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优劣分皂白,忠逆终凭时日裁。
人道同室皆兄弟,一何只见刀兵来?
且说当初抗击入侵者的武装力量,除游击队之外,还有“切特尼克”。
这“切特尼克”,源于塞尔维亚语。人们对它的解释并不一致。有的说,这个词源于塞尔维亚反抗土耳其入侵时代。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塞尔维亚英雄科斯塔·贝恰纳茨指挥下的抗击奥匈的非正规军统称“切特尼克”。
这科斯塔·贝恰纳茨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率领一支“切特尼克”,活跃在与保加利亚交界的塞尔维亚一侧,有效地打击了敌人。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这支“切特尼克”又成为对付克罗地亚人、及其他敌人的准军事力量。又有的说,“切特尼克”有“绿林军”的意思。因为这些军事人员多在森林中活动。
我们且不管过去情况如何,现在看看与游击队并存的“切特尼克”产生和活动状况,便不难知道这“切特尼克”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了。
我们知道,1941 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只用了10 天的工夫,就迫使南斯拉夫军队投降。德国俘虏了30 余万名南斯拉夫官兵。
但当时不是所有的官兵都缴了械。有一部分塞尔维亚士兵,在一些军官的率领下,退入了森林。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对入侵者不满,也是对掌权者不满,不愿执行投降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无疑是受到传统的影响。当土耳其入侵时,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军队攻入时,均有军队进入森林,成为抗击入侵者的准军事力量。第三,他们这样做,还因塞尔维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到处都有敌人难以进入的山林。
在“切特尼克”中,最有影响的军官是德拉扎·米哈伊洛维奇上校。
米哈伊洛维奇生于1893 年,比铁托小一岁。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塞尔维亚军队的中尉。协约国的帮助曾使塞尔维亚在战场上转败为胜,这一点,对米哈伊洛维奇日后的思想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使他在领导“切特尼克”运动起始就注意到国际援助的重要性。后来,米哈伊洛维奇又在索菲亚和布拉格担任南斯拉夫武官。尽管当时米哈伊洛维奇没有得到提升,但武官的阅历,对米哈伊洛维奇的成长、成熟,其影响肯定是不容忽视的。
1941 年,他已晋升为上校。在他竖起“切特尼克”大旗时,追随他的,大约有30 名军官。他的司令部很快成为某些塞尔维亚爱国人士的聚义所。
他的助手中,颇有几名勇士和智谋之徒。
米哈伊洛维奇身材瘦小。人们最初看到他,会觉得他性情温和,无足轻重,他的背稍微有点驼。一头浓浓的黑灰色的头发覆盖着他那典型的塞尔维亚农民的圆脑袋。他的两颊下陷,眼膻深蓝、近视。灰色的胡须增强了他的脸部的温和感。他总喜欢穿一件英国式野战眼,深蓝色的衬衣,纽扣一直扣到颈部。他不系领带,两条裤腿塞进厚厚的农民式的袜子里。
米哈伊洛维奇的思想意识和性格是复杂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才能和目光有限。由于受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出身的影响,他不但有强烈的虚荣心,而且有塞尔维亚旧式军官所特有的魅力。他十分狡猾,但又往往败在比他更为狡猾的对手的手下。他自己总是说不过问政治,但他的所作所为又无不与政治有关。他的部下对于他的狂热的塞尔维亚爱国主义从不怀疑。大家都知道,对于战后塞尔维亚的前途问题,他抱定一种信念:无论在塞尔维亚成立谁家的政府,但塞尔维亚的权势必须恢复。他认定,对于塞尔维亚的权势的恢复是一种严重威胁。大概正是由于这些见解,使他无法充分利用外国入侵后南斯拉夫人民所迸发出来的革命热情,而对于这种革命热情背后所表现的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他就更是无法理解了。
