教过宋美龄的厉害,又不好咆哮发作,只好又闲扯了几句便悻悻离去。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