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斯大林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一章 战争风云
    法西斯蒂太猖狂,耀武扬威耍刀枪;痴心要吞全世界,狼烟四起众惊慌。

    正当苏联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战争风云骤起,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加紧扩军备战,肆行侵略,对世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农业集体化,特别是加快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设,全国开展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和“时间啊,前进!”的劳动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个和平只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它实际上是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次瓜分是和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上日程。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德国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一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单靠德国本身的力量,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实力是不可能的。德国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垄断资本的扶植分不开的。由于大量的外国资本同德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德国帝国主义很快东山再起,回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国的扶植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道威斯计划”所起的作用。这个计划是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所属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提出来的。这个计划为外国资本进入德国打开了大门。据统计,在1924 年至1932 年间,投入德国的外国资本达318 亿多马克。德国利用这些资本恢复了信贷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复了生产,更新了工业设备,实现了主要工业的现代化和合理化,使德国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了自己的重工业,首先是冶金工业和军事工业,重建和加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西方垄断资本还在技术、装备、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持德国,帮助德国获得提炼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胶的先进技术。1933 年2 月1 日,美火托拉斯杜邦·德·尼·摩尔公司,更不顾凡尔赛和约关于禁止德国输入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的规定,同德国缔结了一项出售军火的协定,把飞机发动机和战斗机出售给德国。不久,英国的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国签订了出售军火的合同。英国及其自治领向德国提供了它所需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合金等战略物资;美国向德国大量供应石油;德国需要的生铁、废铁、铁矿石,也是英、法等国提供的。

    因此,在1921 年至1929 年间,德国工业生产平均以每年7.1 %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在同一时期的每年增长率只有1.7 %。到1929 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铝、电力等的生产已经超过英法,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德国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有了很大的发展,蒂森、克虏伯、法本等一小撮垄断巨头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对德国重新军国主义化和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在逐渐恢复经济实力的同时,德国统治阶级竭力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1924 年9 月,德国政府正式向战胜国提出下列要求: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国的战争责任,给德国殖民地委任统治权,修改凡尔赛条约有关军备的条款。

    1925 年10 月,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会议,对助长德国的扩张野心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会议确定了德国西部的边界,但却向德国敞开了向东方邻国和苏联侵略扩张的大门。会议还决定让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这样,德国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战胜国平等的权力。洛迦诺会议是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在凡尔赛条约的基础上调解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纵容德国向东方扩张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德国主义复活的里程碑。斯大林指出:“洛迹诺公约是为新战争配置力量的计划”,它“孕育着欧洲的新战争”。

    在恢复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德国还采取种种手段重整军备。

    1928 至1929 年间,德国开始秘密地建造飞机、装甲车和坦克。到1929年底,德国已有12 个飞机制造厂,6 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在研制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还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国建造潜艇和其他军舰,并积极从事军用化学、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德国利用西方列强憎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心理,大谈“苏俄威胁”,抱怨自己“毫无防御能力”,要求撤消对它的军备限制,实行军备平等。于是,在日内瓦裁军会议期间,英、美、法、意、日五国政府首脑会议便于1932 年12 月通过决议,原则上承认了德备平等的权利。在同年举行的洛桑会议上还正式取消了德国的赔款义务。

    1933 年1 月,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台,当上了德国的总理。

    希特勒上台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重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实行法西斯的极权政治,血腥镇压德国和劳动人民,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力扩军备战,制造舆论,准备冒险发动战争。

    希特勒就任总理后的第二十八天,即1933 年2 月7 日,精心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6 周之内,逮捕了德共领导人和积极分子18000 余人,取缔了德共在议会中的所有席位。随后,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也相继被迫解散。希特勒还禁止在德国成立新的政党。1933 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合一”,使国家政权完全成为纯粹党的权力机构。1934 年8 月,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总统,自称国家元首,实行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1933 年开始的6 年半时间内,德费支出高达900 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3/5 。

    1934 年8 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陆军限额从10 万人扩充到30 万人。

    1935 年3 月,德国空军正式宣布建立,德国飞机的产量迅速增加,1934年生产飞机约2000 架,1938 年增至5200 架。

    1935 年3 月,德国还正式发表了重振军备的宣言。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希特勒大造反革命舆论。学校教育全力灌输“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法西斯理论。希特勒想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青年。”他说:“我需要看到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的、主人翁气概的、不胆怯的、残忍的青年。绝不许他们软弱和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独立的光辉。”德国法西斯还编造了一套极端反动的种族理论。说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级的人种”,应当统治其他民族。

    希特勒叫嚣:“我们要精选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不知温和为何物;这个阶层将认识到自己属于优良种族,因而有权统治别人;这个阶层将能毫不动摇地夺得并坚守它的统治权。”希特勒还伪造德国“人口过剩”的理论,说消除“人口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夺取“生存空间”,要“集结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怎样夺取“生存空间”呢,他说,“要解决德国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动武,要动武而又想一点风险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扬言要用刀剑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胆敢对我们的这一行动加以阻挠,我们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只有当德国重新用它自己的刺刀尖来保卫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权利才能获得保护。”希特勒还竭力煽动反苏,制造赤色苏联“威胁”的谎言,表示德国重振军备是为了反对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称,德国增加军队是为了“维持和平”,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绝不愿为战争攻击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警察扩编为12 个军,36 个师,约50 万人。

    1936 年3 月,希恃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因非军事区。这是一项带有很大风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时德国实力虽有增强,但希特勒羽毛未丰,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战,正如希特勒以后所供认的那样,在进军莱因区以后的48 小时,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向莱因区进军,德国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国对德军进驻非军事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而英国则采取纵容的态度。就这样,希特勒以区区4 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虚实,摸到了底细。德军进占了莱因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所给予德国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荡然无存了。同年7 月,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个用武力向外实行侵略的欧洲国家,又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帮凶。意大利经济基础薄弱,在1929 年经济危机之后,预算出现巨大赤字,全国失业人口超过100 万。为了摆脱危机,墨索里尼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及殖民地的联系,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5 年10 月3 日,意大利出动20 万大军,从北、东、南三路侵入阿比西尼亚。阿民奋起反抗。1936 年5 月,意大利占领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意大利侵略军以历时7 个月,死伤14 万人的代价占领了阿比西尼亚,并将其与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合并,组成意属东非帝国。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全境后不久,又伙同德国对西班牙内战实行了公开的武装干涉。本来,德、意之间存在着矛盾。

    1934 年希特勒企图染指奥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对,意大利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度陈兵意奥边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难而退。事后,意大利感到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意大利需要有德国支持,以对付英、法。而德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希特勒还曾访问罗马,当面吹捧过墨索里尼,两国关系有了重大改善。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