1941 年6 月,米哈伊洛维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切特尼克”建立起了联系。此后,他还派遣若干“密使”分赴全国各地,在农村设立“招兵站”,米哈伊洛维奇和他的谋士们计划,要把全国所有男性农民统统动员起来,使其中20—30 岁的塞尔维亚男子,按村落编为15—20 人的连队,组成“切特尼克”的基干队伍;30—40 岁的男子则专门从事破坏活动,更大一点的男性农民则留在村内,负责治安,维持秩序。
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但却不能不说明,米哈伊洛维奇并非没有雄心勃勃的计划。
“切特尼克”也不能说没有号召力和吸引力。至1941 年9 月末,“切特尼克”的队伍已达5000 人。
“切特尼克”队伍的组成是很复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和各方政策的明朗化,这支队伍发生了重大分化,最突出的变化是一部分人投靠了侵略者,一部分人则参加了铁托领导的游击队。
从一开始,米哈伊洛维奇就打定主意:如果要在抗击敌人与保存实力之间进行权衡的话,他重视的是保存实力。而他日后的行动说明,为了保存实力,他甚至不但可以与入侵者避战,而且还可以与入侵者勾结。
领导的游击队,无疑是坚决抗战的。对于游击队,他可以联合,也可以对抗,甚至还可以与入侵者联合起来对付。游击队。这一切都以对“切特尼克”是否有利为转移。
纵观“切特尼克”的兴衰史,可以看出米哈伊洛维奇先后或同时与五种政治军事力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联系:一是与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联系;二是与以英国为代表的盟国的联系;三是与塞尔维亚卖国贼的联系;四是与入侵者的联系;五是与游击队的联系。
米哈伊洛维奇与流亡政府及盟国的联系并无特殊困难。建立这种联系是双方共同的愿望。
1941 年6 月,米哈伊洛维奇的信使把“切特尼克”运动的消息带往伊斯坦布尔。这里既有流亡的王国政府的南斯拉夫人,又有英国特别执行局的人。
信使很快与这些人接上了头。接头后,米哈伊洛维奇的收获是获得了无线电发报机的零部件。无线电发报机装好之后,米哈伊洛维奇不肯怠慢,立刻将电台投入使用。8 月份,马耳他英军第一次接受到了这个电台发出的信号。8 月20 日,该电台收到了回复:米哈伊洛维奇与英国设在开罗的特执局开始了直接的无线电联系。
这样,米哈伊洛维奇发出的关于塞尔维亚起义的报告,成为盟军收到的有关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大陆游击活动的第一条消息。这些报告中自然只字不提领导的游击队的活动。
当然,在当时,当德军席卷西欧和东欧、深入苏联境内、隆美尔在中东大捷、德国空军对伦敦狂轰滥炸之时,这样的消息会使盟国感到极大的欣慰。
因为当西方人士正被接二连三的败局的灾难弄得心力交瘁、意志沮丧之时,英雄的塞尔维亚的抵抗运动的事迹传来,无疑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鼓动起他们的热情。在此情况下,西方人士喜气洋洋地欢迎并大肆宣扬了这一消息。
南斯拉夫流亡政府当然更是不遗余力地扩大、利用这一信息了。
这是一个开端,而且十分良好。米哈伊洛维奇从这种联系中得到的好处,是连他本人也是喜出望外的。
第三种联系是与塞尔维亚卖国政府的联系。塞尔维亚被德国占领后,占领者扶植了奈迪奇傀儡政府。这个政府是地地道道的南好政府,对外唯德国之命是从,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政府头子奈迪奇荒淫无耻,国人皆曰可杀。
而“切特尼克”为了寻求保护,从卖国政府那里搞到武器,对付和消灭,不借与之进行了肮脏的勾结。
1941 年9 月初,“切特尼克”的代表与卖国政府进行了多次谈判。米哈伊洛维奇不是与奈迪奇有冤,他本人也会去贝尔格莱德的。他当时对部下说,在他服役时他是奈迪奇的下属,而当时奈迪奇“两次惩罚我,两次关了我30天禁闭。我不尊重他,我不愿去”。会谈的结果是奈迪奇答应“政府军”停止进攻“切特尼克”,“切特尼克”方面则协助“政府军”打击游击队。奈迪奇还派了一名联络官常驻米哈伊洛维奇的司令部,以便双方协调行动。
不妙的是,这位联络官与米哈伊洛维奇的代表在返回司令部的途中被游击队抓获。游击队得到了米哈伊洛维奇与奈迪奇勾结的第一批材料。奈迪奇的联络官当时被游击队枪决。
米哈伊洛维奇的第四种联系,是与入侵者的联系。这方面的问题,为了叙述的方便,放在后面去讲。
第五种联系,是与游击队的联系。
当初,这种联系游击队方面也是需要的。
一方面,铁托受到莫斯科的压力,莫斯科不但要各党贯彻“人民阵线”的方针,而且直接敦促铁托与“切特尼克”进行联合;另一方面,开始时,“切特尼克”尽管抗战是消极的,但毕竟是抗战的。从战场情势出发,有友军的联合行动,总可争得战场的更大主动,以便保证战役的胜利,减少损失,尤其是减少人员的伤亡。这样,游击队方面存在着与“切特尼克”联合抗战的必要性。正因为如此,铁托在从贝尔格莱德进入游击队解放区的第二天,便决定亲自与米哈伊洛维奇进行会晤。
这是1941 年9 月9 日。
原来,铁托曾请米哈伊洛维奇到他的司令部来。米哈伊洛维奇不同意。
叫铁托到他的司令部,铁托也不干,于是,双方商定会晤在“中间地带”举行。
会晤地点是斯特鲁加尼克村。说是“中间地带”,实际上还是米哈伊洛维奇的控制区。
铁托骑马前来,陪同他的是两名副官,另外还有15 名游击队警卫战士。
米哈伊洛维奇派出骑兵迎接铁托一行。
谈判是在一个大屋子里进行的。米哈伊洛维奇坐在首席。他的助手瓦西里坐在米哈伊洛维奇的右侧,铁托坐在左侧。游击队的战士和“切特尼克”人员交错地四周侍立,全副武装,个个虎目鹰视,观察着现场的动静。
瓦西里首先问铁托是不是俄国人。
铁托听罢淡淡地笑了笑,便把自己曾在俄国当俘虏的事简要他讲了一遍。显然,铁托的答复并没有使对方感到满意。
随后,双方进入实质性会谈。
会谈开始不久大家便发现,双方立场存在着重大差异。
铁托提出游击队要与“切特尼克”采取联合行动。铁托甚至建议把自己的部队交由米哈伊洛维奇统一指挥。
米哈伊洛维奇则强调德国实力的强大,他说开展抗战的时机未到。米哈伊洛维奇还指出,他们离盟军遥远,获得外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事实上,米哈伊洛维奇不仅与盟军建立了直接联系,而且已经得到了盟军援助他们的许诺。
双方未能谈拢。晚上8 时,他们分手。
且说1941 年8 月25 日,英国首相丘吉尔致函当时负责对敌秘密行动的经济战大臣休·多尔顿。函中说:
据西莫维奇将军报告称,南斯拉夫现有广泛的游击活动。他们需要同盟者,需要从国外得到支援和指导。请尽速与这些组织取得联系,并给予必要的援助。
开罗的执行局奉命派出了一个3 人代表团,试图与米哈伊洛维奇的“切特尼克”取得联系。该代表团的团长是赫德森上尉,他的两名助手是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军官。代表团是乘潜艇到达南斯拉夫海岸的。海岸由游击队控制。代表团由游击队年轻的军官利科·米朱诺维奇(后任南斯拉夫驻美大使)
陪同,穿过广大的解放区,到达乌日策游击队司令部,见了铁托。铁托向代表团讲述了南斯拉夫抗战的形势、游击队的政策。赫德森告诉铁托,他奉命建立联系的对象是米哈伊洛维奇。铁托答应放他们去米哈伊洛维奇那里。
无论如何,代表团到铁托见他们为止,还没有见到“切特尼克”的踪影。
他们穿过生气勃勃的解放区,加以听了铁托的介绍,自然对南斯拉夫的抗战形势有了初步的客观了解。正因为如此,当赫德森到达米哈伊洛维奇司令部,并与开罗建立了无线电联络后,便提出建议:一、在“切特尼克”解决他们与游击队的分歧之前,不要给予米哈伊洛维奇援助;二、派另一个代表团去乌日策,与游击队建立联系。
当时,赫德森的两个建议均未被采纳。盟国给米哈伊洛维奇提供了大量援助,使米哈伊洛维奇用以对付游击队。一年零6 个月之后,盟国向游击队派出了代表团,但那时事过境迁,已不再是赫德森建议所要表示的那种意义了。
此后,赫德森与英国的联系受到了米哈伊洛维奇的控制。他发出的每则电讯事先均受到检查。凡是有关游击队的活动的内容,全都被删除。伦敦已无法从赫德森这里了解游击队活动的真实情况。而米哈伊洛维奇在9 月下旬又派出自己的密使米洛斯·塞库利奇博士前往伦敦。塞库利奇于10 月10 日到达伦敦,他当然完全按照米哈伊洛维奇的意愿向伦敦报告了“切特尼克”的活动情况。伦敦对游击队的了解又加了一层厚厚的云雾。这样,盟国对南斯拉夫抗战运动的认识便远远落后于德国和意大利了。
米哈伊洛维奇却得到了极大的好处。
10 月间,也就是塞库利奇到达伦敦之后,南斯拉夫流亡政府为使米哈伊洛维奇搞到援助进行了紧张的活动。彼得二世国王为此于13 日会见丘吉尔。
一周之后,王国首相西莫维奇将军继而向丘吉尔提出一项备忘录,要求英国向米哈伊洛维奇提供可供10000 名伤员使用的药品,为10 万名敌后抗战人员提供武器。他的这一要求得到了丘吉尔的书面许诺。10 月20 日,西莫维奇将军又为此会见了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于26 日会见了帝国参谋总长约翰·迪尔爵士。
29 日,迪尔在给西莫维奇的一封绝密信中说,数日之内将给米哈伊洛维奇送去30 门大炮、20 枝自动步枪,90 枝自动左轮手枪,100o 副绷带和价值10000 英镑的黄金,而其他物资则随后运到。
这时,南斯拉夫的抗战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
游击队方面已经做出了扩大军事规模、更加积极地开展对敌斗争的重大决定。9 月26 日,在铁托领导下,游击队最高司令部在斯托利察村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最高指挥部成员亚历山大·兰科维奇、伊万·米卢蒂诺维奇、伊沃·洛拉·里巴尔,以及各民族的军事和党的领导机构的代表:塞尔维亚的斯雷坦·茹约维奇、菲利普·克利亚伊奇和罗多抑布·乔拉科维奇;克罗地亚的拉德·康查尔和弗拉迪米尔·维奇:斯洛文尼亚的弗兰茨·莱斯科舍克和米哈·马林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韦托扎尔·伏克曼诺维奇·泰波和斯洛博丹·普林齐普·塞利奥。此外,还有塞尔维亚西部一些游击队的司令:科查·维奇、兹德拉夫科·约万诺维奇、德拉戈伊洛·杜迪奇和奈博伊沙·那尔科维奇。各地的代表多是骑马或步行到这里来的。只有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指挥员较为幸运——他们乘了火车。有意思的是,他们到达时都化了装,尤其是都带上了假的大胡子。不用说,他们都伪造了通行证。
会议开了好几天,对南斯拉夫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决定在南斯拉夫每一个省建立一个总司令部,使若干个分遣队的活动互相配合;原总司令部改为南斯拉夫民族解放游击分遣队最高司令部。
二、在南斯拉夫建立新的解放区,扩大现有的解放区。
三、在解放区建立新的民族解放委员会,以取代旧的政权机构。
四、对游击队的战术作了规定:尽量扩大分遣队的建制,但避免与在数量上及装备上处于优势的敌人进行正面接触;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借助于灵活的行动、相互配合打击敌人;要采取打了就走的战术,使敌人找不到回击的目标;要尽力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五、建立反侵略统一战线,尽可能争取与“切特尼克”合作。
入侵者一方也有重大军事举措,9 月16 日,希特勒命令伯梅将军指挥第三师,在空军支援下,对塞尔维亚地区的抵抗力量开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同时,希特勒的参谋总长冯·凯特尔元帅发布指示,要对抵抗力量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命令道:
为制止混乱子发端,一旦发现迹象便必须毫不迟延地采取最严厉之措施……必须牢记,在本指示所指之国家中,一个人的生命并没有很高价值,因此,唯有残酷手段始能收成慑之效……一条德国士兵的性命,按通例应以50—100 名人的死刑作为报复。行刑方式亦必须起到威吓之作用。
这一指示下达后,在塞尔维亚的克拉古那瓦茨果真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0 月18 日,游击队在此地的一次伏击中,打死德国士兵10 人,打伤20人。为了落实凯特尔的指示,20 日,德军把全城大部分16—60 岁的男子驱入市内的集中营,然后,100 人为一组被押出执行枪决。屠杀持续了一整天,直到德国的行刑队队员感到恶心,使杀戮无法再进行为止。总共屠杀居民约5000 人。
法西斯的这一暴行给米哈伊洛维奇的不抵抗政策提供了“根据”。此事的发生,正好是在他与铁托进行第二次会晤的前几天。
本章未完,请翻开下方下一章继续阅读